以读养读,共筑阅读路
2019-03-05刘福聪
◎刘福聪
有一则报道是这样写的:就每人年均阅读量来比较,中国4.66本,韩国11本,法国14本,日本40本,德国47本,俄罗斯55本,犹太人64本。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个爱读书的民族,自然是优秀的。
我们有着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曾经读书是我们的优秀传统。但是,如今我们正在被电子产品深深吸引,离读书越来越远了。全民阅读是个梦,要实现这个梦,你,我,他,全都有责任。我们一线语文老师,更是责任重大。
鉴于此,立足语文课堂,扩展阅读,把阅读由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既作为课堂阅读的补充,又从广度、深度、高度和速度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笔者努力的方向。
一、同类阅读,拓展广度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透露:“高考的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阅读面涉及的是阅读的广度,只有广泛阅读,才可能适应新中考、新高考。但是,鉴于实际的情况,泛泛而谈地让学生多看书,收效甚微。所以,立足课堂,充分利用教材,拓展阅读的广度,是当务之急。
课堂上,我们可以大胆尝试,追求广度。
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如果只是引领学生去感受那软绵绵的草,泼洒洒的花,轻柔柔的风,密丝丝的雨……似乎只能领略那别样的春光、春色、春意,不能感受朱自清散文自成一派的韵味,这个广度该如何拓展呢?不妨引进作者其它的散文名篇,诸如《荷塘月色》《绿》《美丽的夏天》等,不断地朗读,不断地品析,不断地领悟,自然就能在感受朱自清写景散文诗歌一般的美丽韵味外,领略他提倡的“写真”。他说自己“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山野掇拾》)他写景,笔到之处,无论花草树木,还是山水风雨,都能显出它的特征,自然逼真。写春风,就能让人感受到那“吹面不寒杨柳风”,写春雨就能让人感觉如在雨中,享受那像牛毛、像花针的自然精灵之爱抚。甚至还可以走进去,好好欣赏他的散文在构思上的缜密与严谨,新奇而精巧,“设眼有致”。
若干年前,崔峦老师就提出要和单纯地分析课文内容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实现得意、得言的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我们今天的课堂,自是要能实现“群文阅读”的魅力。它是有助于形成课内外阅读、校内外阅读、家庭阅读、社会阅读的良性循环,对构建书香班级,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社会,实现全民阅读的梦都能起到推动作用。
那么,走向群文阅读是必然的趋势,可以围绕同一种写作手法,也可以围绕同一种情感,展开阅读教学,短短的一堂课,就能够突破45分钟的局限,给学生以不一样的认知体验,拓展阅读广度。
那么,不妨尝试选取文学大家的佳作来开展阅读教学。如,我选取了屠格涅夫的三篇佳作《玛莎》《白菜汤》《乞丐》,紧紧围绕屠格涅夫作品中的“对话”的丰富内涵展开教学,教会学生寻找关键词句,有目的地加以分析,并运用批注法,对比阅读来强化阅读,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这一堂课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尽管信息量大,但是因为能够适时地给出了阅读路径,让学生有径可走,有法可循,所以读来并不沉重,反倒是驾轻就熟,学生自然有了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这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地方。
阅读的路,千千万万条。我们教师,可以给出路径让学生去循着走,可以指出方向让学生去努力跑,也可以给出期许让学生去实现。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当之处。但,白璧微瑕又何妨,只要我们能够点燃火炬,点起学生心中阅读的火,去燃烧那片阅读的海,那该是多美好的意境。
二、解疑阅读,增加深度
阅读,很容易停留在表面,但绝不能停留于表面。明代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层层设疑,层层抽丝剥茧,也许,阅读兴趣就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培养起来了,自觉自发阅读的愿景就实现了。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是散文单元,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如何在学习的过程中打开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大门,是笔者努力的一个方向。
初二的学生,对《背影》这样的散文,他们不一定感兴趣,因为他们未必能读懂当时朱自清的情感。文章开篇就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末也说“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想见!”彼时的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父亲在徐州,又不是远隔重洋,山高水长,为什么不相见?有什么让他们不能见?课文中分明是慈父无微不至的照顾,求学路上的孩子虽然未必能全懂父亲的心,但在看到父亲攀爬月台时的背影,不是潸然泪下,情不能自已吗?多年后,写这篇文章时的作者必然是懂得父爱了,理解父爱了,为何还是不见?
带着这一个个疑团,让孩子们去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小组合作,探求事情后面的东西,一步步深入,自然就能明白,这中间究竟隔了多少恩恩怨怨。若无爱,何来思念,何来泪光?若有爱,何以见到父亲“大去之期不远矣”这样伤情之语,还只是在晶莹的泪光中,再一次看见父亲的背影,而不是立马收拾行囊,尽孝膝下?
在这个当疑之处,笔者抛出与之相关的书单,如朱自清的《笑的历史》《毁灭》《怅惘》,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朱自华的《朱自清与〈背影〉》,关坤英的《朱自清评传》等等,学生犹如“破案”一般,趣味盎然地去阅读,去探求答案。如此一来,解决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阅读深度。以点带面,在以后的阅读中,学生兴许也会生出几个问号,再去探究一番,此读书可贵之处也!此教学之大幸也!
三、整书阅读,提升高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50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
显然,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要了,仅仅靠着课本的二十多篇文章,不要说无法实现质的突破,连量的积累也远远不够,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整书阅读,大量阅读,就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先学会阅读,再求量求质。
如初一的学生,让他们读鲁迅的《朝花夕拾》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我们跟他们一起读。在共读中互相成长。首先,我们教师可以以其中一篇文章为契机,来打开阅读《朝花夕拾》的缺口。如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时,学生可能只看到一个粗俗可笑的底层劳动妇女,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给出阅读路径,抓住阅读的视角来突破。杭州上城区教育学院的金玲老师在上公开课时说《朝花夕拾》有三种视角:1.过去的眼光看过去;2.当时的眼光看过去;3.当时的眼光看当时。笔者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能让学生知道这三种视角,用这三种视角去解读阿长,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如第一种视角,过去的眼光看过去。“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在当时,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这对于小鲁迅来说,能够得到梦寐以求的《山海经》,并且是来自阿长之手,实在是震撼之极,感动至极。阿长的热情,阿长的善良自然是跃然纸上。而当时的眼光看当时呢?“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是啊,在当时的“我”看来,这《山海经》确实不怎样,但就是这并不怎样的书,激发了年幼的“我”的阅读兴趣,使“我”更加搜索绘图的书。可见,这书的重要性,并不因它的粗拙而略减一二;可见,经历世事的变迁,我对阿长的感激丝毫未减。再者,向来冷峻的鲁迅,却在文章的末尾直接用动情的笔调抒发对阿长的祝愿,这是一位怎样的女性,能让作者如此感念,满怀深情,想必,学生心中已经了然。
由一篇文章的阅读到整本书的阅读,不是简单地增加阅读量,而是给学生打开一个阅读的路径,一个阅读的新视角,学生会发现阅读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这时,阅读是有高度的,不是简单的情节记忆,是阅读方法的掌握,是阅读技巧的运用,会带给学生高阶思维的开启。
四、方法阅读,提高速度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甩下一句话,惊呆了众人:“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这话似一道惊雷,炸响在我们耳边。接下来语文到底怎么学?怎么考?温儒敏透露:“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阅读题量的增加,迫使学生的阅读速度继续提高。
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方法有:
1.选择性阅读。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阅读不可能跟得上知识增长的速度,那么,选择性阅读就显得尤为必要。
如在指导《傅雷家书》的阅读时,就可以有选择地阅读。课堂上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专题,如成长之路,如艺术之窗,如父子之爱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专题,再分小组去选择性阅读。
当所给出的专题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一反三,大胆地设置一个或多个专题,自由自主地进行选择性阅读,大大地提高阅读速度,又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重点阅读。一整本所涵盖的内容是比较多的,要全面兼顾有难度的时候不妨重点阅读。重点阅读序言可以迅速知道大概意思以及作者创作的背景等;读目录可以了解作者组织内容的框架;读开头结尾的5行,可以明白内容走向,促进想象,这样的方法更适合阅读小说类书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列佛游记》《海底两万里》等。
3.限时阅读。阅读需要广度,深度,高度,也需要速度。日常教学中要做到有效阅读,离不开时间的掌控。《课标》要求学生每分钟默读500字左右,但是学生是没有具体的概念的。那么我们不妨在课堂上,寻找各种文体的篇幅相对较短的文章,告知学生字数,限定时间让学生阅读,并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回答老师事先设置的与文章有关的问题,让他们明白阅读的量与质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让学生知道哪怕阅读,也是要注意时间,注重效率的。在日常的阅读中就会有意识地往有效阅读去努力。
被动阅读到主动阅读,再到在阅读中感受到阅读的好处,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薄到厚的浸润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是少不得的,有了老师的专业指导,阅读起来才能事半功倍。阅读的量需要增加,阅读的质需要提高,但不是盲目地“瞎读”,而是立足教材,回归课堂,从四个维度——广度、深度、高度、速度——去探索和努力,让阅读飞扬在语文的课堂上,让文字的营养滋养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