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视域下语文教育评价范式的转型与修正
2019-03-05张莉梅
◎张莉梅
从社会学意义上讲,教育是促进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手段[1]。被人们誉为社会学之父的孔德(Auguste Comte),把教育体系当做联系和组成社会的核心要素,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协调社会[2]。教育是社会的产物,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在社会和谐文化大背景下,学校教育如何才能最大化的发挥社会功能,实现“和谐”理念的教育传递?纵观基础学科,语文教育所特有的人文性特点与和谐社会的“和谐”理念不谋而合,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达成育人目标,实现个体生理与心理、行为与道德、个人与他人的相互和谐是可行的。但是现行的语文教育评价方式却对实现这一目标有所违背,若想改变,务必对语文教育评价范式进行转变和修正。
一、语文教育评价“标准范式”下的转型因素
当前对于学生的评判标准仍然是以考试为主,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通过标准化的考试对学生在一定时限内所掌握的知识进行量化评价,并以分数和排名的形式展示学生的成果和位置,这种“标准范式”下的评价方式有许多不妥之处[3]。具体来说,首先,评价标准不够全面客观,过于重视学生在考试中所获得的排名成绩而忽略了相对评价标准,个体的差异诸如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并未计算在成绩影响因素之内,仅强调共性下的评价标准实在是过于武断。其次是评价的目的过于功利和实用化,考试的最终指向为“中高考的优生选拔”,学生分流制度背后是差生不被重视的结果,“甄别和选拔”使得部分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得不到公正的教育评价[4]。其次是评价内容偏重于识记性知识的考察和迁移,如名句默写、文学常识判断、字音字形字义选择等,以学科知识为纲的内容考查忽略了学生潜在思维论辩能力的培养、人文品性的内化熏陶。再次评价过程难以保持一致,此问题分两方面作分析。其一是试卷评分环节,网上阅卷让教师评改更加专业化,针对某一题进行集中阅卷大大提高了批阅效率,但同时“时间紧、任务重、批阅量大”的现状使得教师必须在2-3秒内对学生答题内容作出判断评分,且这一过程受教师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其二是基于这种评分“快、准、狠”的现实情况,学生的答题渐渐趋向于“模板化、套路化”,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对于文本阅读的个性化解读,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最后是评价主体的单一和学生参与评价受限。传统的教育评价观念赋予了教师极大的教育权威,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有着决定性的评价权利,忽略了其他客体诸如家长、管理人员的参与。学生处于被评价的弱势地位,自然也无法参与交互式的互动评价。
二、和谐社会视域下的语文教育评价范式修正
“教育是改变社会的重要方法,具有强大的导进功能[5]。”美国学者沃德在十九世纪中期就曾做出过精准的论述。当下和谐社会的实践正稳步推进,社会理念更加自由、民主、和谐。这种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人的思想形态,而教育是连接社会顶层设计和具体化实施最为便捷的通道,其本质对象即为人,二者的结合为和谐社会视域下的语文教育评价范式修正提供了依据。强调学生主体性价值,以生态的、递进的、多层全面的评价方式考察学生的综合发展,以科学的“评价—反馈”模型塑造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青年建设者。
(一)评价标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个性化评价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范式当中,重视个性发展只是部分人的特权,公众教育里缺乏对于学生主体性价值的肯定。近年来,“主体性教育”重新进入公众视野,重视学生的个体学习体验,强调主动学习所产生的教育价值,发扬个性,独立思考、锻造人格。主体性教育也关注到学生的智能由于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的不同而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教师应要善于发现、敢于鼓励,对于学生在语文学科的优势方面要加大肯定力度,改变以往只唯分数“一刀切”的评价办法。个性化评价旨在重新挖掘学生的差异化价值,在语文学习中,个体存在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上的不同并作用于具体的语文实践中(阅读、作文、综合性学习)。教师在认同这一客观事实基础上,要跳出考试评分的桎梏,注重知识习得的过程而不是结果,重视教学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形成,关注学生学习情绪,保持学生心态健康,鼓励学生的优点,扬长避短,用差异化的个性评价助力学生人格的完善。
(二)评价内容: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倡导多元化评价
语文是一门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003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即指出,以三维目标为指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考察;2017年又具体化为学科核心素养“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方面[6]。以往的评价内容多拘泥于孤立的确定性学科知识,而核心素养的提出丰富了语文教育的评价内容,为学生个性的发扬、人格的完善打通了渠道。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文化的理解、沟通、表达、思考、欣赏是超脱于知识与能力之上的,在评价内容上,要着眼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而不仅仅是课堂练习系统;要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人格的完整性,而不仅仅是关注考试成绩;要在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习得的同时,以文化熏陶人,以文化培养人。倡导多元化评价,以动态的、人文的、形成性的原则和方法看待学生的个体发展,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和差异性,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要重视对学生生活的关切,构建起师生、家校、社区等共同体评价体系,客观科学的对学生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价。
(三)评价过程:重视学生的发展过程,倡导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现实表现,也要着眼于其努力的过程,重视学生在“跳一跳摘桃子”后所带来的学习水平提升。以发展性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能力上的培养,技能上的训练,通过预设的发展性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自己、突破自己、反思自己,以求得技能上的增长、素养上的提升、观念上的升华[7]。发展性原则下比较典型的即过程性评价,强调学生的学习经历和评价反馈前后的变化,常采取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的方式。学生自评的前提是教师提供评价的参照表,学生自行对照并对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进行评分;小组互评是建立在内部成员相互熟悉、协作并信任的基础之上的,互评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更容易被“他者”发现,从而获得鼓励性评价。与此同时,我们要改变过去一昧只重视“甄别与选拔”的考试制度,转而把考察的视野放到学生广阔的学习生活中去,用心观察,用爱鼓励,注重对学生心理、认知发展水平的观察和研究,多使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积极反馈,多途径、多角度的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能力、思维能力等进行描述。可以采用建立档案袋的方式,将学生的成果进行集中收集、整理,以片段性的学习场景展现学生生动有趣的学习生活,强调学生成功之处,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导向和促进发展的功能[8]。
三、结语
和谐社会视野下,立德树人、以文育人是语文教育评价应该担起的责任。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语文技能的习得和素养的内化。对于学生来说,在他们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评价和反馈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作用。语文教育评价有传统的“标准范式”,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实践已经在倒逼“评价范式”进行转型和修正。学生由“被动评价”转变为“主动评价”,由“教师评价”到“多元评价”,教师尊重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量化评价的同时用“多把尺子”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个性化更加突出,自我发展能力更强,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伴随着档案袋评价、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方式的交替推行而日益强化。挖掘学生潜在优势,肯定其既有成果,将会促进学生个性的不断完善、人格的不断完整。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如何利用教育评价来促进人的能力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学生善于创造、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以基础教育为轨道,完成个体的社会化依然是当下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