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小说阅读的教学策略思考
2019-03-05◎徐河
◎徐 河
小说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学体裁,小说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完善学生的素质发展,也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调节,初中是学生接触小说的初始阶段,在语文教学中的小说阅读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有一定的教学策略。
一、联系背景,掌握全面
能够入选教材的小说,都是具有突出的艺术造诣和教育价值的,但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想要理解小说中蕴藏的艺术造诣和教育价值,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当对小说的背景有足够深刻的认识。小说源于生活,超越于生活之上,作者常常会联系自身经历和社会背景来创设作品背景,所以这些背景与主题之间其实是相互联系的。在充分认识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小说的内容,这就是作为小说整体的“面”。掌握了小说作品相关的知识后,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才能驾轻就熟,引导学生从作者历史背景入手,逐步完成对小说框架的理解。
例如: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社戏》一文,作者是鲁迅,是我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思想家,其思想精神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社戏》创作于一战结束后不久(1922年),当时中国仍然在承受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战争带来的后果,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族意识逐渐被唤醒,人们开始反抗现实的黑暗,这就是当时的历史背景。鲁迅在1902年心怀济世救国的理想留学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却发现“学医救不了中国人”,于是弃医从文,留学归来后先后任教于绍兴、杭州,辛亥革命胜利时,他以为看到了中国光明的将来,于是应蔡元培之邀赴任南京教育部部员,但是后来却接连发生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一系列变故,令他再次失望。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了他极大的震动,看到了的另外一条道路,紧随其后的五四运动爆发,把他的革命精神推上了一个新高度,开始以无情的笔尖刺穿封建的丑恶,发出《呐喊》,这就是鲁迅当时的个人思想背景,也是《社戏》的写作背景。
《社戏》的整体结构可以按照时间线分为三个部分:看戏前的期待,对各种小说背景的交代,包括了社戏的时间、地点还有跟赵庄看戏一样有趣的与乡间同伴玩耍钓虾等,看戏中的兴奋,从前往赵庄的途中波折、见闻感受到看戏看乏后归途偷六一公公的豆,最后一部分是看戏后的余波,回家太晚母亲责怪、被六一公公发现偷豆等。
要掌握小说的整体层面,还需要对主旨有清晰的认知。经过老师的介绍和梳理,学生就树立了对整篇文章的初步了解。对于文章主旨,教师不宜以叙述的方式向学生灌输,而应当进行引导,使学生思维发散开来,对文章的背景、框架结构进行进一步深化分析和揣摩,从而分析出主旨,达到掌握小说整体层面的意思。在《社戏》一文中,老师可以首先从乡间生活入手,把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在想象中的乡间体会与:“迅哥儿”一样的乡间生活,引起他们的向往,然后再将他们拉到对未来的想象中,配合一些怀念往事的诗词等,引导他们站在未来的自己的角度,思考鲁迅写《社戏》时的感受,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鲁迅先生对于儿时生活的怀念,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二、突出重心,着重环境
学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仅仅对小说整体的掌握是不够的,整体上的认识只能让学生梳理出小说的框架,还需要对小说的细节进行分析和理解,就好比画一张肖像画,简笔勾勒人物轮廓后还要对人物的眉眼表情做更细致的描绘,这样才能成为一张惟妙惟肖的好画作。小说创作也是这样一个由框架轮廓到具体细节的过程,所以教学中,老师应当跟着这一过程层层剖析,细化到具体的细节中,使学生能够对小说细节有所理解,在小说阅读中敏锐地找到小说的各种细节,从细节上分析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进而逆推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上,环境描写也属于细节描写的一部分,是最容易让读者产生联想的描写方法,所以作者在小说中常常会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来反映自己的内心情感。
同样以《社戏》为例,在文中,鲁迅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去看社戏途中的月色、山、水等。通过对豆麦和水草“发散出清香”这一积极正面的环境描写,表达了他能够去看社戏的愉悦心情;而山脉似是“踊跃的兽脊向后奔跑”,表现了迅哥儿恨不得一下子就到达赵庄,看到戏台的急迫和期待,也是他对童年时快乐时光的怀念;还有渐近赵庄时的隐约间听到的“歌吹”、“还有几点火”,那几点火后来证实了是渔火,而不是迅哥儿以为的赵庄戏台的灯火,则将其对于社戏的期待描写的淋漓尽致。在踏上归程后,“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同样也是对月色进行描写,也是一种前后呼应,通过不知时间已流逝这一个点,表达出他对于社戏精彩的满足。
三、化虚为实,情境教学
小说创作是从现实中取材,创设出虚拟的人物、故事,所以必须重新回归现实,以实现主题的升华,教师应当首先将小说的故事场景为学生勾勒出来,使学生走入小说情境中理解小说的创作,把小说的整体脉络厘清。学生通过小说故事场景完成对小说框架结构的梳理后,老师应当将其重新引导回到现实中,以现实的角度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上文提到,小说阅读教学中,应当联系背景。掌握全面,所说的背景就是现实的一部分,包括了小说创作时的社会生活背景、作者的历史背景、经历等,对小说框架结构以及中心思想的理解,既要融入到小说情境中,也要立足于社会现实里。
情境教学,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加强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使其能够将知识灵活运用起来。初中语文的教学方法中,情境教学同样是极其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具体的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小说转换为剧本的形式呈现出来,寻找自愿的学生进行即兴表演,把一个个片段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切身表演的学生还会在表演时自然而然的揣摩人物心理和表演技巧,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很强的锻炼。
以鲁迅先生的《故乡》为例,故乡中有大量对话内容,对于改编成一个个片段的剧本是很容易的事情,很适宜使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如,迅哥儿要闰土捕鸟的那段,可以改编为这样一个剧本:
迅:“我们现在去捕鸟吧?”
闰(作为难状):“那不行,须大雪下了才好……”(闰土描述和演示捕鸟过程,迅哥儿脸上浮现向往和期盼,进行想象)
闰:“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来,我带你去海边捡贝壳,去管西瓜。”
迅:“管贼么?”
……
通过进行表演,把课堂气氛活化,能够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打下坚实的阅读理解基础。
四、开放思维,改续写作
改写和续写的能力是写作入门必须训练的能力,人的学习能力最突出的一种就是模仿能力,首先是通过模仿来认识事物,然后才能进行创新。同时,对小说作品进行改写和续写也是发散学生思维的,加深学生对于小说课文理解的好办法。改写时,应当向学生强调各种可能性。续写则是在对小说已有结局的基础上,对于后续可能的发展做出想象和设想,发展成为一篇新的文章。
以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为例,于勒离开勒阿佛尔去南美洲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他到了南美洲有很多种可能,或者发财或者不发财,或者在渡海时遇到海难被带到了不知名的岛屿、后面回不回勒阿佛尔等都是可以进行改写和续写的主题。而他灰溜溜的回到勒阿佛尔与我们相遇,如果我的父亲母亲念及亲情,邀请他回家,又会发展出什么样的故事,再精细一点,父亲母亲对于邀不邀请于勒叔叔回家的犹豫不决和心理挣扎也能写出很精彩的文章。
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就各种可能性进行探讨,使其思维脱离课堂内容发散出去,然后让学生们对不同的可能性进行探究改写或续写,如果学生不能进行太深入的探讨,所得到的故事发展可能性还不足以让全班人都写出不同的故事,老师可以请学生朗读一些隐藏着不同发展方向的节点段落,让学生们从段落中寻找,自己则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即可。比如:父亲向船长打探于勒叔叔的消息那一段,很少有学生会想到这里也隐藏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就是于勒“曾经在那边阔绰过一段时间”,要是船长没有谈到这个,父母的态度会不会有所不同?如果船长最后说“刚才说的这些都是开玩笑的”哪有会有什么样的发展?父亲母亲回不回去可怜一下卖牡蛎的人而又去买几个牡蛎吃?
小说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中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难点,教师应当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小说阅读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