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从“突破语文要素”中打开通道
2019-03-05◎刘玉
◎刘 玉
统编版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是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变革和积极尝试,这种编排方式不仅为学生之学,也为教师之教学明确了方向,同时也为创造地开展教学明确了认知性基础,教师要善于从语文元素入手,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地不断发展奠基。那关乎学生语文核心能力发展的语文要素,如何在教学中得意突破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统整目标,在多维解读中突破语文要素
1.依托单篇研读,洞察课文中的语文要素
统编版教材在每个单元的篇章页就明确提出了单元的语文要素,并尝试将语文要素分割成为若干的训练点,依照不同的形式分布在课后习题之中,让所有的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能够有章可循。这就需要教师在解构单元教材时应该深入把握文本特质和课后习题,对这一篇课文中的语文要素了然于胸,才能科学而严谨的研制教学内容,使得语文教学更具针对性。
以统编版一上《青蛙写诗》一文的教学为例,课后练习就鲜明地揭示出这篇课文所具体指向的语文要素,比如第一道题“朗读课文,说说青蛙写诗的时候哪些动物来帮忙”,其中“朗读课文”就是基本的语文能力,并在第一篇课文中明确提出,是一年级开始进行语文学习的必备能力,体现了这篇课文语文学习的重要能力指标;而“说说青蛙写诗时谁来帮忙”,则重在引导学生能够提炼文本中的核心信息。课文第二道题“青蛙写的诗里有逗号和句号,请你圈画出来”,就是要让学生从简单的课文中认识逗号和句号,并初步形成语句的概念;第三道题是要求学生“读一读课文中相关的词语和语句”,这一练习指向于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积累,也相机渗透了借助朗读来积累的方法。
纵观这篇课文中的所有练习就不能发现,说说、圈圈、读读的练习设置体系,将这篇课文所要承载的语文训练要素揭示得非常鲜明。如果进一步考量就能意识到,这些语文要素之间是相互融通的,并不完全割裂,比如认识逗号与句号,就可以与朗读课文整合起来。只有这样的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地揭示出其应有的价值体验。
2.把握整体研读,串联单元中的语文要素
统编版教材中的语文要素看似散落在具体的每一篇课文中,其实文本与文本之间、文本与语文园地所关涉到的语文要素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如果教师能够以整体的视角关注,就能梳理出统编版教材中语文要素由易到难、从浅入深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针对语文要素连续地教学、整体地教、有针对性地教学。
就以统编版教材对朗读训练的要求来看,教材就先后分为了三个不同的层次:首先,第一课《秋天》一文中就要求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一”在读音上的变化;其次,第7课《青蛙写诗》中就要求学生能够在朗读课文中分辨出逗号和句号,初步建立语句的基本概念;最后,在第8课《雨点儿》中更深入地提出了“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停顿”的要求。这些要求就明显地展现了从读准字音到读好停顿之间的区别,为学生课文朗读搭建了畅通的桥梁。
二、优化路径,在实践活动中突破语文要素
1.扣关键,搭建实践支架
由于学生认知能力有限,直接围绕着语文要素上阵冲锋,势必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动力。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在突破语文要素过程中的障碍和困惑,围绕着学生思维的发散处、模糊处、临界处,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搭建认知性支架,便于学生的语言实践,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规律、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比如教学统编版四上中《开天辟地》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先出示了一组词语:大禹治水、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很多学生一眼就看出这些词语都是传统的神话故事,并指出了词语的言语结构,即一个神去干什么,最终引出了我国传统神话故事一个最鲜明的特质——神奇。
这篇案例中,教师首先从经典的神话故事入手,以词串的方式呈现,这正是为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和神话特质所搭建的认知性支架。朗读中,学生激活自身的认知体验,进行了全面的阅读和构建,让学生从这些经典性的神话故事中探寻发现其中所蕴藏的资源。
2.夯基石,创设活动平台
语文要素的突破绝不仅仅是教学行为在表面上对语文要素的靠近,或者是设置一些环节能够关涉到语文要素,突破语文要素的过程是一种深度学习状态,更应该召唤着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文本入手,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言语实践,激活学生的深度思维,将文本语言的阅读和表达融合起来。
比如统编版四上中《爬山虎的脚》一文所处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教师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篇《爬山虎的脚》确实是一篇训练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篇目。整篇课文五个自然段,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分别经历了随意看、远远看、细细看、天天看、关注看等不同的观察维度。以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细细看”为例,教师引导学生站立在作者的视角,通过文本的语言活动,将观察过程和观察所得向在座的同学介绍。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关注的已经不再是文本的信息这一单列层次,而是将自己还原成为当初作者创作时的视角,巧妙地将语文要素的训练与突破融入其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地不断生长。
三、优化价值,在立体关照下突破语文要素
1.整体串联,把握多元共生性价值
统编版三上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紧扣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教师就可以在利用课文展开这一维度训练的基础上,将其它包括审美、思维和语言等方面的训练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三自然段就以“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统整整个语段,是这个语段中的关键性语句。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从文本的内容出发,找出语段下面所描写的内容与这一关键句之间的关联,感受关键句与其它语句之间的关系,学生很快就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认识到,这一语段的后面所提及的内容,与这句关键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对这一句话极其生动而鲜明地再现,起到了较好的推动性作用;其次,教师从作者总分的构段方式,梳理语段中语句之间的联系,训练学生的内在思维意识;最后,引领学生从这个语段的言语出发,感受作者在语言文字中所蕴藏的深情厚谊,感受到作者在言语表达过程中流淌出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与生命个体的内在思维之间有着巧妙的联系,与其它各类语文要素之间的价值也是完全相同的。我们需要让教学设计或者实施的过程中就能完全立体起来,充分发挥出应有的综合性效益,让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能在单元要素地整体串联下,完全得到最协同、最有效地发展。
2.把握发展,把握动态生成性特征
真正高效的课堂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流动的,是教师思想与学生认知之间的交融碰撞,更是生发学生内在认知意识重要生发点。要想真正地突破语文要素,就需要将认知的关键点从单纯的预设走向动态的生成性资源,能够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差异、错误、矛盾等资源,强化学生认知与语文要素之间的多元互动,借此推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还以统编版四上中《开天辟地》的教学为例,教师在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引导学生从常规性思维出发,看看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有没有什么问题,整个过程究竟神奇在什么地方?有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天地未分之时,里面应该水分占多数,为什么会用一把斧头就能把天地完全分开?感受到故事情节与日常生活的不同,凸显了神话故事之神奇;有的学生直接质疑,为什么什么都没有做的盘古一醒来就会有一把斧头和凿子?这些开天辟地的工具究竟是怎么来的?还有的学生从细节入手,认为天地混沌一团,那课文中所描写的光又是怎么来的呢?……在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相机拓展阅读了其它的版本,并着力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说说自己喜欢哪一个版本。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除了关注单元训练的语文要素之外,同时还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了感知,并通过对文本内容的体验与思考,以一种动态性思维生发出全新的价值和意义,并与学生原始性的认知经验进行了深度融合,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统编版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是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变革和积极尝试,这种编排方式不仅为学生之学,也为教师之教学明确了方向,同时也为创造地开展教学明确了认知性基础,教师要善于从语文元素入手,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