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器残血的原因与预防护理
2019-02-28熊立松
熊立松
江西武宁县人民医院血透室 (江西九江 332300)
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常用治疗方式。若透析回血后,出现“透析器残血”现象,及透析器出现凝血、滞血,会直接降低透析清除疗效,导致血液流失、缺氧、贫血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若提前给予预防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或避免透析器残血的发生,提高透析清除效果[1]。本研究探析血液透析器残血的原因与预防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11月我科收治的肾功能衰竭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男26例,女20例;年龄23~75岁,平均(46.48±3.25)岁;梗阻性肾病2例,糖尿病肾病12例,高血压肾病1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8例;深静脉置管14例,动静脉内瘘32例;低分子肝素钙、普通肝素抗凝、无肝素透析分别有11例、29例、6例。
纳入标准:(1)经病理学确诊为肾功能衰竭;(2)病历资料齐全且存档;(3)签署知情同意书;(4)无精神疾病,有自主意识[2]。
1.2 方法
患者均给予透析机行血液透析治疗,透析液为标准碳酸盐,液温36.5~37.0 ℃,血流量200~250 ml/min,液流量500 ml/min,1周透析1次、2次、3次分别有3例、8例、35例,4~5 h/次[3]。
2 结果
46例患者中9例出现残血,其中因预冲不合理导致透析器残血8例,残血量处于正常标准(1~2 ml);因血液高凝状态导致透析器残血1例,且残血量超标(大于2 ml)。
3 讨论
3.1 透析器残血形成的原因
(1)透析器相容性:若透析器生物相容性较差,则会导致凝血系统被激活,经过一系列反应,最终形成血栓;透析器复用次数过多也对凝血产生影响;在透析治疗前,需精准调控相关参数,否则也会较发生凝血现象。(2)抗凝不充分: 医师未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并及时调整抗凝剂用量,如统一采取首剂量20 mg,追加剂量4 mg/h;患者体内出血却行无肝素透析;透析时间延长,却未增加肝素用量。以上因素均可造成抗凝不充分[3]。(3)血流量不足:深静脉留置导管打折、堵塞造成流量不足;行动脉穿刺方式不合理,造成动脉管路血液难以抽出;护士封管不正确或导管中存在气泡,造成封管液量不精准。(4)高凝状态:血液透析使用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会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凝血现象的形成;若患者合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一定程度上会对肾脏造成损害,且血液黏稠度偏高,随之会产生高凝状态,最终形成透析机凝血现象。(5)预冲不合理:未按操作流程进行管路预冲,预冲有效液量与泵速不达标,造成透析器中留有气泡。
3.2 透析器残血的预防护理措施
(1)合理使用透析器:透析器应选择生物相容性较优的,如聚砜膜透析器,可有效避免透析中血栓的形成;建议在血液灌流及无肝素透析中,使用一次性透析器;按照医嘱正确设置各项参数,尤其注重对超滤率的设定,从而避免凝血的产生。(2)合理应用抗凝剂:透析前,医师需根据患者血常规、凝血四项,正确评估患者凝血情况,从而合理、科学应用抗凝剂;透析结束后,观察透析器、管路是否凝血及患者是否存在出血状况,以此为基础,及时、合理调整抗凝剂用量;若透析时间延长,需根据患者病情增加肝素用量。(3)保证充足血流量:在深静脉留置导管时,需将封管肝素抽出,保证无血栓状态下反复抽吸,从而达到导管通畅且无血栓的目的;若存在血栓,需在导管两端分别注入尿激酶10万U与0.9%氯化钠注射液4 ml,待20 min后再行反复抽吸[4]。(4)控制高凝状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在允许范围内增大抗凝剂用量;在透析时严密监测透析器凝血现象,并嘱患者定期核查血常规,血红蛋白偏高患者需减少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重视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嘱其定期监测血细胞、血生化,及早控制炎症反应[5]。(5)正确预冲:严格遵守《血液净化标准操作流程》,在泵速100 ml/min下,率先排除透析器内部气体,后连接管路,且以200~300 ml/min泵速再次核查空气是否全部排除,预冲液量达到800 ml以上。
综上所述,为解决透析器残血问题,除了选用合适透析器、合理抗凝、保证充足血流量、控制高凝状态、正确预冲等方法外还要严格操作规范,不断提升医学知识与专业技能,严把每个环节细节关,从而减少透析器残血的产生,有效提升透析清除效果,进一步延长患者寿命,并改善其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