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型大学教师育人信念的培育与实现

2019-02-20付八军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传统型创造性学术

付八军

(绍兴文理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自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与亨利·埃兹科维茨(Henry Etzkowitz)于20世纪末提出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的概念之后,我国学者随即将此传入国内并引领一批高校走上创业型大学的道路。例如,福州大学是国内最早正式举起创业型大学大旗的普通本科院校,随后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将创业型大学确立为学校的战略目标定位。但是,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运作上,创业型大学均处在风口浪尖的两个极端。从理论上看,许多学者极力倡导创业型大学,认为这是高校“将自身最有价值的产品推销出去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1]14-15,甚至主张“地方本科院校向创业型大学转化”[2]。同时,学界对于创业型大学的质疑甚至抵制从未中断过。例如,有些批评家认为,学术价值与经济价值是相互对立的,必须对创业主义进行抵制[3]。从实践来看,被伯顿·克拉克作为创业型大学典型来考察的华威大学,能够在短短30多年时间内由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草坪大学一跃成为世界名校,普遍认为“用经营的理念办大学”[4]是其成功的秘密武器。然而,国内那些高举创业型大学旗帜的地方高校则是掣肘甚多,困难重重[5],以致南京工业大学在2013年将“创业创新型大学”的战略目标更改为“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的高水平大学。深入分析这种奇怪的现象可以发现,无论理论上的针锋相对还是实践上的南橘北枳,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对于创业型大学育人信念的培育与实现。所谓育人信念,实质上是一种“育人追求”[6],亦即将教学育人当成一种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责任,当成教师职业工作中的第一任务与天然职责。教师是大学使命与具体任务的履行者,培育与落实创业型大学教师的育人信念,需要认准出发点、抓住主阵地、利用新途径、化解新矛盾,构建创业型大学“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一、培育与实现创业型大学教师育人信念的出发点

大学因培养人才而设,没有学生的存在,也就无所谓大学。正如曾在哈佛大学担任校长长达20年之久的教育家科南特(J·B·Conant)所言,“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然而,在高等教育功能多元化、科学研究功利化以及教育质量评价模糊化的今天,许多高校迷失方向,不知道大学到底何为。也正如“艺术天才”纪伯伦(Kahlil Gibran)所言,“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在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中,教学育人职能日益弱化,科学研究成为主导目标,服务社会着眼于经济效益而不是社会效应。这种办学逻辑,无法办出一流大学。世界上自古至今的著名大学,无不是因为造就杰出人才而享誉全球;“名校之为名校,因为它们培养造就无以数计的出类拔萃的学生”[7]。尽管达此目标的起点有多个、路径有多条,但是,不能领悟与践行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内在规定性,任何起点与路径都无法趋近理想的大学。

理解大学的基本使命,树立创业型大学的育人信念,对于建设创业型大学极为重要。因为创业型大学诞生在高等教育财政紧缩以及知识经济曙光初显的时代背景下,解决高校办学经费紧张成为其主要办学动因之一。在这种价值观的支配下,创业型大学容易步入以创业致富作为主导目标的轨道,偏离大学的存在依据与中心工作。有文列出学界7种关于创业型大学的定义,其中只有一条提到人才培养,其他“对创业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只字未提,这无论如何都不符合大学的本质要求”[8]。因此,强化创业型大学的育人信念,是“双创”背景下的时代课题。“双创”开展愈深入,愈须坚守育人信念:无论因何而建的创业型大学,无论走向何方的创业型大学,只要属于大学,必定以培养人才作为基本职责,作为学校的第一个中心工作。事实上,大学只有一个中心,也只能有一个中心。无论是传统型院校的科学研究,还是创业型大学的成果转化,或者说“学术创业”[9],或者说“第三使命”[10],均是围绕该中心而运作的手段,至多属于有益的补充。例如,作为创业型大学典范的MIT、斯坦福,允许教师以专利转让、技术顾问、教学服务等方式在岗创业,可谓适度兼职兼薪,但创办实体的教师只能选择离岗创业,而且很少以大学作为主体创办公司,体现了大学只有一个中心——人才培养。

综上所述,大学只有一个中心,创业型大学的中心不是学术创业,仍是人才培养。相对于传统型大学而言,创业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研究表明,创业型大学的内部着力点在于培养创造性人才[11],这是创业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区别于其他类型大学的重要标志。确实,创业型大学必定培养创业型人才。这种创业型人才,不等于实际的创业工作者,更多地体现一种创业潜质,而这种创业潜质最为核心的部分,正是创造性人才的核心素养——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从而,创业型大学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施行创造性教育的实践平台。在学以致知的传统型院校,同样可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但是,在学以致用的创业型大学,那种以学术成果转化作为科学研究终点的学术追求,那种积极主动尝试新事物、敢于冒险挑战新情况、贯彻理论与实践零距离结合的“创业文化”[12],不仅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得天独厚的环境,而且增添学术本位文化条件下难以获得的企业家精神,为创造性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注入新内容。对于创业型大学的教师而言,就要认识到培养创造性人才是贯彻落实创业型大学育人信念的根本出发点。

二、培育与实现创业型大学教师育人信念的主阵地

创业型大学培养创造性人才,与其他大学一样,课堂教学仍然是最为基本的途径。在当前重研轻教的高等教育生态环境中,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创业型大学高举学术创业旗帜之后,课堂教学的地位更容易被人忽略。殊不知,课堂教学既是传统型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通道,也是创业型大学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主要阵地。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抽出课堂教学这项活动,大学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都没有,更谈不上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纵观古今中外的高等教育改革,改到深处必定是“教学”。对此,我们从三个方面分析:

从学生学习时间来看,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进入大学是为了学习,学习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除去休息时间,学生基本上在课堂上度过。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最受约束且最花时间的仍是课堂教学。类似于职业工作者做工,每天工作若干小时,这是获得劳动报酬并且支撑家庭的主要途径。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同样是他们在校接受教育、提升自我素质的主要途径。然而,多组调研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生厌学现象较为普遍”[13],“大学生总是和经常参与课堂的比例并不高,仅占三分之一”[14],“有94%的大学生认为大学课堂存在教学危机”[15]。长春某高校甚至贴出“寻人上课”的广告:找女生上课,一节课8元,欲长期合作。这种现象值得我们特别关注,“课堂教学亟待改革”[16],否则,作为实体的大学名存实亡,让“慕课”取而代之不足为怪。创业型大学,既要在成果转化上做出业绩,更要在创造性人才培养上做出榜样。唯有如此,才能引领大学变革的方向。

从教师育人工作来看,课堂教学是教师育人的主阵地。在当前不少传统型大学的教师评价中,主要关注两个方面:教学育人与科学研究。在教学育人工作中,重点则是课堂教学的数量与质量。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估,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评教来判断。可见,课堂教学在实际上仍被认为是教师履行教学育人职责最重要的方式。确实,大学课堂是学习者接受知识的主战场,教师正是课堂的主要设计者、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对于大学课堂的教学投入、教学水平与教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质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正如有文所言:社会的发展,决定于高等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而高等教育的质量,主要决定于大学教师的素质[17]3。可是,当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投入并不多,不少是将课堂教学当成任务应对,而不是作为育人使命的主渠道履行。对此,学界不乏批判声音。例如,“大学课堂空间失衡,生态育人功能降低”[18];“传道、授业、解惑不再成为大学课堂的主要内容,……大学课堂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死气沉沉的局面”[19];“教者无乐趣,学者无兴趣。这种景象使得现有大学课堂了无生趣、老气横秋、毫无生气”[20]。对于创业型大学的教师来说,既要关注学术成果的转化,更要坚守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使命,特别重视课堂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地位。为此,创业型大学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程,创新教学方法,避免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中“无问题、无对话、无技术、无教法、无评价”的“五无”现象[21],以针对性、高效率、求实效的方式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保证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特色在创业型大学彰显出来。

从大学人才培养来看,课堂教学是学校中心工作的生命线。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有许多环节与内容。例如,班主任、辅导员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实践、社团活动、各种讲座等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是,课堂教学是中心工作的中心环节。离开了课堂教学,大学也就不像学校。学校每年的教学工作,基本上围绕课堂教学而展开。例如教材选定、课程编排、教室布置、学生评教、期末考试等,都是针对课堂教学。总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和保证,课堂教学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渠道”[22]。对于创业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来说,要从各种机制与政策出发,保证与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创造性人才上的主导作用。这种育人信念的落实,最终依赖创业型大学的教师。只有教师,才能将课堂教学转化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主阵地,最终体现创业型大学在培养创造性人才上的独特意义与外显业绩。

三、培育与实现创业型大学教师育人信念的新途径

教育部于2018年8月22日出台《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正是强化大学本科课堂教学、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及时雨与助推器。但是,这并不意味要增加大学生学业负担。与中小学一样,大学也需要“减负”[23]。大学教育的“减负”,主要体现在减少课程门数与学分总量,减少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时数。大学教学变革的总方向,应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把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囚禁在秧田式教室里,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知识的迁移性以及社会的适应性。大学中的不少课程,只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并且加强考核与辅导,可以高效率实现课程目标。这也许是创业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此同时,创业型大学要重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与应用开发,这是创业型大学教师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又一条重要途径,可谓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创业型大学教师以此来培育与落实育人信念,既缘于大学相对于中小学的特殊性,也缘于创业型大学相对于传统型高校的特殊性。

第一,大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与创新精神,有条件参与教师的研发工作。一个人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一般在20多岁;一个人最具创造力的时期,普遍在30岁左右。20多岁之际,缺乏历练,但精力旺盛,思维活跃;30岁左右,精力不减,思维不钝,却在知识、能力与经验上均有所积累,正是创造性思维展现期。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曾说:“一个人如果在30岁时还没有发表科学见解,那么他一辈子就难以在科学界有所为了。”这句话虽然偏颇,但是表明,从成年到30岁前后,是一个人开展创造性活动的黄金时期。大学本科生,普遍在20岁左右,且属于成年人,他们经历过选拔性的高考,有着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与青春活力,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这种潜能,特别需要正确有效的引导。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寻找并开展独立的研究与应用活动,正是发掘学生创造潜能的重要途径。应该说,相对于中小学生的学校教育来说,这是大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区别之一,体现大学生的成人特征与创造特性。

第二,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与应用开发过程中,学生获得的锻炼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比拟的。当前,高校普遍重视学生的科研活动,要么设立各种由学生申报的创新或者创业课题,要么通过各种政策吸引学生加入教师的学术团队。例如,“在东北大学,50%以上的学生都曾深度参与过科研项目。……在学校注册的100多家学生社团中,科技类社团越来越多,……大一创意节、大二科普节、大三科技节、大四创业节,这四大针对本科学生的科普节,在学生科技创新中起着很好的引领作用”[24]。不少文章也指出,在高校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承担的科研课题,让大学生参与研究过程,培养学生提取科学问题、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25];通过科研训练,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创新精神、团队意识以及诚信品格[26]。可以说,在教师的指引下,大学本科生提前进入科研状态,以及跟随教师参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方案论证、应用推广等,都是重要的教育通道,可谓“鲜活的课堂”[27],是那种以理论知识传承作为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第三,创业型大学教师全面而又热切的学术创业活动,为学生参与教师的研发活动提供广阔的天地。传统型高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了大学生的科研训练,创业型大学更应该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相对于传统型高校来说,创业型大学在这个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与优势。其一,创业型大学教师普遍具有创业意识与创造热情,能够带领学生走出书斋,走向实验室,走向市场,走向实践。教育具有磁场性与传染性,有什么样的教师,自然会熏陶出什么样的学生。其二,现代社会的创新创业活动,往往需要团队合作,教师的学术创业活动,亟须一批富有活力、受过学术与技能训练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同时,学生参与教师的研发活动,不仅有利于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质,为自己在30岁左右做出巨大的创新成果奠定基础,而且有利于缓解生活经济压力,为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乃至继续深造提供物质基础。其三,创业型大学往往具有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各种优惠与激励政策,能够为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研发活动提供较大方便。所有这些,都是传统型高校在短期内难以做到的。

四、培育与实现创业型大学教师育人信念的新矛盾

创业型大学的内部着力点在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外部着力点在于实现成果转化[28]。由此,创业型大学教师有两大基本职责与使命:培养创造性人才与推动成果转化。这两大职责与使命,处理得当则会相互促进,处理不当则会引发冲突,比传统型高校教师未能协调教学育人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带来的后果还要严重。其实,针对协调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或者说学术创业与教学育人)的关系,国内高举创业型大学旗帜的高校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真正要让这些规范落到实处,除了受囿于现有的教师评价体制外,还有赖于创业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良心。“教学良心是指教师对外在教学规范的自觉意识并内化为稳定的教学意志和信念,以及在此基础上主动形成的教学价值意识和高度的道德责任感,并能最后将其转化为或者指导外在的教学行为”[29]。为了强化创业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良心,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揭示协调学术创业与教学育人关系的艰巨性、紧迫性与重要性。

(一)传统型高校的教师在应对几重任务时都已经感觉分身乏术

在传统型高校,虽然普遍没有将学术创业作为一项独立职能提出来,但某些高校具有这种倾向性要求,即教师既要做好教学育人与科学研究工作,还要开展社会服务并由此获得科研经费。在此情形下,不少教师疲于奔命,感到力不从心。例如,在H大学的青年教师座谈会上,30多岁头发就已经花白的D老师说:“作为一个老师非常困惑,我想我的产品到底是什么?是学生?是经费?还是文章?我不知道。因为我坐着写文章写书的时候我在想我的经费在哪里?跑经费的时候我又想我的文章在哪里?……我觉得当大学老师很痛苦,好像要走到尽头了,没路可走了。为什么?要求太多了,我达不到”[17]109。相比于传统型高校,创业型大学是在教学育人与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延长学术生产链条,进一步强化学术成果转化工作,从而教师肩负的使命比传统型高校教师更加艰巨,创业型大学教师的教学良心比传统型高校教师更加受到考验。

(二)创业型大学的教师已经制造了厚此薄彼的不良倾向

创业型大学教师的育人信念之所以要特别予以重视,还缘于在国内某些创业型大学中,教师只关注一个方面,顾此失彼,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有文痛心疾首地指出某创业型大学发展的种种偏颇,“相比于兄弟院校改革和发展的迅猛势头,N大学显得步子不快、甚至有掉队之嫌,除了个别‘山头’差强人意,大部分学科都处于洼地甚至低谷状态……我们曾委托麦卡思对毕业生进行调研,令人遗憾的是,N大学60%的本科毕业生不愿意再推荐学弟学妹报考母校,理由是‘学风太差’,……广义的学风,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涵盖了学风、考风、教风、校风、政风和文风等多个方面,是学校的灵魂”[30]。在该文中,作者强调指出,无论高校领导还是一线教师,他们往往为了突出某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尤其教师淡忘学生,淡忘教学,淡忘人才培养,体现作者对学校强调学术创业带来学风下滑的现象深表忧虑。

(三)创业型大学教师能否兼顾双重职责决定了社会各界的态度与信心

当前,社会各界对创业型大学褒贬不一,不少人甚至将创业型大学视为异端。在他们看来,创业型大学过于功利的学术创业追求,会阻碍纯兴趣的学术探讨,会抑制良好学风的形成,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1]170-171。确实,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生命线,是大学赖以为世人瞩目的精神所系。但是,从学理角度而言,创业型大学并不影响学术的发展,反而从实际需要出发的科研活动,更能在学术上做出成绩,并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提供适宜的教育平台,何况,这种面向市场与需求的科学研究,并不否定在国家与社会资助下的基础研究[31]。因此,协调学术创业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是化解创业型大学舆论危机、破除创业型大学发展桎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可以说,创业型大学若能以充分的事实证明,他们不仅在学术成果转化上为人类做出重要贡献,而且在人才培养上同样为社会立下不朽的功劳,得到学生、家长与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赏,创业型大学的声誉就会越来越好。这将如埃兹科维茨所言,作为创业型大学典范的“MIT模式,正在取代哈佛模式成为学术界的榜样”[32]。也如复旦大学前校长杨玉良院士所言,创业型大学的名字可能不是最好听,但这将是大学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33]。可见,在学术创业相应政策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创业型大学教师强化自身的教学良心,实现教学育人与学术创业相得益彰,不仅是贯彻落实育人信念的重要保证,也是创业型大学“作为一种办学类型”[34]赢得未来的先决条件,成为中国特色创业型大学理论体系建设的基点与核心。

猜你喜欢

传统型创造性学术
改进型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几何形位研究
借助信息技术,让家庭教育从“传统型”走向“现代化”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清代州县文簿册报制度:对中国传统行政特点的透视
高校传统型与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