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2019-02-20李新
李 新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重庆 402160)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见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稿》,人民网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习总书记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战略思路——“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思政课上,更应该贯穿到高校教育的每一个层面。
教育的根本大计是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文化基因。作为以母语教学为目标的大学语文课程,既是高职学生提升母语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中学语文应试性教育的超越,同时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达中华文化魅力和核心价值的重要渠道。“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2)见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稿》,人民网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思政教育同样也要符合我们民族文化的基因。大学语文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支撑和补充,它与思想政治教育殊途而同归,各有分工,各有侧重。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培养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是母语学习的重要途径,是阐释中华优秀文化思想的重要阵地,是我们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通行证,是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文化向心力的重要因素,关乎着我们国家的振兴,民族的崛起。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通过规范学习母语语法、文字,达到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母语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语言文字是母语学习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学习优秀典籍和文学作品,体悟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细腻情感和精神旨趣,体会不同文体、不同风格、不同题材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在感受母语魅力的同时,感受优雅精练的语言之美,涵泳深邃奇妙的意境之幽,含英咀华,涵养性情,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和文学鉴赏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第二层次。
挖掘传统文化中具有永恒价值的人文内涵和精神意蕴,并与高职学生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相契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濡染和熏陶中,接受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层次。
习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说:“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道德美德,唐诗宋词的美学价值,中和辩证的实践智慧,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等,都包含着超越时代的普遍性文化精髓。”他为我们指明了高职语文教育的基本框架和教学方向。文学是关于人生的学问,是用文学之美传递人生智慧,阐释生命哲学,最终是为立人服务的。除了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民情风俗和文化现象教育,我们更应该把关注点投放到能传递人文精神魅力和人生价值观的内容上来,投放到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理念上来,“要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努力促进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这些理念是立人之本,是成人之道,也是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
这三个层次既相互缠绕,又相互补充。高职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母语运用能力较弱,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必须紧贴高职学生的特点,依据其知识层次、接受能力和兴趣特点,开展语文教学。无论是基础语言学习,还是经典作品的阅读和阐释,抑或二者之上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教育,都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要注重第三层次的解读,不能仅仅满足初高中层次的语言文字学习,更要实现在这基础之上的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树人之基础是语言的素养,只有掌握好母语,并能熟练运用,才能提高全民素质,增强母语自信、文化自信;立德是最终目标,是长远大计。因此,大学语文肩负的教育使命应该是在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学基础上的文化素质教育,以文化人,以德树人,最终形成高职学生植根于内心的文化自觉和担当。
二、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全球化的影响,母语学习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一方面外国文化的输入给国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视野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外国语言也渐渐成为从小学到大学必修的语言能力。但是文化开放的同时,我们的母语教育却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很多人对母语学习浅尝辄止,或满足于初高中水平,而将大部分时间用在外国语言的学习上。兼之十几年来网络传播的铺天盖地,以及社会急功近利风气的席卷,母语运用逐渐走向大众化、浅俗化,以承担母语教学为目标的大学语文教育也越来越被置于边缘。
(二)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人文学科普遍较少
高职院校从领导到教师和学生,普遍偏重技能教育,轻视人文学科,一些院校甚至将大学语文课程与应用写作合并开一学期。远远解决不了高职学生语文素养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导致学生高职毕业仅仅掌握了一技之长,人文素养却远远不够。人的发展要求全面的、可持续的人才教育,“技能”是短时期内的谋生手段,而绝不是培养目标的终点和极限。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企业利益的需求,肯定会淘汰仅仅受到专业化技能训练的人。而人才的全面发展,除了专业训练,更多的是人文精神的滋养和文化思想的潜移默化。
(三)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亟待提升和深化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重视浅层次的外源性的知识灌输,不重视精神滋养。高职语文教学的用力处主要是两点:一是文辞字句。延续高中的模式化训练,针对字词、句篇、语法、修辞、主题进行分析,将充满灵性的文学作品解剖成散状的组织零件,使语文学习充满目的性和机械性,也使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二是文学欣赏。用庞杂而边缘的作品背景知识代替语文应有的审美解读和性灵涵养,以诵读、分析大意,辅助网络、视频、电影等媒介开展泛泛的文学鉴赏。对作品真正的美学意味和美之所以然,作品深邃的思想和精神内涵的解读则是浅尝辄止,草草了事。教学内容上关注的是文学和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不重视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涵的解读、濡染和内化,必定是本末倒置,事倍而功半。
教学方法上,重视形式,不求甚解。目前高职语文教学花样繁多,也积极引用各种高科技教学手段,如微课、云课堂、慕课、在线课程等等,使得枯燥单一的知识讲解,变得活泼有趣,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但是速食喂养、快餐模式,玩的是花样,摆的是花瓶,抓不住重点,教学的实质内容,还是止于表层。学生学到的只是风迹月影,过而不留。依然改变不了学生被动接受、学学花样的局面。
古人云:“好学深知,心知其意。”大学语文真正需要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效果?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改善手段,提高认识。只有真正阅读文学经典,含英咀华,在讲解、置疑、思辨、讨论中,启迪内心,照亮智慧,才能心领神会,乐而化之。没有内化,没有好之乐之,教育成本再大,花样再多,也是事倍功半。教育首先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这是教育的终极意义。我们有必要反思高职教育,从心灵抓起,从立德树人抓起。德的教育,绝不简单是了解多少文化常识,学到多少文化样式,而是是否将文化精神内蕴于心,从而影响、作用于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道德修养滑坡严重
一则专业素养不够,很难将文学的美学意蕴和思想魅力阐释深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队伍来源比较复杂,有20世纪老一辈大专毕业的教师,有其他专业转行教师,有的并未经过文学、历史专业的系统训练。几十年的教书匠生涯更多地把教学刻板成一套公式型模式,甚至依然沿袭高中教育方法,知识陈旧,方法呆板,在文化内涵、文学审美以及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启发方面远远不够。二则不重身先示范,言传身教。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是当今功利主义思想的泛滥,社会的浮躁和喧嚣给心如止水、宁静致远的教师队伍也同样带来极大的冲击。弄虚作假,收受红包,急功近利,自私自利,师德失范,道德滑坡,种种问题充斥着教师队伍,没有身先垂范,如何以德服人?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建立的重要时期,与之接触良多的教师又是学生直接师范的良师益友。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教师展现个人魅力的场所。他的学养、风度、情灵、人生态度,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感染、浸润着学生,“与君子居,如入芝兰之室”,长期的耳濡目染,润物无声,自会点亮心灵,驱散黑暗。
三、从课程思政的角度,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以及应对策略
高职语文课无论是基础层次的语言文字学习,还是文学审美能力的训练,抑或涵养性灵,塑造精神人格,都是着眼于人的素质教育,是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从这一角度,其先天上与思政教育理念自有同声相应之处。但是大学语文又因其课程的特征,给人以基础教学和文学写作为主的印象,因而其受重视程度远不及思政课。
高职语文课要从课程思政的角度,重新做好学科定位,不仅重视第一、第二层次的文字文学素养培育,更应该着眼于人的智慧开启、心灵濡染和气质熏陶,这样才能走出高中语文教学的刻板模式和应试教育。应在授课内容上扩大知识含量和深度,更多地以文艺美学阐释、以精神内涵解读;在授课方法上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网络信息化手段,都应以引导、启发为主要思路,以培养学生独立性思考、批判性思维为方向,避免一刀切的标准化答案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一)改革课程体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从领导到教师,要真正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根本目标和长远大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学生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要真正认识到当前高校三风建设迫在眉睫,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要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入学到毕业,从专业课到综合素养课学习,建立全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考评机制,“要把敬业精神、实干作风、谦虚态度、学习习惯、团队合作、岗位忠诚等作为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2]。”增加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提升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
(二)调整高职语文课的内容结构,以中华优秀的核心价值观为引导
充分利用文学课的亲和力和艺术性特点,提升教学内容层次。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授文学的基础内容,如基础的语词、段落诵读解析、作家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更要注重培育学生对文学之美的认知和感悟,要善于挖掘、比较、分析作品语言之美、风格之美、意境之美、心灵之美、情感之美以及美之所以然,让学生真正受到文学美的熏染,产生共鸣,提高审美情趣。同时,要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在融会贯通丰富立体的知识面的同时,以中华优秀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和启迪,带动学生一起分析、判断、思考、选择,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古代文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旨趣,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核心精神,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信[3]。
(三)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能力
既要兼顾高职学生的教育特点,又要遵循大学语文的教学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文化人为内在驱动。教学方法上应避免说教和理论灌输,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摒弃传统应试教学的标准答案教学法,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要多尝试以阅读讨论课的形式开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网络线上线下学习结合,多给学生布置讨论题目,以分数为刺激手段,鼓励学生阅读文本,以问题为驱动,让学生在自己的视域中,结合自身的阅历和兴趣特点,在质疑、讨论、思辨的过程中,独立思考,摆脱成说,独抒己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深化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同时辅助以丰富多彩的文学实践活动,如话剧表演、文学写作比赛、诗词朗诵、学生授课等形式。
(四)提升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涵养,做到身先示范,以德服人
要给予高职语文教师更多的提升发展空间,做好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深造,积极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教改的尝试,利用各种激励手段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大学语文教学的水平。教师的文化视野,只有源流活水,常换常新,才能源源不断,与时俱进,才能避免与下一代学生的思想隔膜和情感壁垒[4]。文学是人心灵、情感的书写,文科教师的素质与其授课水准和视野广角直接影响学生,没有开阔的视野、渊博的知识,没有深刻的人生洞察和感悟,没有美丽的心灵和执念,也很难将好的作品之美之灵魂讲深讲透,又如何将这些内容传递给学生呢?
总之,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大学语文教学也应该从这一目标出发,与课程思政理念相融合,做好课程定位和教学改革,实现高职教育的育人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