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胡琴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
2019-02-20聂钦宇
聂钦宇
(绍兴文理学院 艺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胡琴”是以二胡为代表,另有板胡、京胡、中胡、高胡等中国传统弓弦乐器的统称,其最早的乐器形态源于我国唐代出现的拉弦乐器“奚琴”。至宋代,“奚琴”的形制结构发生变化,出现“马尾胡琴”,因起初流行于西域,后传入中原地区,“奚琴”的称谓渐渐被“胡琴”所替代[1]。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胡琴”一族的弓弦乐器广泛流行于民间与宫廷,尤其是明清时期,随着戏曲音乐的兴起,不同形制的“胡琴”在各戏曲声腔中充当着重要的伴奏乐器。20世纪初,著名音乐教育家、民族器乐改革家刘天华先生以二胡作为其“国乐改进”思想的主要突破口,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和中国传统音乐素材,创作多首二胡独奏曲与练习曲,引用小提琴的演奏技法来丰富二胡的表现力,将二胡教学引入高校。1949年后,其他胡琴类乐器,如板胡、高胡、中胡等,也从伴奏乐器中脱颖而出,在渐渐成为独奏乐器的同时,其专业教学也渐渐走入了各专业院校,后波及其他综合类高校。
目前,浙江省设有音乐教育专业的高校中,除浙江音乐学院为专业音乐院校外,其他皆为综合类高校。浙江音乐学院于2016年3月正式招收第一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其他综合类高校音乐教育(师范)专业的设置多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此可见,浙江省综合类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在整个浙江的师范类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浙江音乐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台州学院、衢州学院等学校进行调研,通过收集各校音乐教育专业胡琴教学实践情况,以及从理论层面进行的整理分析,笔者发现:目前,浙江省各高校之间音乐教育专业胡琴教学现状既有共性,亦有各自的特殊性。在世界文化多元融合的趋势下、在中国音乐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浙江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胡琴教学如何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依托、以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己任、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为首要任务,依据各校教学实践进行适当的胡琴教学改革,是各高校共同面临的挑战。
一、音乐教育专业胡琴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与学生数量
中国各大专业院校的胡琴专业设置,以二胡为主,板胡次之,也有个别院校设有高胡、京胡等专业。与之相较,浙江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胡琴课程设置较单一,各校仅开设有二胡主修和二胡选修课程,只有绍兴文理学院开设有板胡主修课。通过调研得知,除浙江音乐学院属全国招生外,其他学校生源地主要集中于浙江、湖南、安徽、江苏、河北等地。各校音乐教育专业以钢琴与声乐专业学生所占比重最大,胡琴专业学生普遍不多,根据课程设置又分为主修生与选修生,主修生与选修生数量对比较悬殊。在笔者进行调研的几个高校中,除绍兴文理学院胡琴专业主修生为15人,其他学校的主修生都在10人以内。浙江音乐学院和绍兴文理学院未开设胡琴选修课程,其他高校均开设有胡琴选修课程,而各校选修课人数也较为可观,通常可达到30人以上。但也有特别现象产生,如个别高校的二胡选修课人数超过50人,却没有二胡主修生。
(二)师资配备与学生专业素质
浙江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胡琴教师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力。在走访的几所高校中,绝大部分胡琴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文凭,有一半的教师毕业于专业音乐学院胡琴表演专业(中央音乐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另一半老师则毕业于综合类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学生专业素质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如以地域划分,浙江省内学生与省外学生专业水平具有一定差距。省外胡琴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一般高于省内学生,如在乐器演奏、视唱练耳等方面。在众多省份中,湖南籍学生是专业素质较高者。
(三)授课模式与课时分配
浙江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胡琴学生,除主修胡琴外,还要学习钢琴与声乐课程,而后两门课中,至少有一门是零基础,学生学习时间紧张,学习压力较大。目前,各校主要以传统授课模式为主,采用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多的授课形式。只有浙江音乐学院全部采用一对一的授课形式,其他高校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如胡琴主修生的尖子生采用一对一的上课形式;非尖子生的胡琴主修生采用一对二的形式;选修课学生多采用一对多的形式。通常按照各校学期时间安排,每周上课一次。
(四)就业与求学趋向
据调查显示,音乐教育专业胡琴毕业生大部分就业方向以从事中小学教师为主,另有部分学生在琴行、培训中心等社会音乐培训机构担任教师,还有小部分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以及进入地方乐团从事演奏等。但据多数从事中小学教师的毕业生反馈,他们在工作单位很少教授二胡课程,主要还是以钢琴、声乐为主,也会担任其他科目的授课,例如美术、数学等。
报考国内高校研究生和出国求学是目前多数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方式,考研的同学,大部分选择报考国内知名高校,包括音乐专业院校和综合类高校,专业院校集中于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综合类高校则以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温州大学等为主。报考专业涉及理论、作曲、音乐教育、音乐表演等,但能顺利考入国内音乐专业院校表演专业的毕业生甚少。出国求学的毕业生中,则以报考国外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研究生为主,钢琴和声乐专业依然是热门,并以澳洲、欧洲的国家居多。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以上内容的概述,我们不难发现浙江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胡琴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
首先,课程设置较单一,绝大部分高校仅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设二胡主修和选修课。浙江是文化大省,戏曲剧种繁多,胡琴类乐器又是戏曲音乐重要的伴奏乐器,乐器结构形态各异、演奏方法各有所长。“高等教育肩负着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教育的使命”[2]。因此,如何根据各地音乐文化传统,丰富胡琴教学内容,不可忽视当地民族民间音乐对高校教育产生的积极意义,以实际行动传承与保护胡琴艺术,此应为教学中的重点。
其次,浙江高校音乐教育胡琴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专业课时安排不足,传统的授课模式以及一对多的授课形式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如何在这种现状下积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胡琴教学质量,是教学中的难点。
最后,毕业生就业方向和求学经历,告诉我们提高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深刻地意识到胡琴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面临的困境,对个别学生产生的专业学习懈怠态度的原因有所了解。如何在现行教学体制下,结合实际就业前景对胡琴教学进行有的放矢的改革,既是难点也是重点。
二、音乐教育专业胡琴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丰富胡琴主修、选修课内容
二胡无论在专业院校还是综合类院校,都是民族器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绝大部分综合类高校中仅设有二胡主修课、选修课,这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从教学的角度出发,丰富主修、选修课内容对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胡琴类乐器形制不一、 用途不同,演奏技艺亦各有千秋,但在相互学习中可以做到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对学生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课堂内容的充实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角度而言,浙江戏曲剧种丰富,以越剧、绍剧为代表的戏曲音乐更是闻名遐迩,他们的主要伴奏乐器分别是越胡、板胡。与二胡相较,这两种乐器的演奏技法则有很大区别,尤其是对力度的控制和滑音技巧的运用。除越胡与板胡外,在其他剧种也有使用其他胡琴类乐器。但现在的浙江高校胡琴教学,明显与民族民间音乐联系较少,倘若能够做到因地制宜,邀请当地其他胡琴演奏人才以及剧团、民间艺人,定期为学生上课传授琴艺,这对民族器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加强各校之间的交流互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趋于多元化态势,交流、融合、合作共赢是这个时代的步伐。作为音乐教学,更不能忽视各校间的交流互进,团结促进共赢,孤立必将落后。浙江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师生交流频繁,声乐与钢琴学生依然是重点参与交流对象,而胡琴专业学生尚无跨校交流演出的经历,多数学生仅在本校参加一定的舞台实践。虽然,综合类高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胡琴主修生的演奏技术和舞台表现不及专业院校学生,但是仍然要鼓励他们走上舞台、展现自我,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可以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增长见识、增进学生间的友谊、激发学习兴趣与钻研精神。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倘若学生们长期固守于本校,鲜少参与外界实践活动,对学生专业学习及心理的成长将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组织定期的采风活动、参与姊妹学校的音乐交流或专业院校的学术讲座、观看高水平音乐会等,都对开阔学生眼界、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作用。当然,各校间不仅要促进学生间的交流演出,还要积极提倡教师间的教学经验交流和学术研究,教师应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
(三)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浙江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胡琴教学中的重点。综合素质对学生的学习、就业及求学深造等均产生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专业胡琴学生在学校中需要完成的功课是较为繁重的,正如上文提及,他们不仅需要学习胡琴主修,还要学习自身可能并不擅长的钢琴和声乐课程,其次还有大量的音乐基础课程、合唱指挥等。但多数的胡琴专业学生出现偏科的现象,很多同学未意识到其他课程的重要性,尤其是视唱练耳、乐理等,这也无形中影响到了他们专业课的学习进度。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其他课程对他们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提倡胡琴专业学生选修至少一种民族器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胡琴选修课,如板胡、京胡、高胡等。如果条件所限,也可选修其他乐器,如古筝、琵琶、中阮、竹笛等。对不同民族乐器学习的过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一定的器乐文化、学习不同演奏技法、提高舞台表现力,从而从另一层面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开设胡琴重奏课及组建弓弦乐团的思考
“重奏源于西方音乐,是指每个声部均由一人演奏的多声部器乐曲及其演奏形式[3]”。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重奏训练模式在中国民族器乐教学中得以应用,起初主要是对不同的民族乐器进行编配,创作重奏作品。近几年来,重奏训练开始逐渐被应用于同类乐器的演奏,如弹拨乐团、弓弦乐团等。很多专业院校在胡琴教学中加入重奏课训练以及组建弓弦乐团,其乐团配置虽有差异,但都是以民族弓弦乐器为主,基本配置包括高胡、二胡(两个声部)、中胡及大提琴、贝斯等,根据乐曲需要也会加入板胡、京胡等乐器。最具代表性的弓弦乐团有上海音乐学院弦之翼弓弦乐团和中国音乐学院少年弓弦乐团。浙江省高校中,目前开设有胡琴重奏课课程的有浙江音乐学院与绍兴文理学院,并分别组建有忆江南弓弦乐团(2017年,浙江音乐学院)和绍兴文理学院弓弦乐团(2014年)。其中,浙江音乐学院的弓弦乐团成员为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绍兴文理学院弓弦乐团全部成员均为音乐教育专业胡琴主修生,而其他高校尚未开设胡琴重奏课[4]。
在胡琴教学中,乐器形态本身的特殊性与传统的授课模式往往使学生们过分强调自身个性,忽略对其他同类乐器的学习。胡琴重奏训练可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与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训练中学会倾听,学会从共性中寻找个性[5]。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事项:对于胡琴重奏作品的选择,要由简入繁。大多重奏作品采用西方创作技法融合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也不乏一些中国传统器乐作品和民歌等的改编曲,其作品风格各异,大多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应根据乐团成员或重奏课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进行选择与训练,不可操之过急;明确培养目标,注意因材施教。音乐教育专业同学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在教学中还是要注意三大要素的训练,即音色、音准、节奏等,三者缺一不可。在教学中,建议定期更换声部成员,在训练中使学生学习不同胡琴类乐器的演奏,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增强,个人专业水平也会相应提高;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需有机结合。舞台实践对提高学生积极性,积累舞台演奏经验、培养学生学习自信是十分重要的,各校均有音乐厅,并有定期的音乐汇报演出等活动,这都将为学生们提供很好的实践平台。除此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合奏比赛,在比赛中增长见识,并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6]。
四、结语
浙江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胡琴教学体系虽然较为完善,但尚存在一定的提高空间。与其他课程相比,胡琴专业课程的授课模式较为传统,这与中国民族器乐长期以来存在的“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有直接关系。民族器乐教学的确存在特殊性,因此对胡琴器乐教学改革也是有一定难度的[7]。这需要我们各校通力合作,积极推进胡琴教学的发展。此文所提及的改革措施,也是笔者尽自己所能,在深入调查各校现状之后,做出在理论层面的总结以及对未来音乐教育专业胡琴教学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