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风池穴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50例

2019-02-20芳,魏

中医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风池穴耳石阵发性

万 芳,魏 衡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湖北 武汉 43001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是周围性眩晕的最常见原因,表现为头部运动位置相对重力变化而触发的短暂眩晕,在总人群中累积发病率达10%,约占所有眩晕患者的20%[1-4]。BPPV病程常以自行缓解和复发为特征,多发病后数天或数周能够自行缓解,约50%的患者可能复发[5],临床上手法复位是治疗BPPV的最主要手段,有效率可高达90%[6],但虽复位成功,仍有22%~38%的患者残留头晕相关不适感,如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行走不稳感、漂浮感、跌倒、焦虑抑郁情绪等[7],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BPPV属中医学“眩晕”范畴,眩晕相关记载最早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素问·至真要论篇》云:“无风不作眩。”《金匮要略·咳嗽痰饮病脉证并治》记载:“自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药王孙思邈认为“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瞀,故谓之风眩”提出痰热化风致眩的理论。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在颈部的要穴,亦为一身祛风之要穴,临床上针刺风池穴对眩晕、头晕治疗有一定的疗效。2016年1月—2017年12月,笔者采用针刺风池穴联合常规治疗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5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选择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部收治的经耳石手法复位成功后有残余症状的10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8]的诊断标准。①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或头晕(通常持续不超过1 min);②位置试验中出现眩晕及特征性位置性眼震。

2.2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中关于眩晕的诊断标准。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证型分类:①风阳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②痰浊上蒙: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舌淡,苔白腻, 脉弦滑。③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弱。④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 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年龄18~70岁;③经耳石手法复位成功后患者仍有非特异性的持续性性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行走不稳感、漂浮感、跌倒、焦虑抑郁情绪等残余症状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3.2 排除病例标准

①颅脑外伤、感染或由其他耳部疾病等引起的继发性BPPV;②严重中枢系统疾患或中枢系统肿瘤者;③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3.3 脱落病例标准

①未按要求治疗;②未配合指标检测;③失访或自行退出。

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已予以手法复位成功,但仍残留头晕相关等不适感。对照组给予给予丹红注射液(山东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Z20026866,20 mL/支),40 mL/次,2次/d;合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锦州奥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H20010762,规格10 mL/支),30 mL/次,1次/d;配合前庭康复训练(眼动,扔球,头动,耸肩,站立)及对症(卧床休息)等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风池穴治疗,操作方法:局部常规消毒,取风池穴,采用华佗牌直径为0.32 mm,长度为50 mm的不锈钢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生产,苏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2270864号),针尖对准鼻尖方向刺入,进针深度约25~40 mm[10],直致针感扩散至整个枕部及枕下部,留针20~30 min。1 d治疗1次,1周5次,10次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周后判定疗效。

5 观察指标及方法

按照参考文献[11]对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进行评分量化评价。量表内容包括躯体(P)、情感(E)和功能(F)3个方面,共25个项目,每个项目根据“是”“有时”“否”分别记4、2、0分,最高得分100分,能够从整体来评估眩晕相关主观症状的严重程度,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随访填写。

6 统计学方法

7 结 果

见表2。

表2 两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患者治疗前后DHI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8 讨 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首选治疗是耳石手法复位,患者经过手法复位治疗成功指视物旋转感消失,Dix-hallpike或Roll试验阴性,查体眼震消失,但其中部分患者仍遗留头晕相关残余症状,可为持续性,其发病机制不明。研究发现头晕相关症状与眩晕发病的持续时间、复位的次数和年龄等因素有关,其机制可能是由于前庭功能紊乱或者中枢的不完全代偿[12],也有研究者提出可能部分耳石未能完全复位,可导致轻微的眩晕,但不足以引起眼震[13-14]。另亦有报道[15]认为:患者有焦虑、抑郁的心理障碍时,可导致患者复位后有头晕等症状出现等。

中医学角度认为“眩晕”是经络不通, 气血闭阻, 运行不畅, 精血不能上注于头部而发生眩晕。风池穴属于足少阳胆经的要穴, 又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肝胆互为表里, 是治疗眩晕之要穴,针刺风池穴,局部可以调畅脑部脉络之血运与气机,又能调整全身阴阳气血平衡 , 使清阳之气上升入清窍,注于脑, 髓海得养则眩晕渐消。风池穴解剖学浅层有枕神经与枕动脉分支,深层有椎动脉,两动脉分支在肌层和硬脑膜处相吻合,针刺风池穴可以通过对椎动、静脉神经丛的调节解除椎基底动脉痉挛,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减轻头晕等残余症状。

总之,对于BPPV患者,早期发现并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越早发现,越早复位治疗,越有利于减少残余头晕相关症状的发生,特别对于老年患者,更要引起足够重视。早期使用针刺风池穴有利于减少患者复位治疗后残余头晕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改善胡患者预后。临床上采用DHI量表量化分析耳石复位治疗前后患者在生活功能、情感心理和躯体生理方面的变化,是评价日常生活头晕相关的主观感觉自我评定量表,临床使用较广泛,可信度高。本研究治疗后,治疗组DH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针刺风池穴可改善脑血管血流速度,影响脑组织灌注,从而治疗眩晕、头晕及其残余症状。本研究亦有不足之处,如:①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论证强度低;②由于样本量偏小,暂未进一步对中医眩晕分型后各类型患者对针刺风池穴疗效的对比。望以后本研究进一步扩大样本量,更细化、更具体的研究分析。

猜你喜欢

风池穴耳石阵发性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阵发性高血压暗藏危机
受风寒风池穴上贴蒜片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心脏康复护理对阵发性室上速消融术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
耳石症患者后管复位治疗成功后头晕症状临床观察
按风池穴缓解颈椎不适
你了解耳石症吗
耳石不是“耳屎”
耳朵生病也会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