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弱激光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45例

2019-02-20

中医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风病中风黏度

陈 清

(民权县中医院,河南 民权 476800)

缺血性中风又名脑卒中,属于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因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引发脑血流阻滞,进而使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或软化,导致不可逆性的脑损害,继而出现脑血管与神经功能性障碍,为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类型,约占全部脑血管疾病的60%~80%[1]。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是指脑梗死发病后2周~6个月内,这一阶段是中风病患者康复的黄金期,也是临床进行针对性治疗的关键时期。目前,临床主要采取抗凝、溶栓、中药、针灸等单一靶点治疗难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康复训练虽然有利于患者各项技能恢复,但是单一的康复疗法恢复较慢,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满意疗效。因此,寻求一种科学有效的多种疗法相结合的治疗策略和方案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弱激光血管外照射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2]。2017年1月—2018年7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弱激光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45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民权县中医院就诊的90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45~81岁,平均(56.78±8.14)岁;病程1~6个月,平均(3.37±0.23)月;伴有高血压38例,高脂血症26例,糖尿病11例。对照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46~83岁,平均(57.06±7.95)岁;病程1~6个月,平均(3.56±0.19)月;伴有高血压病41例,高脂血症24例,糖尿病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试验病例标准

2.1 纳入病例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3];②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相关中医学证候标准;③初次发病,处于1~6个月恢复期内,且经CT或MRI检查确诊者;④年龄40~85岁;⑤所有患者或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自愿参与本研究。

2.2 排除病例标准

①脑出血、脑底异常血管网症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者;②合并有脑肿瘤、肝肾衰竭、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③中风病急症期患者或多次发病的患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⑤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

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如降压、降脂、调控血糖、改善微循环等基本治疗。①口服降血糖药物,对血糖水平控制不佳的患者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0 mmol/L,餐后2 h血糖控制在<10.0 mmol/L;②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由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J20130078,100 mg/片) 100 mg/次,1次/d,口服;③降脂治疗:阿托伐他汀钙片(由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H20051407,10 mg/片),10 mg/次,1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自拟补气活血通络汤和康复治疗。①补气活血通络汤药物组成:生黄芪30 g,党参20 g,白术15 g,当归12 g,赤芍10 g,泽兰10 g,地龙10 g,水蛭9 g,陈皮8 g,木香10 g,川牛膝10 g,甘草片10 g。水煎,取汁400 mL,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每位患者根据情况适当化裁。②康复治疗:训练项目主要包括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采用Bobath法、Rood法及运动再学习等方法[5],进行正确站立姿位训练、站立平衡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床上移动翻身训练、重心转移、步态训练、步行与上下楼梯训练、负重训练和全身协调动作训练。每日1次,每次持续60 min左右。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弱激光血管外照射,操作方法:BXN100-IIB型激光治疗仪(由郑州邦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输出功率为25 mW,波长为650 nm。将治疗仪戴在患者左手腕部桡动脉上,照射时间为每次30 min,早晚各1次。

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后判定疗效。

4 观测指标

①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BI)、改良Rankin量表(MR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进行综合评测。NIHSS评分判断身体水平、结构及功能,评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FMA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肢体功能越好;MBI指数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MRS评估残疾程度或独立生活能力,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预后越差[6-8]。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全血低切(3 s)黏度、高切(200 s)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焦指数和红细胞变形指数。③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拟定。基本痊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肌力恢复5级,生活可以自理。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肌力恢复2级。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肌力恢复1级。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任何改善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6 统计学方法

7 结 果

7.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3.02,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疗效对比

7.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MBI评分、MRS评分及FMA评分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MBI评分、MRS评分及FMA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7.3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见表3。

组 别例数时间全血高切黏度/(mPa·s-1)全血低切黏度/(mPa·s-1)血浆比黏度/(mPa·s-1)治疗组45治疗前75.18±6.144.14±0.921.68±0.37治疗后54.18±5.75**##3.28±0.72**##0.89±0.61**#对照组45治疗前5.99±0.817.81±1.061.83±0.24治疗后5.42±0.52*7.51±1.251.74±0.13组 别例数时间血小板聚焦指数/%纤维蛋白原/(g·L-1)红细胞变形指数/TK治疗组45治疗前75.18±6.144.14±0.921.68±0.37治疗后54.18±5.75**##3.28±0.72**##0.89±0.61**#对照组45治疗前73.25±7.614.12±0.541.72±0.41治疗后64.47±7.19**3.58±0.15**1.16±0.36**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P<0.01

7.4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两组病例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仅对照组出现2例大便质稀、次数增加(每日2~4次),对症处理后消失。两组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8 讨 论

缺血性中风是一种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脑中风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目前我国脑中风患者有1 200多万,每年新发脑中风患者约270万,其发病率正以每年10%的速度上升,每年中风死亡人数为200万,占总死亡人口的22%[9]。中风病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加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治疗是降低中风病患者“四高”的关键,已成为神经内科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10]。西医学认为:该病是由脑组织发生动脉硬化、斑块堆积造成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使血流受阻引起相应区域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导致短暂或持久的脑功能损害所形成的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症状。有研究[11]表明: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血液具有黏滞性、浓稠性、聚集性的特点。血液高黏、高凝、高聚状态,脂质代谢异常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是造成缺血性中风的重要因素,且互为因果。因此,降低血脂、血黏度及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是治疗这类疾病的一个重要环节。西医主要通过药物缓解中风病患者恢复期的临床症状,对中风病的干预控制还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

中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病机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血阴虚为主,标实以瘀血阻络为要;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致血瘀,瘀血滞于脑络,脑络不通,瘀血搏结沉积于血管壁,四肢百骸不畅,导致肢体失养而生本病[12]。中医学治疗遵循本虚标实的根本病机,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补气活血通络汤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健脾固表;党参、白术补气健脾,生津养血,助黄芪益气补中;当归补血养血,活血通经;赤芍、泽兰、水蛭、地龙通经活络,活血化瘀,改善脑部血运,增强缺血脑组织的血液循环;陈皮、木香行气导滞,顾护脾胃;川牛膝既活血通经,又引药下行,直达病灶,助其疏通下肢经络。以上诸药配合相得益彰,共奏补气活血、祛瘀通络之效。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及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状态、避免出现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等继发性的肢体功能障碍,对于偏瘫患者恢复自身的肢体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弱激光血管外照射作为近年来迅猛发展起来的物理治疗方式,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运用研究取得了较大突破。国内外医学研究[13]证实:①弱激光能增加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活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血液黏度,激活血小板ATP酶,解除血小板聚集性,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和携氧能力,促进梗死区的血氧供应;②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前列环素,有利于血管扩张,增强血栓自溶过程,从而改善脂质代谢异常,减少脂质沉积、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氧自由基,减轻有毒物质对脑细胞的损伤,从而改善大脑血液循环,使受损的脑细胞代谢加快,促进受抑制的脑细胞功能被激活[1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给予中药内服、康复治疗联合弱激光血管外照射对缺血性脑中风恢复期患者进行治疗,可显著降低NIHSS评分和MRS评分,升高MBI评分和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组可明显降低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血小板聚焦指数、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变形指数水平,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疗法联合弱激光可有效改善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中医症状,且安全可靠,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中风病中风黏度
崔金海应用调气化痰法预防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的经验探讨
标准黏度油混配及重复利用方法的探讨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PMA黏度指数改进剂对减振器油性能的影响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红黄绿”三色套餐查中风
血黏度高怎么办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一分为三辨证方法在出血性中风病的应用研究*
论中风病三期辨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