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诗词典故及注释翻译的几点思考
2019-02-18⊙哈森
⊙ 哈 森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蒙古语文室,北京 100080)
引言
中国浩瀚的文化典籍留下大量诗词典故,它们有着言简意赅、寓理深刻等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深谙我国文化典籍,在讲话中善于用古今优秀文化元素广征博引,起到了语言简短、话语新颖、譬理深刻的效果,形成了其独特而富有个性的语言风格,充满语言魅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里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的99次重要讲话,其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典故引用,这也成为了民族文版翻译中的难点。本文从汉译蒙文献翻译工作中遇到的古诗词典故及注释的难点问题入手,简要探讨一下古诗词典故汉译蒙的原则和方法。
一、诗词典故引用特点
(一)引用时间跨度大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出现的诗词典故,从春秋战国到20世纪初,自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夫子到毛泽东,引用时间跨度大。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1]50,典出于《吕氏春秋·诚廉》,意为“石头再怎么破碎,依然是坚硬的;丹砂无论怎么磨损,依旧是红色的。”而“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1]36,则引自毛泽东《对“毛泽东诗词”若干词句的解释》一文。
(二)引用内容范围广
诗词典故引用内容涉及敬民、为政、立德、修身、治理、天下、廉政、任贤、法治、辩证、历史、文学等方方面面。如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谈治学三境界时引用清代王国维《人间词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意指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也应该有这三种境界:要有“望尽天涯路”那种志存高远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这三种境界启示我们,读书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读书效率和质量,讲求读书方法和技巧,在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这些诗词典故的引用体现了政治、历史和文化相结合,以古示今,既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又有很强的穿透力和冲击力;既娓娓道来、和风细雨,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真正能入耳入脑入心。
二、诗词典故及注释翻译难点
古诗词典故在文献中大量出现,给我们的民族语文翻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给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根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翻译审定稿工作经验,就古诗词典故及其注释翻译中遇到的难点,作如下归纳和总结:
(一)古诗词典故的翻译难点
1.须知出处、原典、释义和解读
2.可借鉴的蒙古文译本甚少
翻译中,如果有些句子和语篇在先前的经典译本里出现过,我们主张尽量引用或者作为借鉴。但是,古诗词典故的蒙古文译本少之又少。目前除了曹都翻译的《蒙汉对照四书》(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蒙汉对照《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可直接引用,额尔木图整理的《御制蒙汉合璧书经》《御制蒙汉合璧诗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可参考借鉴之外,其他古文译本几乎没有。
3.要有较好的古汉语文言文理解能力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蒙古语文翻译室的同志都是蒙古族,自小学习母语,到了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才开始学习汉语。虽说现代汉语运用得都很纯熟,但是大学时仅仅一学期的古汉语课只是一个入门,如果后期个人不去进一步深造,面对博大精深的汉语典籍理解起来还是会望洋兴叹。
4.文学功底要深厚
古代的诗词典故千百年来流传至今,无数贤人志士引用出彩。它除了具有寓意深刻、论古道今的特点,更突出的是文学性。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革命情怀,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到“临大事而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再到“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无论诗词还是典故,都以其语言美、形式美、韵律美、自然美、真情美、意境美等为特点,成了中国五千年文化中最珍贵的文学瑰宝。如果译者文学功底稍差,就全然无法领会其言其境和深层含义,译好古诗词典故就无从谈起。
5.要有较好的蒙古语古代书面语表达能力
众所周知,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汉语还是蒙古语,古代语文的学习相对现代汉语或现代蒙古语的学习而言,都更有难度。蒙古语的古代书面语跟汉语文言文一样,在语法和词汇上自成体系,与现代蒙古语的表达差别不小。如果译者对蒙古语古代书面语的表达不甚熟悉,那么译出来的文字就会不古不今,不伦不类。
(二)注释翻译难点
1.古籍本、文章名需要考证
汉语古文书名、文章名有以文言文高度概括的特点,而很多书籍或文章并无蒙古文译本。所以,翻译时需要考证书本文章的年代、作者、内容才可下笔。如《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一文,文后注释《管子·牧民》[1]298,“牧民”冷丁一看会以为是“农牧民”之“牧民”,而细究引文“政之所兴在顺民意、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再深入查证,才有更准确的了解:《管子》是战国时期齐稷下学者托名管仲所作,《牧民》篇讲的是对人的管理,其中《四顺》是从人心向背来论述治理之道的。因此,查询考证是翻译必须的环节,绝不能望文生义。
2.人名、地名需要考证
古人多有名、字和别号,除了耳熟能详的著名历史人物外,还有更多载入史册,却不一定被民众熟知的人物。随着朝代更迭和历史变迁,地名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这就需要我们翻译时一一考证和确认,并且不可按照字面意思去直接翻译。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一文,文后注释《下恒山滩头望金华山》[1]322,这里的“滩头”是固定的地名还是“河滩”,翻译时就会很困惑。因此初稿将之暂译为“滩头镇”,但笔者定稿时查阅各类资料,才知其为“兰溪之河滩”。
3.翻译风格问题
三、诗词典故及注释汉译蒙原则与方法
上面归纳和总结了诗词典故及其注释翻译的主要难点。然而,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我们在工作中通过孜孜不倦地钻研,探索出了如下原则和方法:
(一)诗词典故及其注释的翻译原则
1.要准
2.要简
3.要达
4.要雅
(二)古诗词典故的翻译方法
1.引用蒙古文现有译本
有经典译本可引用时尽量直接引用,一来有较好的可靠依据,二来可以提高翻译的速度。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都可以直接从蒙汉对照《唐诗三百首》中引用。
2.借鉴蒙古文现有译本
3.探索新译
(三)注释的翻译方法
1.引用现有译本
2.考证人名、地名、古籍名
3.探索新译
结语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研读、古汉语理解能力、蒙古语文言文水平、文学修养等,是影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诗词典故及其注释翻译质量的几个重要因素,也是文献翻译工作中的新问题和新难题。本文探讨总结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汉译蒙的实践经验,在分析古诗词运用情况和翻译难点、探索翻译原则和方法方面也只是迈出了微不足道的一步。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不断去摸索和攻克,努力把更好的译本呈现给读者,把更科学更有效的翻译方法留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