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唐书·吐蕃传》中若干藏语译名的回译问题
——以《汉史中的吐蕃王统》《汉籍中的藏族王统明鉴》《吐蕃传》中的译名为例

2019-02-18加羊达杰卓玛端智

民族翻译 2019年4期
关键词:藏语音译吐蕃

⊙ 加羊达杰 卓玛端智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青海省海南州电视台,青海 海南州 813000)

卷帙浩繁的历代汉文史籍中,记载了古代藏族和与藏族在血缘、文化等方面关系密切的部落小邦的大量内容,其中《通典》《唐会要》《旧唐书》《新唐书》《宋史》中的吐蕃历史记载尤为详细,并且单独列有《吐蕃传》。由于藏文史学传统侧重于记载佛教在藏区的传播、盛衰以及佛教教法的传承等方面,而对于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族交流交往等内容的记载相对较少。因此,汉文史籍中的有关吐蕃史料,对补充完善藏文史料、研究吐蕃史方面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在翻译汉文史籍中的吐蕃史料时,会遇到大量源自藏语的译名,这其中包括吐蕃人名、地名、官职名、部落名等,如何准确地回译这些本属藏语的译名,是摆在翻译者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也是关系到译文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将选择《新唐书·吐蕃传》的三部藏文译著,即《汉史中的吐蕃王统》《汉籍中的藏族王统明鉴》《吐蕃传》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姓名、地名、官职名若干译名,就其回译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得到这些名词的正确译法。

一、吐蕃赞普姓氏的回译问题

《新唐书·吐蕃传》中记载了许多吐蕃君臣姓名,译者在翻译其中绝大多数人的藏语姓名时都采用了音译的方法。《新唐书·吐蕃传》一开头,就用较多文字叙述了吐蕃王族的姓氏来源等问题,从中可以看出《新唐书》的编撰者对此的重视程度。在作者看来,这关系到吐蕃王族的来源及其族属的问题,是首先要交代清楚的。关于吐蕃赞普的姓氏问题,《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吐蕃本西羌属,……居析支水西。祖曰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窣野。”[1]4621其中的“鹘提勃悉野”和“勃窣野”,以及在别处出现的“弗夜氏”和“户卢提”等译名均为藏语音译,即其源语为藏语。那么这几个姓氏译名,在上述3部译著中是如何回译的呢?为便于比较,我们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如下:

译名书名《汉史中的吐蕃王统》《汉籍中的藏族王统明鉴》《吐蕃传》鹘提勃悉野勃窣野弗夜氏1.2.户卢提

二、吐蕃地名的回译问题

地名书名《汉史中的吐蕃王统》《汉籍中的藏族王统明鉴》《吐蕃传》跋布川逻娑川1.2.素罗汗山(薄寒山)

(一)跋布川

关于“跋布川”一名,在古代汉文史籍中多有记载,如在《通典·边防·吐蕃传》中写道:“其君长或在跋布川,或居逻娑川”;[4]5171《唐会要》:“其君长或居拔布川,或居逻婆川”;[5]《新唐书·吐蕃传》:“其赞普居跋布川,或逻娑川”。[1]4621另外还有“疋播城”或“匹播城”的写法,如《通典·边防·吐蕃传》中说:“隋开皇中,其主论赞索弄赞都牱西疋播城已五十年矣”[4]5172,等等。无论此地名在汉文史籍中有多少种写法,均音译自藏语是没有疑问的。至于“跋布”在藏语中的确切读音和写法,学界有不同的观点,比如日本学者佐藤长认为是“”的音译。“跋布”一词为“”的音译的观点,相对而言有一定的依据:第一,“跋布”和“”语音相近;第二,敦煌吐蕃文献P.T.1288中,“”一名共出现18处,其中15处是吐蕃赞普驻扎过的地名。

2.从敦煌出土的吐蕃文献来看,秦瓦不仅是吐蕃王朝早期的都城,到王朝中期和晚期,依然是吐蕃赞普的几个主要居住地之一,为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摘录几段敦煌吐蕃文献中的记载:

以上例句中的第1、2条讲述的是吐蕃第八代国王布德贡杰时期的事;第3条讲述的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祖父达日聂色(吐蕃第31代君主)时期的事;第4、5条讲述的是芒松芒赞(第35代君主)时期的事;第6、7条讲述的是都松芒布支(第36代君主)时期的事;第8条讲述的是赤德祖赞(第37代君主)时期的事。除以上例句外,“秦瓦”一名在敦煌吐蕃文献中还出现多次,在此不一一列举。

(二)逻娑川

(三)素罗汗山

总之,我们翻译汉文史籍中的这类地名时,首先要考虑到这些地名是从藏语音译过去的,需要耐心查阅相关藏文史籍,然后经认真分析后进行回译;其次要考虑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无论汉语还是藏语,语音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绝不能轻易按现代汉语的读音不假思索地音译了事。

三、吐蕃官职名等的回译问题

《新唐书·吐蕃传》中,有些吐蕃官职名套用了中原王朝的官职称呼,如:都护、节度使、观察使、大相、次相、小相、宰相、中书令、御史等,而有的则采用音译的方法,比如:悉编掣逋、曩论觅零逋、喻寒波掣逋、喻寒觅零逋、喻寒波掣逋、喻寒觅零逋、喻寒波充等。另外,吐蕃王妃的称呼“末(朱)蒙”、松赞干布的封号“賨(宝)王”等,同样是藏语音译。三部藏译本在回译这些专用名词时,同样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译法。下面我们就“悉编掣逋”“末蒙”“賨王”为例,分析、探讨这些名词的回译问题。

译名书名《汉史中的吐蕃王统》《汉籍中的藏族王统明鉴》《吐蕃传》悉编掣逋末蒙賨王(驸王)

(一)悉编掣逋

“悉编掣逋”一名,三部译著都没能正确回译,尤其是《汉史中的吐蕃王统》《汉籍中的藏族王统明鉴》的翻译,纯粹是按现代汉语的读音来进行音译,未考虑到汉语和藏语古今语音的变化。端智嘉、陈庆英先生的《吐蕃传》中的译法虽接近正确的回译,但仍存瑕疵。

《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其官有大相曰论茝,副相曰论茝扈莽,各一人,亦号大论、小论;都护一人,曰悉编掣逋;又有内大相曰曩论掣逋,亦曰论莽热,副相曰曩论觅零逋,小相曰曩论充,各一人;又有整事大相曰喻寒波掣逋,副整事曰喻寒觅零逋,小整事曰喻寒波充:皆任国事,总号曰尚论掣逋突瞿。”[1]4621

另外,曩论觅零逋、喻寒波掣逋、喻寒觅零逋、喻寒波掣逋、喻寒觅零逋、喻寒波充等官职名,在《汉史中的吐蕃王统》和《汉籍中的藏族王统明鉴》中的翻译,同样存在不少问题,因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分析。

(二)末蒙

(三)賨王

《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先擢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接着又晋封为賨王。这一历史事件在《通典》《旧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中都有记载。但所封的王的称呼,几部史籍的记载有所不同:《通典》《新唐书》作“賨王”;《旧唐书》《唐会要》作“宾王”;《册府元龟》中出现“賨王”“宝王”“宾王”三种写法。按《中国历史大辞典》的解释,“賨”为一古族名称,属巴人的分支,古巴人呼赋为“賨”,所纳钱、布为“賨钱”“賨布”。按历史记载,古巴人所在地为今重庆一带,这与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吐蕃在地理上相距甚远,因此,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賨王”的说法,在今天看来实在难以理解。“宾王”一名有两个解释,一是指辅导帝王;二是指辅佐帝王的高官近臣,但松赞干布既未曾辅导过唐朝皇帝,也不是其近臣,因此唐高宗封松赞干布为“宾王”的说法,同样令人难以理解。

结语

汉史中吐蕃史料的藏译过程中,藏语译名的准确回译是一项重要的、颇费时间和精力的工作,也是考验译者耐心、检验译者相关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的工作。汉文史籍中记载的许多吐蕃人名、地名、官职名、部落名等,原本就是藏语名词的音译或音意兼译,即其源语为藏语。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点,不熟悉汉藏文献典籍中的相关记载,不掌握当时交流双方的语言互译情况,那么很难将这些历史名词准确还原成藏语,即使勉强为之,也会出现许多差错。近年有些高校教授把“Sun Yat-sen University”(孙逸仙)翻译成“双鸭山大学”、把“Chiang Kai shek”(蒋介石)译为“常凯申”等,均为不做分析仓促音译闹出的笑话。《新唐书·吐蕃传》的三部藏译者中,根敦群培、端智嘉、陈庆英都是现当代著名的学者和翻译家,都是著作等身的大家,他们为藏学研究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由于种种原因,在他们翻译的《新唐书·吐蕃传》藏译本中,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一些回译不正确的地方,但时至今日,很少见到有人对这些问题进行专门探讨。为了矫枉纠偏,不以讹传讹,笔者不揣浅陋,就上述三部译著中的若干译名问题进行以上分析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若有偏颇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藏语音译吐蕃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浅谈藏语中的礼仪语
音译研究(2007年~2021年)回顾与反思
藏语传统辞书词目编排法探析
当代女性藏语长篇小说《花与梦》中女性成长主题研究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悬置、隐藏与冒犯:松太加“藏语电影”中的“作者”话语变奏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谈谈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词语的翻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