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发展思考
——基于全国23所高职院校的实证分析

2019-02-13赵学瑶

职教通讯 2019年19期
关键词:被试信息化高职

赵学瑶

(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 职业教育研究所,广东 广州510450)

近年来,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家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将其从院校实践上升为国家意志,并以政策文件形式明确了当前和今后我国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路径。教育部2017 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7〕4号)明确提出:“要促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提升”。[1]这一规定十分清楚地表明国家已把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作为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实质性举措。那么,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什么?其发展现状有哪些关键特质?本文应用信息化教学理论,参考国家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意见,研究区域聚焦到全国23所高职院校,对其中230 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现状进行审视后,以期为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涵

何为“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少学者从不同学科背景和研究视角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论断:一是“技术说”,即运用信息技术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学习程度低等问题的实践能力;二是“目的说”,这种观点将它看作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下,高职教师为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开展课堂教学的行动能力;三是“组合说”,认为这是高职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运用信息技术并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展课堂教学的行为素养。

以上述学说为分析基础,结合信息化教学特点和一般规律,本研究认为,可将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涵理解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其本质属性是差异性和动态性,其核心理念是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人本关怀,涵盖信息化教学信息意识、信息化教学理论和技能等五方面内容”。[2]

二、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本研究将中国知网(CNKI)作为文献检索平台,充分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等数据库中的数据资源,以“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为关键词,以“全部年份”为时间范围,从文献的时空分布、核心作者群、期刊分布、研究热点、机构分布五个向度,对已有99篇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检索和计量分析。

(一)文献的时空分布

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国内有关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的文献最早出现于2010 年,而自2014 年至今,该主题的研究文献成果较为丰硕,逐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以2017 年、2018 年的相关研究文献为例,据统计,文献数量达历史新高,均突破32 篇。从文献年代分布看,可分为三个阶段:起始阶段(2010—2015 年),这个阶段相关文献数量共计16 篇,占文献总数的16.16%;迅速发展阶段(2016—2018 年),该阶段文献数量共计82 篇,占文献总数的82.83%;持续关注阶段(2019 年1 月至今),此阶段文献数量仅1篇,占文献总数的1.01%。

按文献第一作者机构所在地划分,全国共计16 个省份、1 个自治区、2 个直辖市的文献作者刊发了相关论文,这表明该问题为国内教育学界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但是,文献作者机构的地理空间分布差异较显著,地理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江苏省、湖南省、湖北省等区域。

(二)核心作者群的描述统计

计量结果显示,共计40名作者已刊发与“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话题相关的研究文献。其中,发表3 篇论作的作者有2 人,占统计样本总人数的5%;发表2篇论作的作者有7人,占统计样本总人数的17.5%;发表1篇论作的作者有31人,占作者总人数的77.5%(详见表1)。其中,王宇熙、汤惠芹两人刊发的论作数量并列第一,对上述话题进行了颇为深入的探究。

表1 被试样本的描述统计

(三)文献期刊分布分析

研究采用Bibexcel与SPSS等数据统计软件对99篇论作(涵盖4篇硕士学位论文)进行期刊分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公开发表的95 篇相关研究文献共源自78 类期刊。其中,刊发论文量达3 篇的期刊有5种,占统计样本期刊总数的6.4%;刊发论文数量达2 篇的期刊有11 种,占统计样本期刊总数的14.1%;发文量1篇的期刊有62种,占期刊总数的79.5%。

再者,分析刊文期刊层次后发现,CSSCI 与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收录的论作分别有1篇、4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职业技术教育》刊文数量为1篇,北大核心期刊《教育与职业》刊文数量有1篇,CSSCI 期刊《中国高教研究》刊文量为1 篇。前述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尽管此话题已渐成为国内职教界普遍关注的研究热点,从研究成果质量看,目前的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领域的研究成果整体质量有待提升,同时,该领域研究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调查之类的实证研究成果相对匮乏。

(四)研究热点分析

从统计结果中看到,涉及与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领域的主要关键词包括“研究现状”“现状分析”“发展策略”等,聚焦上述关键词,国内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此研究热点进行了研究。以研究现状为例,有学者认为,国内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理论研究较为深入,但对其开展的实证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南京旅游职院常直杨博士则认为,“目前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成果较少”。[3]

(五)核心作者机构分析

对信息化教学能力领域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所属机构进行统计后知,在机构署名占总数比例中,职业技术学院所占比例最高,占比达到90%;本科院校次之,占比达到10%。这些高产作者主要来自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同时还可以看出,江苏省职业技术学院在这个排名中占据了显著重要的位置,排在前6 位的机构中,有4 个是来自江苏的高职院校。

统计结果也表明,尽管职业技术学院所发文章总数占比较大,但其研究的深度不够,研究的广度有待拓展。“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学校的作者均刊发了不同篇数的研究论文,其中:南京师范大学发文量为3篇,占总发文量的3.03%;江西农业大学发文量为2 篇,占总发文量的2.02%;江南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发文量均为1篇,各占总发文量的1.01%。相比职业技术学院来讲,上述四所本科院校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少,但其研究范围更宽泛,研究内容更多元,研究方向更有深度。

三、样本数据与问卷设计

(一)样本数据

研究采用随机分层取样方法,抽取了包括山东、江苏、上海等19 个省区、2 个直辖市辖区内的23 所高职院校为样本数据,兼顾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各院校之间的办学规模和水平差异,共发放网络问卷230 份,有效样本200 份,有效回收率达86.95%。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1)被试对象性别比例相对平衡,男性群体占被试总样本的43.5%,女性群体占被试总样本的56.5%;(2)被试样本中,硕士研究生群体占比最大,达到54%,本科生群体占比次之,达到43%,博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群体占比最小,达到6%;(3)被试样本中,教龄差异和职称差异较显著,其中,教学年龄段介于9~15 年的被试人数占比最大,达到35%,获得职称为讲师的被试人数占比最大,达到37.5%。

(二)问卷设计

研究采用《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调查问卷》自编问卷,它是在参阅国内学者龚静、常直杨等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概念界定”“体系结构”“关键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研究而获得的最新成果基础上,借鉴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李毅副教授对信息化教学关键影响因素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从信息化教学态度、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五个向度,构建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并结合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教龄差异、年龄差异等情况,合理选取测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的关键指标和可观测点。鉴于此,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同时,问卷编制完成后,还请高职教师及职教专家对问卷结构、题项设置、问题表述等问题提出修改建议并据其意见相应调整问卷内容,故问卷的内容效度适中。

四、统计结果分析

(一)信息化教学态度

信息化教学态度指高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模式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4],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高职教师的价值判断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它包含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总体感、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行动期望两方面的内容。对信息化教学态度进行测评,又称“测量被试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态度”,其实质是将被试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可能认识或认识态度转化为可以用数字表达的强度关系。

统计结果表明,51.5%的被试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对提升高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比较大;33%的被试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对提升高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非常大;15.5%的被试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对改善高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不大。上述调查数据显示,多数被试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总体感觉较好,认为它对改善学生学习效果起着显著正向作用,也有部分被试对其总体感觉一般,认为其对学生学习效果作用不大。

据调查数据显示,68.5%的被试经常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26%的被试偶尔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3.5%的被试很少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2%的被试基本上不使用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当前高职教师在教学实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不同学科教学中的使用频率逐渐强化,并将逐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模式。概括来说,无论在整体感觉上还是在行为实践方面,高职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模式持有评价性高、稳定性好的个性倾向性,

(二)信息化教学理论与技能

从调查结果看,被试在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来说,被试对教育技术理论的掌握情况表现出整体不良的态势,而他们对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则呈现出向好的趋势。在对教育技术理论掌握情况进行的调查中,有10%的被试对教育技术信息理论非常熟悉,有30%的被试对教育技术信息理论比较熟悉,有43%的被试对教育技术理论有所了解,有17%的被试对教育技术理论完全不熟悉。在对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开展的调查中,有28.5%的被试对信息技术操作技能非常熟悉,有43%的被试对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比较熟悉,有27.5%的被试对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有所了解,有1%的被试对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完全不熟悉。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对象特点,围绕特定专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教学内容)和怎么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等)进行计划、选择与安排时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4]这种能力的外在表征就是利用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学习。鉴于此,本研究将高职教师利用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看作是测评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情况的关键指标。

统计结果表明,87.5%的被试有利用信息资源引导学习自主学习的经历,12.5%的被试则没有经历过运用信息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前述数据显示,大部分被试都曾有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场景体验,并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但对比高职信息化教学标准,当前高职教师所亟需具备的教学设计能力有哪些?高职教师又如何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这些问题既是研究者回避不了的实践难题,也是今后课题研究重点关注的方向。

(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能够熟练运用一些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软件,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已有统计结果表明,多数被试基本会用这些软件,但能够熟练掌握这些软件的被试比重较低。以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为例,调查结果发现,有13%的被试对该软件非常熟悉,有20%的被试对该软件比较熟悉,有36.5%的被试对该软件了解不多,剩余30.5%的被试对该软件则完全不熟悉。以音频处理软件(如Audition)和视频编辑软件(如CS)为例,就音频处理软件而言,30.5%的被试对此软件完全不熟悉,35.5%的被试对此软件了解不多,12.5%的被试对此软件比较熟悉,6.5%的被试对此软件非常熟悉;从视频编辑软件看,8.5%的被试对其非常熟悉,16%的被试对其比较熟悉,38.5%的被试对其了解不多,37%的被试对其完全不了解。这些数据说明,高职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制作技术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方面基本具备了实施能力,但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深度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

学者常直扬博士认为,“能否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解决教学难点问题”“能否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这是测评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高低的重要可观测点。[3]统计结果表明,68%的被试已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对教学实践中的难题问题进行答疑,32%的被试则尚未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任何教学答疑活动。另据调查结果显示,71.5%的被试有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反思的经历,28.5%的被试则没有尝试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反思的体验。这些数据说明,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较强,其多数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或信息化手段开展与实践教学相关的活动。

五、讨论

(一)影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影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相关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排列是缺乏信息化培训学习机会、信息化教学经费投入匮乏、教学任务繁重带来的学习精力不足、领导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政策支持缺位。

在影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调查中,35.6%的被试认为,缺乏信息化培训学习机会是致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不足的主要因素;28.4%的被试认为,信息化教学经费投入匮乏是引起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动力不足的关键变量;18.5%的被试认为,教学任务繁重带来的学习精力不足是造成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基础薄弱的关键指标;11.5%的被试认为,领导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是导致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的关键因素;6%的被试认为,政策支持缺位是造成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低下的核心变量。

(二)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可行机制

本研究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路径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发现,促进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优化路径有以下几大类:集中培训、教学实践、合作研讨、专家讲座、教学反思、借助网络资源自学。其中,集中培训被认为是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优路径,且调查结果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调查结果表明,有21.5%的被试认为集中培训是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好方法,有19.3%的被试认为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提升是促进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的最优路径,有17.9%的被试认为合作研讨是提高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好形式,有15.1%的被试认为专家讲座是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佳方法,有14.5%的被试认为教学反思是提高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佳途径,有11.7%的被试认为借助网络资源自学是促进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最好策略。

六、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根据文献研究、访谈调查、统计分析的结果,结合当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笔者提出下列适切性较强的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建议。

首先,结合信息化教学实践需要去“补短板”。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科教学实践,不仅要求高职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理论,还要求高职教师能够掌握一些信息化教学工具。从教学理论看,非常熟悉信息化教学理论并将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的被试人数占比不大,占被调查总样本的10%。就教学行为而言,当前近1/3的高职教师能够基本会用图像处理软件、音乐编辑软件、视频编辑软件等教育技术工具来开发涵盖微课的系列化信息化教学资源。但从现实来看,参与问卷调查的被试中,能够熟练运用上述信息技术工具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高职教师占的比例较少,约占被抽样调查总样本的9.33%。为此,从问题导向方法论看,澄清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优化路径问题,首先需要弄清楚高职教师能力提升面临着什么问题,并对照显性问题明确能力提升的努力方向。

其次,踊跃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前述实证分析显示,集中培训是促进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最优路径,鉴于此,研究建议高职教师应积极参加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主题相关的各类培训活动。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活动为例,此类培训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组织,以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等为培训对象,开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趋势与实践、信息化课程的设计与应用、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实践与思考等模块的培训内容,采取专家报告、研讨交流、案例分享、教学观摩等形式开展培训。

通过对已经参训教师的访谈分析发现,上述培训活动的实质是基于需求导向而开发的培训项目,它更符合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其培训组织方式灵活多样,培训内容更切合高职教师能力提升诉求,故其培训效果相比传统培训更佳,更能够达到促进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预期结果。从实践角度讲,这种针对性强的培训活动已成为目前高职院校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所采用最广泛的一种形式,并已经取得了较显著的培训成效。

再者,从参与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得提升。在参与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学习也是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自2010 年以来,国家、地方每年都会举办全国性或区域性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旨在提升高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在国家层面上,该大赛由国家教育部主办、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承办,设高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等三个赛项。在地方层面上,大赛由省内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委员会组织实施。以2018 年广东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比赛(高职组)为例,此次大赛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承办、广东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协办,来自全省52 所高职院校的149 项作品入围现场决赛。

为验证大赛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影响,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本次参赛获奖的6名高职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并对访谈记录进行了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教学大赛是高职教师相互切磋学习的重要场所,参加信息化教学大赛实际上就是一次学习提高的过程。为何参赛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便能够提高?这是因为在参与大赛过程中,教育技术领域专家和同行会针对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说课等提出有益的想法和思路,参赛教师可以从与专家的交流过程中洞察教学设计中的不足,并因此获得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践性知识。

猜你喜欢

被试信息化高职
多级计分测验中基于残差统计量的被试拟合研究*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00 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状况初探
——以河南省信阳市部分高校为例
河南省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调查研究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