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机会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

2019-02-13君,曾

职教通讯 2019年19期
关键词:薪水毕业生院校

陈 丽 君,曾 雯 珍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510665)

目前,对高职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从综合方面考察,对学校教育机会的影响作用的考察虽然有但较少独立分析。就读学校与专业是高职学生入学前就已经做出选择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能够在高考志愿选报中自主决策的因素,从高职学校和专业提供的教育机会方面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分析,可以将影响就业质量的时间节点提前到高考志愿选报阶段,为就业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充裕的时间窗口。

一、研究方法

(一)变量设计

研究考察的自变量是影响就业质量的教育机会相关因素,即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专业类型和就业机会等三个方面。

研究将学校建设等级、学校性质以及学校所在地作为学校办学条件的三个指标。其中,学校建设等级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及以下,建设等级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及其具备的师资、硬件设备、教学资源等。学校性质分为公办与民办,由于其办学主体的差异,不同性质的学校在办学宗旨、培养目标、运行模式及发展定位上均有所不同,因而为高职生提供的教育机会也不同。学校所在地不同,学生在就读时能够获得的就业机会也因此存在差异。岳昌君(2018)[1]27等人通过调查,得出学校类型与所在地对毕业生就业质量产生影响,这与地方经济发展是相关的。

专业类型变量从高职院校学生就读专业所属的19个大类进行考察。由于部分专业类别的调查样本数较少,因此,在19个专业大类中,研究只分析样本数超过100 个的专业,一共包括六大类专业,分别是加工制造大类、信息技术大类、医药卫生大类、财经商贸大类、文化艺术大类以及教育大类。

就业机会从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就业政策、就业服务、就业培训和就业信息等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就业政策是国家和社会为提高公众就业,解决各类就业问题所提出的保障措施。通过就业政策,学生在就业时能够了解就业帮扶措施以及岗位带来的权益,以更好地为自己争取福利待遇。就业服务指学校提供的各种就业指导、教育等。李佳和窦新顺(2016)认为,构建就业服务体系是贯彻落实“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一环[2],应贯穿学生学习到就业整个过程,帮助其解决各类与就业相关的问题。就业辅导与培训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技能,包括面试技巧等。就业培训对学生就业与事业发展有影响。[3]就业信息是直接反映用人单位需求的信息,能够让学生了解岗位信息以及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学校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合作,能够提供与行业相关的就业信息,避免学生在获取准确信息时浪费更多的时间精力。高职在校学生的就业信息主要来源于学校,因此,研究将就业信息作为就业机会的考察指标。

研究考察的因变量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一般来说,就业质量包括就业率、就业状况、薪水福利、就业结构、发展空间以及就业满意度等方面。为了更聚焦重点,研究从高职毕业生最看重的个人就业结果(是否就业)、发展空间和就业薪水等三个方面进行就业质量考察。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三点研究假设。(1)学校办学条件所带来的教育机会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影响;(2)研究分析的六个专业大类中存在就业优势专业群,即部分专业大类在就业过程中,比其他专业就业更好;(3)就业机会对高职生就业质量有正向影响。

(二)研究工具

研究采用自编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进行数据调查和整理分析。问卷包括个人信息、教育机会、就业情况等三个部分。个人信息包括学生的性别、年龄、民族等;教育机会包括学生就读学校建设等级、学校性质、学校所在地、专业类别及学校提供的就业机会,如就业政策、就业服务、就业培训、就业信息等;就业情况包括学生目前是否就业、就业质量情况(如薪水、职业发展空间等)。

(三)样本来源

研究样本为广东省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各高职院校毕业生。研究根据分层随机取样和方便取样原则,利用网络和纸质问卷两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发放问卷2 000 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 846 份,有效率为92.3%。其中,升学或出国、自主创业以及尚未签约单位的学生人数为404人,已签约工作单位或就业的学生人数为1 442 人。以下研究主要基于已签约或就业的学生进行分析。在1 442名学生(平均年龄22.19±1.89岁)中,男生498 名,女生944 名;农村户籍学生1 090 名,非农村户籍学生352 名;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学校学生1 091名,粤东西北地区学校学生351名。

二、教育机会对就业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

逻辑回归分析中,自变量为高职院校教育机会,包括办学条件、专业类型、就业机会三大类。其中,学校办学条件包括建设等级、性质、学校所在地三个方面。自变量的各个类别含义如下:学校建设等级(1)市级及以下,(2)省级,(3)国家级;学校性质(1)民办,(2)公办;学校所在地(1)乡镇/农村,(2)一线城市,(3)二、三线城市,(4)小城市/县城;专业大类类别(1)加工制造大类,(2)信息技术大类,(3)医药卫生大类,(4)财经商贸大类,(5)文化艺术大类,(6)教育大类。就业机会包括就业政策、服务、培训和信息等四个方面,其等级含义为:就业政策(1)低水平,(2)中等水平,(3)高水平;就业服务(1)低水平,(2)中等水平,(3)高水平;就业培训(1)低水平,(2)中等水平,(3)高水平;就业信息(1)不丰富,(2)一般,(3)丰富。在逻辑回归中,将上述每一个类别中的第一组设置为参照组。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结果的逻辑回归分析

从学校性质看,民办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可能性是公办院校毕业生的2.104 倍,这可能是由于民办院校相对于公办院校,存在生源问题,高就业率仍然是吸引生源的重要因素,因此,民办院校更注重就业率,但这可能是降低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如就业薪水)换来的。[4]从专业类型看,不同专业学生就业率存在显著差异,财经商贸类与文化艺术类专业学生落实工作的可能性分别是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的1.964 倍和1.791倍。从就业机会来看,提供一般及丰富就业信息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可能性是提供不丰富就业信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2.274 倍和2.912倍。结果见表1。

表1 教育机会对毕业生就业结果的逻辑回归分析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薪水的逻辑回归分析

将高职院校教育机会作为自变量,就业薪水作为因变量进行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其中,就业薪水高与低两类的划分采用相对高低的标准,即将受调查学生的就业薪水进行排序,排名前50%的学生为高薪水组,后50%的学生为低薪水组,后面的就业发展空间变量也是如此。

表2 教育机会对学生就业薪水的逻辑回归分析

分析发现,在高职院校教育机会变量中,学校性质、学校建设等级、学校所在地以及学校提供的就业机会对毕业生就业薪水的影响显著。具体来看,公办院校高职生相对于民办院校高职生,高薪概率更大,建设等级为国家级高职院校毕业生获得高薪的可能性是合格院校毕业生的2.177 倍。这可能是由于国家级院校能够提供的资源更丰富,合格学校相对来说较少;另一个原因也可能是由于社会对学校等级的偏向,用人单位更愿意聘用国家级院校毕业生,对其认可度更高。学校所在地对就业薪水具有显著影响,表现在学校所在地为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毕业生获得高薪的可能性分别是学校所在地为农村的毕业生的2.299倍、2.827倍。此外,学校在一线、二三线城市的毕业生能够获得的实践机会比农村的更多,通过实践,前者在操作上更具优势。在专业变量中,部分专业大类与就业薪水具有显著相关。医药卫生类专业及文化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薪水较低,两者获得高薪水的机会分别是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的0.398倍、0.524倍,处于劣势。另外,在就读期间,学校提供的就业培训与就业信息水平与毕业生就业薪水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发展空间的逻辑回归分析

发展空间是指毕业生当前职业是否存在晋升及个人发展机会。研究以学校教育机会为自变量,职业发展空间为因变量进行逻辑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教育机会对毕业生发展空间的逻辑回归分析

在高职院校教育机会变量中,学校所在地、学校性质以及学校建设等级与高职生就业发展空间无显著相关。在专业变量中,财经商贸类专业学生发展空间更好的机会为加工制造类专业的0.603倍,略差于加工制造类专业。这可能是因为财经商贸类专业不仅有高职毕业生,更有本科、研究生及更高学历的毕业生,竞争相对激烈。就业服务对学生就业发展空间具有显著影响。学校提供的就业服务越充分,学生职业发展空间越好,就业服务水平高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发展空间更好的概率为就业服务水平低的学校毕业生的1.937倍。就业培训对发展空间具有显著影响,获得高水平就业培训的毕业生发展空间更好的概率是获得低水平就业培训的毕业生的1.713倍。

三、结果整体分析

研究基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对学生最关注的就业方面,即就业率、就业薪水以及发展空间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具体从学校办学条件、专业以及就业机会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一)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对毕业生就业质量有显著影响

学校办学条件如性质、所在地以及建设等级对高职生就业质量具有显著影响。首先,公办院校学生就业质量可能更优于民办院校。这与胡天佑(2014)[5]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民办高职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形势比公办高职学生更严峻,造成这种情况最大的原因是民众甚至政府对民办院校利益性的放大而忽略其公益性。其次,岳昌君(2018)提出,985/211 高校学生的就业质量高于一般本科院校,薪水与满意度等都优于一般本科院校[1]29,这是由于社会对985/211高校毕业生的认可度更高。研究发现,高职学校建设等级并不如985/211高校对就业质量影响那么大,即从学校建设等级来看,高职学校建设等级与本科建设等级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大小存在差异,高职学校建设等级仅影响薪资。最后,学校所在地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薪资。学校在一线、二三线城市的毕业生相对于学校在农村的毕业生来说,高薪水的可能性更大,这是由于毕业生留在学校所在地工作的概率更高。赵晶晶(2016)提出,高校存在毕业生地区“黏连性”,即学生毕业后倾向于留在学校所在地工作。[6]因此,学校所在地为一线城市(如广州、深圳)的毕业生获高薪的概率更高,这与一线城市经济水平有关。

(二)就业存在优势专业群

在高职生就业过程中,存在就业率高以及具有专业优势的专业群。[7]比如,研究发现,加工制造类专业属于优势专业群,其就业形势、专业发展空间以及薪水优于其他专业。该发现与目前国情有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形成了以全球价值链为基础的新国际分工,即产品的形成过程由一国包办变为多国参与。中国利用这一机遇,快速转变为全球制造大国与世界工厂,制造业快速发展,对制造业人才的“量”提出了要求。目前,中国已处于工业化后期——调整优化阶段,高等技术技能劳动者成为急需人才。同时,《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重点发展领域做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重点实现包括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在内的十大领域发展突破[8],这将对加工制造业人才的“量”与“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职作为重要人才基地,培养的人才对加工制造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就业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多项研究表明,在各项就业影响因素中,大学生选择率最高的为发展空间。从这一点来看,加工制造类属于相对优势的专业群,对就业质量的提升具有巨大影响。

(三)学校提供的就业机会对就业质量有显著影响

研究表明,学校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越丰富,学生就业质量越好。这与以往学者得出的结论相一致。例如,夏爽和张凤(2014)认为,就业信息能够帮助高职生顺利就业,并且就业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就业[9];王希颖(2015)则认为,就业服务体系是提升就业率的重要措施[10];蒋香玲(2015)提出,就业机会的提供能够确保高职生顺利就业。[11]具体来说,研究发现,相对于就业培训水平低的高职院校,接受较高水平就业辅导的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概率更低,这可能是因为学生接受的就业辅导越多,其对自身的工作期望值越高;提供丰富就业信息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概率更高、发展空间更大,并且获得高薪水的可能性也更大;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职业发展空间以及工作薪资与学校是否广泛宣传就业政策无显著影响。

四、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建议

教育机会,包括高职学生就读学校的办学条件、所读专业以及就业机会等与学生的就业质量存在显著相关。基于此,为促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研究从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改善、优势专业群培养、就业指导窗口期提前和精准就业机会提供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学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改善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高职院校自身具有自主规划的意识与行动。在办学性质上,由于民办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总体比公办院校差,因此,许多民办院校盲目向公办高职院校靠齐,这既不能被社会接受,也不利于其自身发展。民办院校应当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正确看待办学营利性的客观存在。目前,社会对民办院校的偏见主要是由于担心其办学质量,因此,民办院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提升服务水平[12],以改善社会对民办院校的刻板印象。在建设等级上,学校建设等级对就业质量产生的影响,部分原因在于非国家级高职院校所拥有的资源较少。因此,高职院校可以成立高职联盟,以国家级高职院校带动其他院校;建立办学资源共享平台,在平台上公布共享教学视频,有效解决师资问题;建立设备共享机制,为没有能力购买先进设备的学校提供教学设备,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学校办学设施不足问题。在学校所在地上,处于不利地域(即处于非一线、二三线城市)的院校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包括与当地和周边城市企业合作,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与就业可能性。

(二)培育学校的优势专业群

高职院校为适应经济发展与扩大办学规模,设立了门类齐全的专业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其最直接的反映就是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而建设优势专业群能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厚植学校办学特色,提高高职教育社会地位,并对学生就业有明显促进作用。[13]高职院校应先考察学校当前专业建设情况、优势特色、地方资源与产业升级特点,基于自身的专业建设基础,通过结合当地资源与产业升级,并根据就业结构进行人才需求预测,然后建立具有差异化的优势专业群,集中自身优势资源办好符合当地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为此,高职院校应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仅应考察当地人才需求,还要考察整个产业链发展,根据需要增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特色专业。例如,近年我国倡议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发展,但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却并不限于加工制造业。张原(2017)提出,从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来看,加工制造类职业教育人才存在结构失衡,而信息技术等第三产业职业技术人才存在结构过剩情况,但从国际市场来看,加工制造类专业结构已趋于平衡,信息技术等第三产业专业仍然存在较大需求。[14]高职院校专业发展仍然需要更准确地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弥补教育的“滞后性”。

(三)就业指导窗口期提前至志愿填报阶段

研究结果显示,就读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学生所学专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有显著影响,这说明报考什么样的学校和专业是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为更好地提升就业质量,应该将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窗口期提前至志愿填报阶段,从根源上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选择有助于今后职业发展的学校和感兴趣的专业,这需要学校在招生宣传中做好服务和指导工作。同时,学生与其家庭也应该高度重视志愿选报工作,把选择学校与专业同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联系起来综合考虑。高职院校可以设立“开放日”,在志愿填报期间为有填报意愿的学生提供相关信息,包括学校办学情况、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就业前景以及往届学生就业情况等综合信息;同时,高职院校可以向学生介绍专业、职业与兴趣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专业选择指导。高职院校还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志愿填报宣传和服务,线上服务包括微信、微博以及官方网站等,线下则可以设立学校招生咨询办公室以及热线电话,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志愿选择与确定职业倾向。

(四)为学生提供分阶段精准就业服务

目前,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开始重视提供就业服务,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最突出的是提供的就业机会缺乏明确针对性,就业指导缺乏连贯性,高职院校仍然更加关注是否有业可就而忽略学生的高质量和充分就业需求。基于此,为提高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质量,学校应提供更加精准的分阶段就业服务。分阶段就业服务是指根据学生所处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不同的就业服务,包括从入校学习到就业后发展的整个阶段,可根据时间节点分为三个阶段,即就读中、择业时和就业后。

就读中渗透就业教育。就业教育是包括就业课程、与专业相关的就业实践、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各项活动。大一阶段,学校应根据专业特点为学生开展就业课程,大力宣传各项就业政策,帮助学生认识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大二阶段,学校应了解学生的职业期望,纠正其不当的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大三阶段,学校则需要根据专业特色安排学生实践,并培训其就业技巧,对于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学校应针对具体情况给予就业服务。在此阶段,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信念和专业认同是服务的重点。

择业时提供就业机会。首先,加强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政策作为保障就业的重要措施,对提升高职生的就业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国家发布的就业政策,能够使高职生对整个就业市场的走向有宏观的把握。学校可以通过宣讲会、讲座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宣传国家就业政策,激发学生的兴趣,打破传统宣传的局限,让学生随时随地地了解相关政策。学校也可以设立微信公众号,针对就业期的毕业生进行专题推送。其次,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学生就业技能。不同专业需要的就业技能不一样,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就业培训时,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类别以及未来从事的职业类型开展针对性的辅导。例如,师范类专业可以多开设师范技能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讲课机会。再者,开展就业辅导,解决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当前,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遭遇“歧视”情况,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建设,让他们更好地应对就业困难。高职院校可设立就业辅导站,辅导员应主动了解毕业生的心理状况,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针对学生的择业意向进行就业技巧辅导。最后,提供就业信息。高职院校可建立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分类,包括就业地、专业、薪酬等。同时,发布的就业信息应尽可能详细,帮助学生在选择时能更全面地了解岗位情况,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避免毕业生在就业时自行寻找信息渠道,导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就业后持续跟踪回访。学校应对学生就业后的职业适应性和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包括课程专业适应性、毕业生工作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持续跟踪将为进一步改善学校的专业建设质量和提高就业服务工作的精准度提供有效反馈。一般来说,学生毕业3年内的职业发展跟踪对学校开展就业工作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此阶段,高职院校应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而调整学校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

猜你喜欢

薪水毕业生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伤心的毕业生
完形填空二则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亨利与帕克薪水对比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