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腹部超声诊断各胰腺癌的漏误诊因素分析

2019-02-12马亚凌

实用癌症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诊断率胰腺癌腺瘤

马亚凌 陈 静 张 雨

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显著上升,由于其具有恶性度极高,且手术切除率低等原因,所以早期有效的诊断在患者的预后中有着重要的意义[1]。普通的腹部超声检查具有运用广泛、操作简单、方便,且没有创伤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胰腺疾病的诊断中,但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腹部超声检查存在漏诊和误诊的可能性。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了院内于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40例胰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误诊3例以及漏诊8例,对所有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于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选取了院内收治的40例确诊为胰腺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误诊3例以及漏诊8例。所有患者中,共包括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为45~85岁,平均年龄为(49.3±2.5)岁。其中,误诊的3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为慢性胰腺炎,1例患者为胰腺囊腺瘤。

1.2 方法

应用Ph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腹部探头选用(2~5)MHz。

患者注意事项:①患者须空腹,且时间为8 h以上;②患者采用仰卧位,肥胖患者可采用半卧位、坐位等;③如遇患者出现腹腔胀气的情况,需要饮水500~800 ml,使胃里具有足够的液体作透声窗,有助于胰腺的显像[2]。

临床工作者注意事项:①扫描过程需要运用实时显像扫查法,对患者进行多方位扫查。②仔细观察胰腺的大小及其形态,对其内部回声进行辨别。③若发现了肿块,需要明确肿块的部位、大小、边界、形态以及内部回声,观察肿块内部及周边的彩色血流情况,以及患者的主胰管及肝内外胆管是否扩张。

2 结果

2.1 声像图表现及结果对比

40例患者中,有32例出现胰腺的局限肿大,在局部有减低的回声块影,其中胰头26例、胰体4例,胰尾2例,且大多数病灶边界不清,形态不整;胰腺出现弥漫性增大,而且回声不均的有6例;有35例患者出现主胰管内经>3 mm;有32例胆道扩张。

2.2 超声诊断结果

在40例患者之中,有胰腺癌37例,慢性胰腺炎2例,胰腺囊腺瘤1例,超声的准确诊断29例,漏诊8例,误诊3例。漏诊的8例患者之中,有3例是患声检查表现为胆总管轻度扩张,2例胰腺回声欠均质,3例超声中没有发现异常。漏诊的8例患者,6例肿块在胰头部(其中1例位于钩突部),位于胰尾部有2例。误诊为胰腺癌的慢性胰腺炎患者有2例,均具有胰腺弥漫性增大,回声不均质,散在钙化灶,并且有主胰管增宽等超声特质表现。误诊为胰腺癌的胰腺囊腺瘤患者有1例,超声显示其胰体部有一弱回声包块,边界不清,形态较规则,内有不规则的无回声区。

3 讨论

胰腺癌(pancreaticcarcinoma)作为临床治疗中常见的胰腺病变,其具有较高的恶性病变发生率,多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导管腺癌,但医学界对胰腺癌的病因并没有清晰的研究说明和权威的结论[2]。胰腺癌肿瘤瘤体经体触后,可感受到较为明显的硬块状,且与周围的血管和脂肪等未见明显的分节,组织外观大体呈灰白色或黄白色,部分患者的组织部分可见局部出血现象[3]。腹痛是胰腺癌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而黄疸是胰头癌的主要临床症状,其作为1种梗阻性症状,多伴有小便颜色改变或大便性状改变等,其主要是由于胆总管下端受到侵犯所引发的。临床经验表明,黄疸症状的发证与壶腹周围的炎症相关,患者患病后期,将会由于侵入胆总管下端的肿瘤出现溃烂,从而造成壶腹肿瘤所产生的黄疸更易出现波动[4]。同时,部分出现黄疸症状的胰腺癌患者是由于肝转移所引发。消化道症状也是胰腺癌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临床中多以食欲不振为主,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或腹泻等症状,腹泻多为脂肪泻。部分研究学者发现,胰腺癌患者出现腹泻或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主要是由于受到了胆总管下端和胰腺导管受到了肿瘤阻塞所影响。

临床经验表明,胰腺癌患者初期并无明显症状,就诊时多已出现了胰腺周围转移或远处转移,当胰腺癌的肿瘤细胞突破了包膜后,将会导致其在近处对神经、血管等造成侵犯。

与其他实体肿瘤相比,胰腺肿瘤的恶性程度与血管的密度存在较高的关联性。不同于其他肿瘤的组织成分,胰腺癌瘤体当中主要以肿瘤组织和纤维组织为主,且呈相间性分布。同时,胰腺癌瘤体当中包含的肿瘤组织相对较多,而血管密度越大,瘤体的恶性程度越高,所产生的纤维组织越多,而血管密度越低,瘤体的恶性程度则越低。因此,在对胰腺癌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肿瘤实质的各种组织成分将对诊断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针对胰腺癌的诊断,临床中多采取B超、血管造影、肿瘤标志物测定、ERCP、CT、MRI、PTCD、腹腔镜检查、癌基因分析等临床诊断方法。超声作为临床中最普遍的胰腺影响检查方法,其具有操作简单、经济适用等多种有点,同时对胰腺癌肿瘤的初期诊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灰阶超声检查当中,发现原发性胰腺癌、慢性胰腺炎以及其他部位肿瘤的转移瘤等均呈现出低回声。因此,若仅从回声的角度对患者进行诊断,将会导致肿块的性质无法有效的确定和判断,从而导致超声检查存在较高的误诊率和漏诊率。相比而言,彩色超声多普勒现象的诊断结果相对较高,通过对机体血供与血流动力学的综合分析,将进一步提高肿瘤的诊断率。然而,由于常规的彩色多普勒显像局域分辨率低,且对低血流敏感性较低的特点,因此对于微小血管的检测依然显示不清,加之受到探测角度以及深度等因素的影响,也对诊断水平的提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部分研究学者在对胰腺癌的超声诊断进行研究时,发现灰色超声与彩色多普勒现象在胰腺癌的初期诊断率较低主要与胰腺解剖位置相关,由于其位于腹膜后,且患病初期,机体内多缺乏血供肿瘤,因此导致临床诊断率迟迟无法有效的提升。通常情况下,B超是胰腺癌的首选筛查方式,若提示有胰腺癌的可能,则须进行CT检查[5]。若病人出现黄疸的情况,并且发展较为严重,但是经过了CT检查,还是不能确诊,就可以运用ERCP和PTCD继续检查。MRI在对胰腺癌实际运用中,并无临床经验表明其诊断意义由于CT检查,但其作为确诊胰腺癌的重要工具,决策是否能进行手术切除目前还有争议[6]。

3.1 胰腺癌诊断的漏诊原因分析

本实验在开展的过程中,共有8例患者出现了漏诊,其中有6例患者的病灶位于头部,其余2例位于钩突部。在对患者诊断过程中出现漏诊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胰腺位于机体的腹膜后,位置相对较深,而钩突部位于胰头的下部,位置相对较低。因此在进行临床诊断的过程中,部分患者的胰头肿块较小,或钩突部肿块在向后生长的过程中,出现了主胰管和胆总管未扩张的情况,若此时未能对胰腺进行全面的切面扫查,则会导致胰腺无法完全显示出来,从而出现漏诊[7]。除此之外,当机体胃部以及横结肠内的气体相对较多时,也会导致胰体的尾部显示不清,此时可以通过叮嘱患者饮水或改变体位的方式进行诊断,提高诊断率。在本次试验中,有2例患者的病灶位于胰尾处,因为其未采取变更体位或饮水的方式进行重新检测,因此导致其出现了漏诊。同时,其中有3例漏诊患者的病例资料显示在诊断过程中,可见机体出现胆总管扩张现象,但可能是由于检查者对于胰腺癌的警惕性相对较低,从而未能将胆道扩张作为胰腺癌的间接征象进行诊断,也未能对机体的胰腺进行全面、仔细的检查。

3.2 胰腺癌诊断的误诊原因分析

本实验中出现误诊的3例患者中,包括2例慢性胰腺炎和1例胰尾囊腺瘤患者,其中,慢性胰腺炎患者的具体征象表现为胰腺有弥漫性增大,回声不均,在实质内可有散在的钙化灶,主胰管有扩张的迹象。随后对患者进行实验室辅助检查,结果发现机体的血、尿淀粉酶不高。由于并未没有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询问,因此忽视了患者曾患有急性胰腺炎病史,造成了患者出现了误诊。同时,1例被误诊为胰腺癌的胰尾囊腺瘤患者的超声表现如下:胰尾区显示为23×25 mm 的低回声块影,边界不清,形态规则,内有不规则的无回声区。患者的超声血流成像检查结果显示:其内未见明显的血流。胰腺囊腺瘤大多在胰腺体位部,有分隔、多房性改变的特点。由于该患者较为肥胖,因此在检测过程中发现超声图像的质量相对较差,且机体并未出现其他的房性超声特征,仅出现了部分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因此,检查者将其诊断为伴有局部坏死的乏血供的胰腺癌。这主要是由于检查者认为胰腺囊腺瘤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且对该病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未能实现有效的诊断。

现如今,超声作为诊断胰腺癌的手段,具有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以作为临床中有效的筛选手段。然而,腹部超声诊断在临床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通过本研究的分析,发现影响腹部超声诊断准确率的因素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①检查者的临床经验和仪器的性能;②机体胃肠道内部有气体,或机体肥胖;③针对病灶小较小或中等回声病灶的诊断率较低;③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等胰腺疾病无法通过腹部超声进行单独有效的诊断。根据本实验的结果以及分析得知,提高胰腺癌的超声诊断率,需要兼顾多个方面,比如病史的询问,多切面和多角度检查;必要的时候换体位进行检查,让患者饮水来减少气体的作用。

猜你喜欢

诊断率胰腺癌腺瘤
胰腺癌治疗为什么这么难
X 线CT联合检查对非典型性肺结核的临床诊断效果研究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STAT1和MMP-2在胰腺癌中表达的意义
姜兆俊治疗甲状腺腺瘤经验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早诊早治赶走胰腺癌
2010~2014年中山市情感障碍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构成变化
肺炎支原体抗体联合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中西医结合护理晚期胰腺癌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