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朝赵郡李氏家族婚姻考

2019-02-12

关键词:崔氏魏书墓志

赵郡李氏是北朝重要世家大族,是河北大族的代表,其家族婚姻不仅关涉李氏家族与其他世家大族的关系,而且体现赵郡李氏在北朝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目前学界对北朝赵郡李氏家族婚姻关系有一定的研究,如高诗敏的《北朝赵郡李氏的婚姻及其特点》(《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是较早专门研究赵郡李氏婚姻的文章,文中对异辈婚的关注,对本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有启示性,但其缺乏对赵郡李氏婚姻的细致考辨。张云华的《北朝婚姻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中亦有涉及赵郡李氏婚姻的内容,但限于整体研究北朝婚姻问题的体例,未能专门细致考证赵郡李氏各例婚姻。唐华全的《赵郡李氏与北齐皇室通婚考论》(《齐鲁学刊》2010年第5期)是较早研究赵郡李氏与某一家族婚姻的文章,就当时所见文献对赵郡李氏与北齐皇室的婚姻进行系统考析,但由于文献所限,尚有少数遗缺。对赵郡李氏整个家族的婚姻脉络尚待以更全面而细致考察,本文即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试对北朝赵郡李氏家族婚姻进行系统详细考索。

一、赵郡李氏与河北世族间的婚姻

(一)与博陵崔氏间的婚姻(现可知约28例)

1.崔辩一支:(1)东祖房李灵从父弟李祥女适崔辩。《崔宾媛墓志盖》有崔氏谱系:“父辩,武邑太守、平东将军、定州刺史。母赵郡李氏,父祥,定州刺史。”(2)李灵弟李均孙李叔胤娶崔辩女崔宾媛。据《魏故南赵郡太守李府君(叔胤)夫人崔氏(宾媛)墓志》:“夫人姓崔,字宾媛,博陵安平人也,赵郡府君李叔胤之夫人。……春秋六十一,神龟元年(518)十一月薨于洛阳东安里,神龟二年四月,合葬赵郡李府君墓。……文夫人长弟故廷尉卿、国子博士息茂才巨伦孝宗造。”[注]陶钧:《北魏崔宾媛墓志考释》,《收藏家》2012年第6期,第25-34页。以下称引崔宾媛墓志及盖,皆见于此文。则崔宾媛生于太安四年(458),墓志由崔宾媛弟崔逸之子崔巨伦撰。《魏书·李灵传》:“叔胤历广陵王咨议、南赵郡太守。景明三年(502)卒,年三十六。谥曰惠。”[注]《魏书》卷四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103页。与李叔胤子李弼墓志所载“景明三年遭南赵郡府君艰”[注]胡海帆、汤燕:《1996—2012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藏金石拓本菁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0页。事合。则李叔胤生于皇兴元年(467),小崔宾媛九岁。(3)崔宾媛子李翼娶宾媛弟崔逸(景儁)之女崔徽华。崔逸为李翼之舅,则李翼与崔徽华为表兄妹。李翼、崔徽华夫妇墓出土于赞皇县西高村。据《魏故平北将军、散骑常侍、使持节、都督定州诸军事、定州刺史李翼墓志铭》:“春秋卌有六,卒于河阴,赠平北将军、散骑常侍、定州刺史,谥忠孝惠侯。”则李翼于建义元年(528)四月河阴之变中遇害,其生年当为太和七年(483)。《魏故平北将军、散骑常侍、使持节、都督定州诸军事、定州刺史李翼妻崔氏(徽华)墓志铭》:“祖恭侯,父廷尉,年五岁遭廷尉府君忧,(夫人)六流必谈,百氏咸综,微言且阅,大义斯举。至若履霜濡露之感,于役出车之念,便能出言为赋,下笔成诗。所以梦窹二班,宪章前渊。春秋卅有六,孝昌三年(527)七月十七日戊寅卒于洛阳东安里,以其年十二月七日丙申窆于芒山之巅,永熙三年(534)二月七日还葬于永宁。”[注]李翼、崔徽华墓志拓片见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河北考古队:《河北赞皇县北魏李翼夫妇墓》,《考古》2015年第12期,第64、76页。则崔徽华生于太和十六年,恭候指崔辩,廷尉指崔逸。《魏书·崔逸传》:“崔辩,字神通,博陵安平人。年六十二,卒。赠安南将军、定州刺史,谥曰恭。长子景儁,梗正有高风,好古博涉。以经明行修,征拜中书博士。历侍御史、主文中散。受敕接萧颐使萧琛、范云,高祖赐名为逸。后为员外散骑侍郎,与著作郎韩兴宗参定朝仪。雅为高祖所知重,迁国子博士,每有公事,逸常被诏独进。博士特命,自逸始。转通直散骑常侍、廷尉少卿。卒,朝廷悼惜之,赠以本官。子巨伦,字孝宗。幼孤。巨伦有姊,明惠有才行,因患眇一目,内外亲类莫有求者,其家议欲下嫁之。巨伦姑赵国李叔胤之妻,高明慈笃,闻而悲感曰:‘吾兄盛德,不幸早世,岂令此女屈事卑族!’乃为子翼纳之,时人叹其义。崔氏与翼书诗数十首,辞理可观。……(巨伦)永安三年(530)卒,时年四十四。”则崔巨伦生于太和十一年。《魏书·礼志》有“太和十九年员外郎崔逸曰”之载,[注]《魏书》卷五十六,第1251-1252页;卷一百八,第2753页。《崔徽华墓志》中言“年五岁遭廷尉府君忧”,则太和十九年时崔逸为员外郎,太和二十年卒于廷尉任上。崔逸卒时崔巨伦十岁,此正与崔巨伦为其姑崔宾媛所作墓志中云“亡考国子府君,东光遽奄。于时之际,余孕未育”及《魏书·崔逸传》之巨伦幼孤相合。崔巨伦所撰《崔宾媛墓志》明确言其父为崔宾媛长弟,而《魏书·崔逸传》误以崔逸为崔宾媛兄,崔巨伦当不至于弄不清其父与其姑的排行。[注]陶钧《北魏崔宾媛墓志考释》已指出当依崔巨伦所撰墓志,崔逸为崔宾媛弟。又误以崔巨伦为李翼妻即崔徽华之弟。崔逸太和十九年还在世任员外郎,且此并非其卒官,则《崔徽华墓志》言逸卒于徽华五岁时即太和二十年是可靠的,可知崔巨伦为李翼妻崔徽华之兄,长徽华五岁,故《魏书》此二处皆误,墓志可补史志之讹。《崔徽华墓志》中以二班(班婕妤、班昭)比崔徽华,可见其有文才学识。(4)据《李宪墓志》,李叔胤族弟李宪第三女李叔婉适崔逸子崔宾媛侄崔巨伦。[注]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七册,北京:线装书局,2008年,第220页。以下所称引《李宪墓志》皆出于本书219-220页。李叔胤为李灵弟李均之孙,李宪为李灵从父弟李顺之孙,故二人亦为族兄弟。李叔胤生于皇兴元年,李宪生于皇兴四年,故李宪为叔胤族弟。(5)据《崔宾媛墓志盖》:“夫人小妹字芷兰,适李府君从祖弟,武卫将军、给事黄门侍郎、赵君内史冯。”此“赵郡内史冯”即指李凭,冯与凭古今字。《魏书·李灵传》:“凭字青龙。秘书主文中散,累迁冀州征东长史、太子中舍人。阿附赵修,超迁司空长史、给事黄门侍郎、武卫将军、定州大中正。坐修党免官。后除赵郡太守。卒。子道嘉,字同吉。豫州外兵参军、汝阳太守。同吉弟文衡,开府行参军。”[注]《魏书》卷四十九,第1099页。李凭为李灵曾孙,与李叔胤为从祖兄弟,娶崔宾媛妹崔芷兰。(6)据《魏故仪同三司崔公(楷)铭》:“(崔楷次女徽华)适赵国李文衡,衡赵州长史。”现出土崔楷墓约为北齐时的改葬墓,[注]倪润安:《河北曲阳崔楷墓的年代及相关问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第2期,第34页。以下所引《崔楷墓志》皆见于此文。上文所引《魏书·李灵传》,李文衡为李凭子。《齐故中坚将军、赵州长史李□□妻崔氏(宣华)墓志铭》:“夫人讳宣华,博陵安平人也。祖定州恭公,父冀州仪同公。以大魏永安元年六月廿四日卒于荧阳郑里。春秋廿有八。以大齐河清元年岁次壬午十一月丁卯朔十八日甲申将祔先茔。”[注]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九册,第119页。墓志中崔宣华之祖即赠定州刺史恭侯崔辩,而北魏永熙间已赠崔楷仪同三司、冀州刺史,[注]《魏书》卷五十六《崔逸传》,第1256页。又正与墓志所载“冀州仪同公”合,则宣华为崔楷女。崔逸女已名徽华,其弟崔楷之女当不会同名,结合《崔宣华墓志》可知当名宣华。崔楷墓为改葬墓,是时距崔楷去世为时已久,墓志中对崔楷家族情况或有误记处。《崔宣华墓志》中其夫之名不可见,但知其官职,结合《崔楷墓志》可知崔宣华夫为李文衡。文衡曾任赵州长史,可补《魏书》之缺。(7)据《崔楷墓志》:“幼妃,博陵郡君,太姬,适赵国李希宗,宗丞相长史,司空公,五男五女。”幼妃为崔宾媛弟崔楷女,与崔宾媛子李弼兄弟为表兄妹,李希宗为李叔胤族弟李宪第二子,娶崔幼妃,和李弼兄弟间亦是同族的兄弟。《齐故博陵郡君崔太姬墓志铭》描述崔幼妃博学能文,“披寻典记,顾问图史,初得尚书之号,卒得博士之名”。[注]毛远明:《汉魏六朝墓志校注》第十册,第112页。(8)据《崔楷墓志》:“(崔楷次子平东将军崔士谦)女市妃适赵国李祖升,升齐州刺史,□王师。”又据《李宪墓志》,李希宗子祖升,字孝举,文学足以自通,仕至齐州刺史。李祖升为李希宗、崔幼妃子,崔幼妃为崔士谦妹,则李祖升为崔楷外孙,崔市妃为崔楷孙女,李祖升与崔市妃为表兄妹。(9)据《崔楷墓志》,“(崔楷第四子)士慎,京畿府铠曹参军,妻赵国李氏,祖儁兴,彭城太守”;(10)又,“(崔楷女)英,适赵国李道济,济光禄大夫”。则崔楷还有一子、一女与赵郡李氏结合婚姻,李儁兴、李道济事迹未详。

2.崔辩从父弟崔挺一支:(1)据《崔宾媛墓志盖》:“夫人小女字幼芷,适今司空府行参军博陵崔叔廉,廉父挺,光州刺史。”崔挺为崔辩从父弟,则挺子崔孝直(字叔廉)与辩女崔宾媛是同曾祖的兄妹,崔孝直与崔宾媛女李幼芷在辈分上属于舅舅和外甥女。[注]陶钧:《北魏崔宾媛墓志考释》。据《魏故崔(孝直)夫人(李幼芷)墓志之铭》,幼芷“刻剥华彩,研综文义,波叶可惊,绮绣独表”,[注]大同北朝艺术研究院:《北朝艺术研究院藏品图录: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2016年,第136页。则李幼芷亦有一定的文学才能。(2)崔挺子孝芬娶赵郡李氏。(3)崔挺弟崔振娶赵郡李氏。据《北史·崔挺传》:“(崔孝芬)长子勉,属母李氏丧亡,勉哀号过性,遇病卒。无子,弟宣度以子龙子为后。勉弟猷,……始挺兄弟同居,孝芬叔振既亡后,孝芬等承奉叔母李氏,若事所生。”[注]《北史》卷三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174、1183页。(4)据《齐故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殷州刺史李公(希仁)夫人崔氏(芷蘩)墓志铭》:“夫人讳芷蘩,博陵安平人也,……祖挺,光州使君,父芬,仪同、吏部尚书。”[注]周晓薇、王其祎:《隋代墓志铭汇考》第一册,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32-33页。以下所称引《崔芷蘩墓志》皆见于本书32、33页。则崔芷蘩为崔挺子崔孝芬之女,亦崔宾媛族侄女,适李叔胤族弟李宪第三子李希仁。《北史·李顺传》载:“希仁,字景山,有学识。卒于侍中、太子詹事。子公统,仕齐,位员外郎。”[注]《北史》卷三十三,第1217页。据《李宪墓志》,李希仁为辅国将军、中书侍郎,当是李宪卒时即希仁早年的官职。《崔芷蘩墓志》所记李希仁官职多了开府仪同三司、殷州刺史而无太子詹事,有可能崔氏墓志所记是李希仁卒后赠官。墓志又云“班家容德之教,蔡室文翰之风,得子胸怀,无籍陶染”,以班昭、蔡文姬类比,则崔芷蘩具有传统妇德并有一定的文学才能。(5)据《崔芷蘩墓志》,崔芷蘩长子李公源娶崔芷蘩第二兄崔猷(字宣猷)长女;(6)又,李公源子李善愿娶崔芷蘩兄崔猷子崔龙子女;(7)又,崔芷蘩第三子李公恕(字孝绪)娶崔芷蘩兄崔宣度女。李公源与崔猷女,李公恕与崔宣度女皆为表兄妹。结合上文所引《北史·崔挺传》,龙子本为崔芷蘩兄崔宣度子出继崔勉。李善愿为崔芷蘩孙,与崔龙子女为从表兄妹。崔芷蘩长子、三子及孙皆娶赵郡李氏,这正是缘于博陵崔氏与赵郡李氏世代婚姻的传统,由此推知崔孝芬妻李氏、崔孝芬婶李氏,正为赵郡李氏。崔芷蘩与李希仁为同辈,亦可推知李氏与孝芬为同辈,则崔振与李氏亦同辈。(8)据《李希礼墓志》,李宪第五子李希礼长子李孝贞娶崔昂第二女。据《齐故祠部尚书赵州刺史崔公(昂)之铭》,崔昂为崔孝芬弟崔孝伟之子。[注]分见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八册,第392页;第九册,第243页。(9)据《魏故持节、龙骧将军、督营州诸军事、营州刺史、征虏将军、太中大夫、临青男崔公(敬邕)之墓志铭》,祖秀才,讳殊,字敬异,夫人从事中郎赵国李休女。父双护,中书侍郎、豫州刺史、安平敬侯,夫人中书赵国李诜女。[注]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四册,第362页。以下称引《崔敬邕墓志》皆见于此。则李休女适崔殊。(10)李休子李诜女适崔殊子崔双护。《崔敬邕墓志》载李休为从事中郎,而《北史·李裔传》记李休为散骑常侍,[注]《北史》卷三十三,第1238页。或许各举李休官职之一。崔敬邕为崔挺从祖弟,则崔殊、崔双护为挺族祖、叔。李休属西祖房,其女、孙女,分别嫁崔殊、崔双护父子,则李氏西祖房连续两代与博陵崔氏通婚。李诜为崔双护舅,诜女与崔双护为表兄妹。李休与东祖房李勰等是族兄弟,李诜则与东祖房李灵等是族兄弟。

3.崔辩从父兄崔鉴一支:(1)据《李宪墓志》:“(李宪)长女长辉,适龙骧将军、营州刺史安平男博陵崔仲哲。父秉,司徒静穆公。”(2)李希宗女适崔仲哲子崔叔瓒。据《魏书·崔鉴传》,崔秉为崔鉴子,崔仲哲为崔秉子。崔仲哲为崔宾媛族侄,李长辉为李叔胤族侄女。据《北史·崔鉴传》,崔仲哲子叔瓒妻为北齐文宣帝皇后李祖娥之姊。[注]以上二传,参见《魏书》卷四十九,第1103-1105页;《北史》卷三十二,第1161页。(3)据《李祖牧墓志》,李宪长子李希远子李祖牧第二女适太子舍人崔子信。[注]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十册,第67页。以下所引《李祖牧墓志》皆见于此。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崔子信为崔仲哲孙。[注]《新唐书》卷七十二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87页。

4.支系未详:(1)据《李祖牧墓志》,李祖牧第三女适梁州骑兵参军博陵崔伯友。崔伯友世系未详。(2)《北史·李顺传》载:“祖勋性贪慢,兼其妻崔氏骄豪干政,时论鄙之。”崔宾媛弟崔楷孙女崔市妃适李叔胤族侄李希宗子李祖升,李祖勋为李祖升弟,祖勋妻崔氏,大约亦是崔宾媛家族之女,但支系难以确证。(3)《北史·李孝伯传》载,李祥子李安世娶博陵崔氏,生李玚。[注]以上二传,参见《北史》卷三十三,第1216、1224页。(4)据《李琮墓志》,李琮子李赵客娶博陵崔彦遐女;(5)又,李琮女李和上适开府参军事博陵崔君弘。[注]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十册,第40页。以下所引《李琮墓志》皆出于此。李琮支系未详,李赵客、崔彦遐及其女、李和上、崔君弘事迹未详。《八琼室金石补正》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后魏永昌郡守崔幼之子有彦珍、彦璋、彦穆、彦升,彦穆之子有君绰、君肃、君宙、君赡’。是彦遐必彦璋之昆弟行,君弘必君绰之昆弟行。”[注]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三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第185页。然而,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崔幼为崔蔚子,祖上为清河崔氏,其父自刘宋奔魏,居荥阳,号郑州崔氏,[注]《新唐书》卷七十二下,第2730页。而崔彦遐、崔君弘,《李琮墓志》记载为博陵崔氏,一为琮岳父,一为琮女婿,当不至于误记。故崔彦遐、崔君弘还是从墓志属博陵崔氏,事迹姑存疑。

以上约28例婚姻,有24例发生在崔氏与李氏东祖房之间,李氏一方遍及上文所考述东祖房三支系,崔氏一方亦涉及最主要的三支系。从人物关系看,崔宾媛及其母李氏大约对上述大多数婚姻的实现起了作用,尤其是在李氏与崔辩一支的婚姻中。另两例婚姻在西祖房与崔氏间,是在北魏初,此后西祖房与博陵崔氏婚姻资料暂缺。28例婚姻中,赵郡李氏娶博陵崔氏女15例,赵郡李氏女嫁博陵崔氏13例。在崔辩一支中,赵郡李氏7人娶该支系女子,而赵郡李氏女嫁该支系者仅3人,而崔辩支系与赵郡李氏的婚姻与崔宾媛有一定关系,可见崔宾媛更多安排赵郡李氏娶其兄弟之女。28例婚姻中,5例因支系未详而难知其为同辈婚抑或异辈婚。其余23例婚姻中,除了崔孝直与李幼芷的婚姻是舅舅与外甥女的异辈婚外,余皆为同辈婚,以表兄妹间的婚姻为多数。

(二)与河间邢氏的婚姻(现可知约6例):(1)李顺娶河间邢氏。《北史·李顺传》:“皇兴初,顺子敷等贵宠,显祖追赠顺侍中、镇西大将军、太尉公、高平王,谥曰宣王,妻邢氏曰孝妃。”(2)李灵孙李遵娶河间邢氏。《北史·李灵传》:“浑字季初,灵之曾孙也。祖综,行河间郡,早卒。父遵,字良轨,有业尚,为魏冀州征东府司马。京兆王愉冀州例逆,遇害。赠幽州刺史,谥曰简,……(浑弟)绘字敬文,……及长,仪貌端伟,神情朗儁。第五舅河间邢晏每与言,叹其高远,曰:‘若披烟雾,如对珠玉,宅相之寄,良在此甥。’”[注]以上二传,参见《北史》卷三十三,第1215、1207页。邢晏为李绘第五舅,则李遵妻为河间邢氏。(3)李祥女适邢修年。《魏故博陵太守邢府君(伟)墓志》,“祖颖,散骑常侍、冠军将军、定州刺史、城平康侯。夫人渤海李氏,父升,太子洗马。父修年,南河镇将。夫人赵郡李氏,父祥,安东将军、定州刺史、平棘献子”。[注]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四册,第275页。(4)李仲胤娶邢颖子邢修年女僧兰。据《魏故尚书左丞镇远将军光州刺史李使君(仲胤)夫人邢僧兰墓志》,“祖定州康侯,父南河镇将,春秋六十七,……以太昌元年(532)十一月十六日卒于陈留封丘县先贤里,永熙三年二月与仲胤合葬。”李仲胤夫妇墓出土于河北赞皇县西高村。[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河北考古队:《河北赞皇县北魏李仲胤夫妇墓发掘简报》,《考古》2015年第8期,第86页。则邢僧兰生于天安元年(466)。(5)李均曾孙李藉之女适邢劭。《北史·邢劭传》:“(邢)卲(劭)奏魏帝,发敕用妻兄李伯伦为司徒祭酒。”《魏书·李灵传》:“(李藉之)子彻,字伯伦。武定末,司空主簿。”[注]《北史》卷四十三,第1591页;《魏书》卷四十九,第1102页。李彻字伯伦,其妹为邢劭妻。(6)据《李宪墓志》,李宪娶州主簿河间邢肃女,邢肃事迹未详。

据《北史·邢峦传》,邢颖与李灵等一同被太武帝征招,邢修年有子邢峦、邢伟、邢晏,[注]《北史》卷四十三,第1580页。则邢僧兰为邢峦兄弟之姐(妹)。李仲胤父李璨与李祥女为同曾祖(李勰、李系、李曾皆李颐子),即从祖兄妹,李祥女为仲胤族姑。邢佑为邢晏叔祖,邢佑从子邢虬,邢虬子邢劭,则邢劭与邢晏为族兄弟,邢劭与李遵妻邢氏为族兄妹,邢劭亦与李遵同辈。李均为李灵弟,李均曾孙李藉之为李遵从子,李藉之女为李遵侄孙,则邢劭妻小邢劭两辈。其他现可知的赵郡李氏与河间邢氏间的婚姻为同辈婚。

(三)与范阳卢氏的婚姻(现可知约6例)

1.卢玄一支:(1)李孝伯女适卢玄孙卢渊。据《魏故充华嫔卢氏(令媛)墓志铭》,“曾祖度世,字子迁,散骑常侍、太常卿、使持节、镇远将军、济州刺史、固安惠侯。夫人清河崔氏,父赜,散骑常侍、大鸿胪卿、使持节、平东将军、青冀二州刺史、清河侯。祖讳渊,字伯源,散骑常侍、尚书、始平王师、秘书监、使持节、安北将军、幽州刺史、固安懿侯。夫人赵郡李氏,父孝伯,散骑常侍、尚书、使持节、平西将军、泰州刺史、宣城公。”《魏书·李孝伯传》载孝伯为秦州刺史,罗振玉以北魏无泰州,有秦州,以为传是而志误。[注]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五册,第150页。李孝伯妻为清河崔赜女(见下文),卢玄子卢度世亦娶崔赜女,则李孝伯女与卢度世子卢渊为表兄妹。(2)李骞娶卢玄孙卢尚之之子卢文翼女。(3)据《李宪墓志》,李骞弟李希礼娶卢文翼弟卢文符之女。[注]毛远明:《汉魏六朝墓志校注》第七册,第219页;《魏书》卷四十七《卢玄传》,第1062页。

2.卢玄从父兄卢溥一支:李叔胤长女李令仪适卢崇。《魏书·卢玄传》:“溥玄孙洪,字曾孙。太和中,历中书博士,稍迁高阳王雍镇北府咨议参军、幽州中正、乐陵阳平二郡太守。洪三子。长子崇,字元礼。少立美名,有识者许之以远大。景明中,骠骑府法曹参军。早卒。”[注]《魏书》卷四十七,第1063页。据《崔宾媛墓志盖》,夫人长女字令仪,适征南府法曹参军范阳卢元礼,礼父洪,高阳王咨议。

3.支系未详:(1)李士谦妻卢氏。《北史·隐逸传·崔廓》:“崔廓字士玄,博陵安平人也。与赵郡李士谦为忘言友,时称崔、李。……士谦妻卢氏寡居,每家事,辄令人咨廓取定。”[注]《北史》卷七十六,第2911页。李士谦为李祥曾孙、李谧子,其妻卢氏情况未详。李士谦与李骞、李希礼、李令仪为族兄弟(妹),四人皆属东祖房,分别来自李曾、李系、李勰三支。(2)幽州主簿卢延集妻李氏。据《魏章武王元融妃卢(贵兰)墓志铭》,卢延集为魏章武王元融妻卢贵兰父,[注]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八册,第42页。卢彦集及李氏具体事迹未详。

以上6例婚姻,除2例支系未详而不知其为同辈、异辈婚外,另4例婚姻中有1例为异辈婚,即李令仪与卢崇的婚姻。崇父卢洪为卢玄从祖兄卢溥玄孙,与李骞妻卢文翼女、李希礼妻卢文符女为族兄妹,李叔胤、崔宾媛长女李令仪与李骞为族兄妹,则李令仪比其夫卢崇长一辈。

(四)与广平宋氏的婚姻(现可知约5例):(1)据《魏书·宋隐传》,李顺女、李敷妹适宋叔珍。[注]《魏书》卷二十六,第936页。(2)据《李宪墓志》,李宪长子李希远为州主簿,早卒,夫人广平宋氏,吏部尚书宋弁女。则李顺孙李宪长子李希远娶宋叔珍子宋弁之女。(3)据《崔宾媛墓志盖》:“夫人第二女字敬仪,适今通直散骑常侍西河宋维,维父弁,吏部尚书。”则李希远族妹李敬仪适宋弁子宋维。(4)李希远子祖牧娶宋维女宋灵媛。据《李祖牧夫人宋灵媛墓志铭》,“至于比兴鹦鹉,缘情芍药,皆能掩暎左嫔,吞含蔡琰。故柔闲用显,贞顺克修。初为梁鸿之妻,终成文伯之母”,[注]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十册,第69页。与左芬、蔡文姬比拟,则宋灵媛有一定文才。李宪与宋弁为表兄弟,李希远与宋弁女为表兄妹、与宋维为表兄弟,李祖牧与宋灵媛亦为表兄妹。4例皆为同辈婚。(5)据《北史·李孝伯传》,李士谦有姊适宋氏。[注]《北史》卷三十三,第1232页。赵郡李氏与广平宋氏多有婚姻,李士谦姊夫约为广平宋氏。

(五)与清河崔氏(居于清河原籍者)的婚姻(现可知约4例):(1)李顺妹适崔浩弟。(2)李顺女适崔浩侄。《北史·李顺传》:“初,(崔)浩弟娶顺妹,又以弟子娶顺女,虽婚媾,而浩颇轻顺,顺又不伏,由是潜相猜忌,故浩毁之。……克凉州后,闻受蒙逊金而听其杀昙无忏,益嫌之。犹以宠旧,未加其罪,尚诏顺差次群臣,赐以爵位。顺颇受纳,品第不平。凉州人徐桀发其事,浩又毁之。帝大怒,刑顺于城西。”(3)李顺子李敷娶崔浩侄女。《魏书·刘芳传》:“南部尚书李敷妻,司徒崔浩之弟女。”(4)李孝伯娶崔赜女。《魏书·李孝伯传》:“孝伯妻崔赜女,高明妇人,生一子元显。”《魏书·崔逞传》:“逞之内徙也,终虑不免,乃使其妻张氏与四子留冀州,令归慕容德,遂奔广固。逞独与小子赜在平城。”[注]以上四传,参见《北史》卷三十三,第1213-1214页。《魏书》卷五十五,第1219页;卷五十三,第1173页;卷三十二,第758页。北魏初与清河崔氏的婚姻还不限于李系一支的李顺兄妹和崔浩一系间,还涉及李曾一支的李孝伯(李顺的从兄弟)与崔浩族兄弟崔赜一系间。由于李顺是因崔浩的多次谗毁而被太武帝杀害,赵郡李氏大约为此与崔浩结仇,后崔浩亦为太武帝所杀,并波及其家族,故李氏与崔浩一支鲜有婚姻。《魏书·崔逞传》以崔逞为崔琰之六世孙,曾祖谅,晋中书令。祖遇,仕石虎,为特进。《北史·崔逞传》记崔逞为崔琰之五世孙,逞曾祖、祖、父记载与《魏书》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崔)琰字季珪,魏尚书。生谅,字士文。生遇。遇生瑜。瑜生逞,字叔祖。逞生祎”,[注]《魏书》卷三十二,第757页;《北史》卷二十四,第867页;《新唐书》卷七十二下,第2749页。与《北史》同,亦以为逞为崔琰五世孙。故以崔逞为琰五世孙为是。崔宏(字玄伯)为崔琰从弟崔林六世孙,崔浩为崔宏子,[注]《魏书》卷二十四《崔玄伯传》,第620页。则崔赜与崔宏同辈,崔赜女与崔浩同辈,李孝伯为李顺从父弟,崔浩与李顺同辈,故李孝伯与崔赜女同辈,李顺子与崔浩侄同辈。以上4例皆为同辈婚。

(六)与巨鹿魏氏的婚姻(现可知约4例):(1)据《魏书·自序》:“(魏)悦,字处德,性沉厚,有度量,宣城公赵国李孝伯见而重之,以女妻焉。位济阴太守,以善政称。悦子子建,子建二子,收、祚。”[注]《魏书》卷一百四,第2321页。则李孝伯女适巨鹿魏悦,为魏收祖母。(2)据《李琮墓志》,李琮娶曲阳男魏道宁女,李琮支系未详,魏道宁及其女魏氏事迹未详;(3)又,李琮子李君达娶魏仲超女,李君达、魏仲超及其女魏氏事迹未详;(4)又,李琮女李阿停适开府行参军魏义坚,魏义坚、李阿停事迹未详。李琮及其子女皆与巨鹿魏氏通婚,则魏仲超、魏义坚大约为魏道宁族人。

(七)与巨鹿曹氏的婚姻(现可知约1例):(1)殷州别驾李静娶本郡太守巨鹿曹思女,[注]罗新:《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505页。李静支系未详。

(八)与渤海高氏间的婚姻(现可知约2例):(1)据《李宪墓志》,“(李宪)第二女仲仪,适冀州司马高□□□□侍御史”。(2)西祖房李裔女适高慎。《北史·高允传》:“(高)乾弟慎,字仲密,颇涉文史,……慎后妻赵郡李徽伯女也,艳且慧,兼善书记,工骑乘。”[注]《北史》卷三十一,第1143-1144页。

(九)与中山张氏的婚姻(现可知约1例):李钦妻张氏。《李钦暨妻张氏墓志》:“君讳钦,字文安,赵郡柏仁人。祖善憘,平棘县宰。父僧显,郡中正。君秉操端严,立身强直,郡将钦风,辟为郡中正,寻兼相州治中。以天平二年(535)十月卒于灌阴里第。夫人张氏,中山贵族。以开皇十二年(592)十二月十三日合葬于先君茔西二里。”[注]周晓薇、王其祎:《隋代墓志铭汇考》第二册,第106页。据《魏书·李顺传》:“(李)诜从子善(见),犯孝静讳。赵郡太守。子显进,州主簿。显进子映,字辉道。南安王国常侍、光州征虏府主簿、相州治中、宁朔将军、步兵校尉。孝昌三年(527)冬卒,年四十二。天平中,赠通直散骑常侍、辅国将军、殷州刺史。”[注]《魏书》卷三十六,第846页。赵万里据此以为善憘与善见为同行辈,[注]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三册,第201页。如是则僧显约与显进为同行辈;李钦约与李映为同行辈,二人约为李诜族曾孙,先后为相州治中。

二、赵郡李氏与其他地区世族的婚姻

(十)与荥阳郑氏的婚姻(现可知约4例):(1)据《李宪墓志》:“(李宪)第五女稚媛,适骠骑将军、左光禄大夫荥阳郑道邕。父琼,青州刺史。”(2)据《崔宾媛墓志盖》,崔宾媛子李弼娶郑思明女,崔宾媛弟崔逸娶郑羲女,则李弼娶郑氏约与崔宾媛有关。(3)据《魏书·郑羲传》,李孝伯女适郑羲,郑羲为郑连山弟,郑洞林为郑连山兄,郑思明为郑连山第二子。[注]《魏书》卷五十六,第1237、1246页。(4)据《李琮墓志》,李琮女五男适荥阳郑金刚,郑金刚、五男事迹未详。此4例婚姻中,郑羲娶李孝伯女,李孝伯女与李宪父李式平辈,郑洞林为郑羲兄,李宪与郑洞林子平辈,李稚媛与郑洞林孙郑琼平辈,则李稚媛长琼子郑道邕一辈,是异辈婚。郑金刚支系未详,此1例不知为平辈还是异辈婚,余2例皆为平辈婚。

(十一)与太原王氏的婚姻(现可知约5例):(1)据《崔芷蘩墓志》:“夫人第二子公统,妻青州崔氏,襄城县开国男肇师第三女,生一女,字解脱,适王元构第二息处行。”则李宪子李希仁第二子李公统孙李解脱适王处行;(2)又,“第四子公绩,字季绪。长女玉相,太原王元□妻”。以赵郡李氏与博陵崔氏婚姻为例,两家族间往往一代中兄弟间多人或数代通婚,此正为世族婚姻的特点,崔芷蘩子孙中两人与太原王氏通婚亦属正常,故王元构约亦为太原王氏。(3)据《李琮墓志》:“(李琮)女李德相适太原王茂弘,丞相府行参军”。王茂弘、李德相事迹未详。(4)东豫州刺史李某娶王遵业孙王沙弥。据《李君妻王沙弥墓志》:“祖父魏右军将军遵业,父齐太子家令、胶州长史王士逸。(夫人)开皇十年四月卒于回车城,春秋五十四,开皇十八年十二月祔于旧茔。”[注]周晓薇、王其祎:《隋代墓志铭汇考》第二册,第301页。《魏书·地形志》记赵郡房子县有回车城,在河北赞皇县南,可见李某正属赵郡李氏,王沙弥随夫住在赵郡李氏故乡,夫妇俩亦葬于是。据《魏书·王慧龙传》,王遵业为王慧龙曾孙,遵业有子松年,则沙弥父王士逸为松年兄弟。(5)据《魏书·恩幸传·王叡》:“叡次女适赵国李恢子华。”李恢子李华字宁夏,为李灵孙。[注]以上四处征引,参见《魏书》卷一百六,第2471页;卷三十八,第878-879页;卷九十三,第1990页;卷四十九《李灵传》,第1098页。

(十二)与太原郭氏的婚姻(现可知约1例):据《魏故中给事中、谒者、关西十州台使郭显墓志铭》:“(郭显)父苌命,东兖州别驾。母赵郡李氏。”[注]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五册,第304页。郭苌命与李氏具体事迹未详。

(十三)与上谷寇氏的婚姻(现可知约1例):《魏故广州别驾、襄城顺阳二郡守寇君(炽)墓志》:“(寇炽)第四女休华适赵郡李思曜。”寇炽为广州刺史郑先护僚佐,[注]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十册,第321页。李思曜事迹未详。

(十四)与居于青齐地区的清河崔氏的婚姻(现可知约2例):(1)据《崔芷蘩墓志》,李公统娶青州崔氏,为襄城县开国男崔肇师第三女。崔肇师为崔亮孙,亮曾祖父崔辑已徙居青州,故墓志称崔肇师父女为青州崔氏。(2)据《李希礼墓志》:“(李希礼)次女满相适崔晔,字公华。”[注]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八册,第392页。崔晔事迹未详。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崔)琰生钦。钦生京。京孙琼,慕容垂车骑属。生辑,宋泰山太守,徙居青州,号青州房。辑生修之、目连。修之子元孙,宋尚书郎。元孙子亮字敬,后魏侍中、仆射、贞烈公。(亮子)士泰,征蛮别将、乐陵文肃公。(士泰)子肇师,北齐中书侍郎、襄城县男。”[注]《新唐书》卷七十二下,第2770页。夏炎据《魏书》卷二十四载崔道固为崔琰八世孙,祖琼、父辑,以为崔琼为崔京曾孙。[注]夏炎:《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2页。如果以崔道固为崔琰八世孙,则崔辑为崔琰七世孙,这样崔辑与崔浩、李顺平辈,崔辑子修之与李顺子式平辈,李公统为李顺玄孙,则公统与崔亮子崔士泰平辈,崔肇师女比李公统要小两辈了,世家大族确实有异辈婚的存在,但小两辈的婚姻还是极为罕见的,所以崔辑不大可能是崔琰七世孙、崔琼也不大可能是崔京曾孙。而依《宰相世系表》崔琼为崔京孙,崔辑为崔琰六世孙,则李公统与崔肇师同辈,大妻肇师女一辈,这样的异辈婚更为可能。故当以《宰相世系表》为是。

(十五)与广平段氏间的婚姻(现可知约1例):据《李琮墓志》,“(李琮第三女)瓌儿适广平段德谐,直荡都督,谐父为平原王”,据《北齐书·段懿传》,段韶封平原王,有七子:长子懿字德猷、第二子深字德深、第三子德举、第四子德衡、第七子德堪。[注]《北齐书》卷十六,第214页。可知段韶至少有七子,字中皆有“德”,第五、第六子史书阙如,很可能段德谐就是段韶第五或第六子。段氏本为武威姑臧人,本非中原旧族,在中原无旧乡根基,而是随中央政权迁徙,段荣、段韶父子显于东魏北齐,大约此时迁居邺城附近,北齐时广平郡治曲梁(今河北邯郸永年区东南)在邺城北,段荣墓出土于河北邯郸曲周县北油村,[注]墓志文见于张淮智:《北齐段荣墓志的史料价值》,《河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第65页。证明段氏居于此,而称广平段氏。据《北史·段荣传》,段韶之元妃生三子懿、深、亮(字德堪);[注]《北史》卷五十四,第1963-1964页。据《齐故左丞相平原王元妃(渠姨)墓志铭》,元妃即元渠姨,北魏昭成帝后裔;又据《大隋故银青光禄大夫始扶汴蔡四州刺史段使君(济)墓志铭》,段济,字德堪。[注]以上二墓志,参见周晓薇、王其祎:《隋代墓志铭汇考》第二册,第277页;第五册,第284页。段氏虽后一度居于河北,但并非河北旧族,故本文未将其作为河北世族进行婚姻考索。

(十六)与京兆韦氏的婚姻(现可知约1例):据《魏书·韦阆传》:“彪弟融,解褐员外散骑侍郎。以军功赐爵长安伯。稍迁大司马开府司马。融娶司农卿赵郡李瑾女,天平中,疑其妻与章武王景哲奸通,乃刺杀之。惧不免,仍亦自害。”[注]《魏书》卷四十五,第1015页。则李灵曾孙李瑾女适长安伯韦融,融为阴盘县韦彧子、韦彪弟。

(十七)与北魏文成帝保母常太后家族间的婚姻(现可知约1例):《魏书·外戚传》:“(常太后)从兄泰为安东将军、朝鲜侯(校:《通志》卷一六五叙常氏事‘泰’作‘欣’。按此句下紧接‘欣子伯夫’,‘次子员’官位,而上却不举欣名,不知为常氏何人。如《通志》 ‘泰’作‘欣’,便无问题。但泰又见下文,且‘泰’‘欣’二字声形俱远,传本何以‘欣’字讹‘泰’?疑《通志》以意改,非有他据。此句下当脱欣名及官位)。欣子伯夫,散骑常侍、选部尚书次子员,金部尚书;喜子振,太子庶子。……天安中,英为平州刺史,欣为幽州刺史,伯夫进爵范阳公。英黩货,徙炖煌。……后伯夫为洛州刺史,以赃污欺妄征斩于京师。”[注]《魏书》卷八十三,第1818页。据《夏州刺史赵郡李缅妻常夫人(敬兰)墓志》,敬兰为常太后从侄,幽州刺史广宁公之孙女,洛州刺史范阳公之第三女,神龟元年七月卒于洛阳宜都里,春秋五十三,是年葬于洛阳。结合常敬兰墓志可知,幽州刺史常欣还曾封广宁公,常欣子伯夫女敬兰为常太后从侄,则可判断常欣为常太后从兄弟。[注]参见王连龙:《新见北朝墓志集释》,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第40页。李缅事迹葬地等未详,是否为赵郡李氏三祖房成员姑存疑。

(十八)与南阳邓氏间的婚姻(现可知约1例):据《齐开府行参军故李君(元)墓志铭》,李元祖魏中山大夫李华,父范阳太守李业,李元初为北齐开府仪同叱列长叉参军,后归隐,娶南阳邓氏。李元支系未详,其祖、父及邓氏事迹未详。

(十九)与新野张氏的婚姻(现可知约1例)。据《隋故光州司户参军事太仆寺卿司禀张君(受)墓志铭》,陈留府君尚之第二女适张受,张受祖父为夏州刺史张皮。[注]以上两例征引墓志,参见周晓薇、王其祎:《隋代墓志铭汇考》第五册,第291页;第四册,第376页。陈留府君及其女事迹未详,是否属于赵郡李氏之三祖姑存疑。

三、赵郡李氏与北朝宗室间的婚姻

(二十)与元魏宗室婚姻(现可知约8例):(1)李安世尚魏沧水公主元氏。《北史·李孝伯传》:“安世妻博陵崔氏,生一子玚。崔氏以妬悍见出,又尚沧水公主,生二子,谧、郁。”李安世为李祥子,与李宪父李式同辈。(2)据《李宪墓志》,李宪庶长子开府参军事李长钧娶司空公元孟和女,元孟和事迹未详;(3)又,李宪第四女李季嫔为魏安乐王元鉴妃。《北史·李灵传》载,孝昌三年宪女婿安乐王鉴据相州反,灵太后谓鉴心怀劫胁,遂诏赐宪死。[注]以上二传,参见《北史》卷三十三,第1224、1216页。据《魏故使持节司空公安乐王妃李氏(季嫔)墓志铭》:“夫人字季嫔,赵国平棘人也。……年十有四策拜安乐王国妃。”[注]赵君平:《秦晋豫新出墓志搜佚》,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第57页。《魏书·文成五王传·安乐王》:“(元)鉴既庸才,诸弟粗暴,见天下多事,遂谋反,降附葛荣。都督源子邕与裴衍合围鉴,斩首传洛,诏改其元氏。庄帝初,许复本族,又特复鉴王爵,赠司空。”[注]《魏书》卷二十,第526页。可知《李季嫔墓志》之“司空公安乐王”即元鉴。(4)据《李祖牧墓志》,“(祖牧)长女(适)魏颍川王元斌之世子世铎”,该墓志中一共记载祖牧四女,而《李宪墓志》中仅提及祖牧女阿范,则元象元年(538)李宪下葬时,其孙祖牧还只有长女阿范出生,阿范即元世铎妻。(5)据《北史·后妃传下》,“弘德夫人李氏,赵郡李叔让女也。初为魏静帝嫔”,又《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李叔让为李孝伯孙、中山太守李豹子之子,[注]《北史》卷十四,第523页;《新唐书》卷七十二上,第2579页。则属于东祖房李曾一支,李叔让与李宪同辈。(6)李希宗长女李祖猗为东魏安乐王元昂妃。《北史·齐本纪·显祖文宣帝》:“魏乐安王元昂,后之姊婿,其妻有色,帝数幸之,欲纳为昭仪。召昂令伏,以鸣镝射一百余下,凝血垂将一石,竟至于死。后帝自往吊,哭于丧次,逼拥其妻。仍令从官脱衣助襚,兼钱彩,号为信物,一日所得,将踰巨万。后啼不食,乞让位于姊,太后又为言,帝意乃释。”[注]《北史》卷七,第261页。《李宪墓志》:李宪第二子李希宗妻博陵崔氏。希宗女祖猗,适安乐(下残)。可知李祖猗为李希宗长女,为东魏安乐王元昂妃。魏安乐王元鉴娶李宪女,元昂娶李宪孙女,则元昂比元鉴小一辈,大约元昂即元鉴子,孝庄帝时恢复了元鉴身前的爵位,继承安乐王爵者即元昂。结合《李宪墓志》以及《魏书》《北史》之《文成五王传·安乐王》,可知上文所引《北史》卷七(《资治通鉴》卷一百六十七《陈纪一》[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5148页。《魏书》卷十《孝庄帝纪》(第257页)将“安乐王鉴”误作“乐安王鉴”。)“魏乐安王元昂”当是“魏安乐王元昂”之误。元魏有乐安王,是明元帝之后。《李宪墓志》在祖猗后,可能还记载了李希宗第二女祖娥的情况,但此处 “安乐”之下文字漫灭,就难以确证了。(7)据《魏故世宗宣武皇帝嫔(李氏)墓志》,北魏宣武帝以固安侯赵郡李静子殿中将军、领斋师主马左右李续宝女为嫔。[注]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六册,第26页。(8)南安王元桢孙元廞(字义兴)妻赵郡李氏。《魏书·南安王传》:“义兴妻,赵郡李氏。李颇有妇工,为尔朱荣妻所亲昵。”[注]《魏书》卷十九下,第508页。李氏事迹未详。

(二十一)与高齐宗室婚姻(现可知约13例):(1)李希宗第二女李祖娥东魏时适高欢第二子太原公高洋,高洋即位后李氏为皇后,奠定了赵郡李氏在北齐的地位。《北史·后妃传下》:“文宣皇后李氏讳祖娥,赵郡李希宗女也。容德甚美。初为太原公夫人。”《北史·李顺传》:“齐神武擢(李希宗)为中外府长史。文宣帝纳其第二女为皇后。”[注]《北史》卷十四,第521页;卷三十三,第1216页(2)据《济南愍悼王妃李尼(难胜)墓志铭》,李希宗子李祖勋之女李难胜于天保十年(559)被册封为皇太子高殷妃。是年十月高殷即位,至乾明元年(560)八月,常山王高演、长广王高湛发动政变,高殷逊位,降为济南王,李难胜亦降为济南王妃;皇建二年(561)九月孝昭帝高演杀害高殷(此二事墓志讳而曲言之),李难胜在大妙胜寺出家为尼,法名等行,武平元年(570)五月十四日卒于寺中,时年二十二,是月三十日葬于邺城西北十里处。[注]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九册,第333页。高殷为李祖娥子,与李难胜为表兄妹。(3)李祖勋弟李祖钦一女为北齐后主高纬昭仪。(4)李祖钦另一女为高纬胞弟琅邪王高俨妃。《北史·李顺传》:“孝贞从姊则昭信皇后,从兄祖勋女为废帝济南王妃,祖钦女一为后主娥英,一为琅邪王俨妃,祖勋叔骞女为安德王延宗妃。诸房子女,多有才貌,又因昭信后,所以与帝室姻媾重迭。”《北史·后妃传》:“后主以李祖钦女为左昭仪,进为左娥英。裴氏为右娥英。娥英者,兼取舜妃娥皇、女英名,阳休之所制。”[注]《北史》卷三十三,第1218页;卷十四,第526页。李祖钦二女为李祖娥侄女。(5)李希宗弟李骞女为北齐安德王延宗妃。据《李骞墓志》,李骞有三女,长女为嫔(文字漫灭难辨其名),二女宝胜,三女宝女。[注]叶炜、刘秀峰:《墨香阁北朝墓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87页。为嫔者当即《李宪墓志》所载李骞之女宝信,此墓志中未提及李骞其他女,大约李宪下葬时此二女尚未出生,则宝信即李骞长女,为北齐安德王延宗妃。据《北史·齐宗室诸王传》,“安德王延宗,文襄第五子也。母陈氏,广阳王妓也。延宗幼为文宣所养”。[注]《北史》卷五十二,第1880页高延宗为高澄第五子,幼为高洋所养,则与李祖娥亦有较深感情。李骞女为李祖娥从姊(妹)。(6)据《李祖牧墓志》,祖牧第四女为齐世宗文襄皇帝第五子太尉公、安德王延宗妃。[注]今据《李祖牧墓志》,亦可证《北史》卷五十六《魏收传》载“安德王延宗纳赵郡李祖收女为妃”(《北齐书》卷三十七《魏收传》为后人据《北史》补,亦作祖收),祖收为祖牧之讹,赵万里先生的判断正确。李祖牧为李希宗长兄李希远子,则祖牧为李祖娥从兄(弟),祖牧女为李祖娥从侄女。(7)李孝贞女为后主高纬夫人,《北史·后妃传》:“又有董昭仪、毛夫人、彭夫人、王夫人、小王夫人、二李夫人,皆嬖宠之。……一李即孝贞之女也。”[注]《北史》卷十四,第527页。李孝贞为李希宗弟李希礼子,与李祖娥为从兄(弟),孝贞女为李祖娥侄女。(8)据《李君颖墓志》,李祖牧子李君颖长兄君策女适齐神武皇帝孙永安王高准(字茂则)。[注]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第十册,第72页。《北史·齐宗室诸王传上》:“永安简平王浚字定乐,神武第三子也。……无子,诏以彭城王浟第二子准字茂则嗣。……彭城景思王浟字子深,神武第五子也。”[注]《北史》卷五十一,第1860-1861页。则高准原为高欢第五子彭城王高浟之子,出继高欢第三子高浚。李君策女为李祖娥侄孙女。李祖娥将其三位侄女、一位从姊(妹)、两位从侄女、一位侄孙女嫁入北齐宗室。(9)据《北史·后妃传下》:“弘德夫人李氏, 赵郡李叔让女也。初为魏静帝嫔,武成纳焉。生南阳王仁盛,为太妃。姊为南安王思好妃,坐夫反,以烧死。太妃闻之,发狂而薨。《北史·齐宗室诸王传上》:“上洛王思宗,神武从子也。……思宗弟思好,本浩氏子也,思宗养以为弟,遇之甚薄。”[注]《北史》卷十四,第523页;卷五十一,第1852-1854页。则李孝伯孙李叔让一女为高欢从子高思好妃。(10)李叔让另一女(高思好妃之妹)先为东魏孝静帝嫔,后被北齐武成帝高湛强纳为夫人,事当在孝静帝禅位被北齐文宣帝高洋毒死后。李叔让与李宪同辈。李叔让二女在辈分上是李宪孙女李祖娥的族姑。(11)据《北史·高允传》:“乾弟慎,字仲密,颇涉文史,……慎后妻赵郡李徽伯女也,艳且慧,兼善书记,工骑乘。……文襄闻其美,挑之,不从,衣尽破裂。李以告慎,慎由是积憾,……神武嫌责之,弥不自安。出为北豫州刺史,遂据武牢降西魏。慎先入关,周文率众东出,败于芒山,慎妻子尽见禽。神武以其家勋,启慎一房配没而已。仲密妻逆口行中,文襄盛服见之,乃从焉。” 又据《北史·杨播传》:“有宫人李昌仪者,北豫州刺史高仲密之妻,坐仲密事入宫。太后与昌仪宗情,甚相昵爱。”[注]《北史》卷三十一,第1143-1144页;卷四十一,第1505页。则李裔(字徽伯)女昌仪为渤海高慎(字仲密)妻,后被高欢子高澄强纳为夫人。太后指文宣帝后李祖娥,李裔属西祖房,李裔与李宪平辈,则李昌仪与李希宗平辈,祖娥为李希宗女,则昌仪为李祖娥族姑。(12)据《李琮墓志》,“(李琮第六女)六止,适渤海高世才,高世才父南安王”。高世才事迹未详,约为南安王高思好子。[注]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石刻史料新编》第三辑第三册,第185页。(13)据《李君妻崔芷蘩墓志》,李希仁第四子李公绩小女李佛相适高义升。[注]周晓薇、王其祎:《隋代墓志铭汇考》第一册,第32页。义升事迹未详,从李希宗家族多与高齐皇室通婚看,约属高齐宗室。

赵郡李氏与高齐宗室的婚姻上至李祖娥族姑辈下至祖娥侄孙女辈,即李氏四代人中皆有与高氏通婚者。李希仁侄女李祖娥为高洋妻,对李氏与高齐宗室通婚起了较大作用,由上文可知,李祖娥有三位侄女、一位从姊(妹)、两位从侄女、一位侄孙女嫁入北齐宗室,很有可能也是她将从侄女李佛相嫁入高齐宗室。且现可知赵郡李氏与高氏间的婚姻绝大多数是与高齐宗室通婚,李佛相约亦如是。

以上13例婚姻中,除高世才、高义升事迹未详,难以知晓其婚姻为平辈或异辈,其余11例中有4例异辈婚。李希宗女为高洋妻,则李希宗与高欢同辈,李希宗弟李骞女与高洋、高澄同辈,高澄子安德王延宗小李骞女一辈,二人为异辈婚。李叔让为李孝伯孙与李宪平辈,李叔让女与李希宗、高欢平辈,高欢从子高思好、高欢子高湛皆小李叔让女一辈,则李叔让二女之婚为异辈婚。李裔女李昌仪与李希宗、高欢平辈,则长高欢子高澄一辈,二人为异辈婚。

综合以上三部分考述,可对北朝赵郡李氏的婚姻关系做出如下总结:

第一,从现有文献材料看,现可知北朝赵郡李氏婚姻约99例,其中可考知的是赵郡李氏与约21个家族的约96例婚姻。另有约3例婚姻不知其族望。据《北史·李孝伯传》,李孝伯在妻崔赜女卒后纳翟氏,生二子安人、安上。[注]《北史》卷三十三,第1222页。据《李琮墓志》,李琮纳刘氏,生子君达。据《尉中兵妇李氏墓志》:“夫人李,讳淑容,字令色,赵郡柏仁人也。父徐州史君。第二女。……年二十有一,天统三年(567)十一月卒于宅。”[注]赵文成、赵君平:《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续编》,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第140页。李淑容约为东祖房李纬之女,详见陆路:《北朝赵郡李氏文学与学术考论》,《西南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第135页。尉中兵事迹未详。21个家族中,9个是河北世族,有婚姻约57例,占可考婚姻的59%,可见与河北世族通婚是赵郡李氏婚姻的主体。这当然与赵郡李氏同属河北世族有关,处于同一文化圈,家族间的文化传统、观念等有相似性。其中,与博陵崔氏的婚姻达28例,占与河北士族婚姻的49%,占可考婚姻总数的29%,这与在河北世族居地中,博陵距赵郡最近(今赵县至安平县约一百公里),更容易成为世交有一定关系。据现已见墓志可知,赵郡李氏的女性配偶中有4位具备一定的文学才能,即李希宗夫人博陵崔幼妃、李希仁夫人博陵崔芷蘩、李翼夫人博陵崔徽华、李祖牧夫人广平宋灵媛,则博陵崔氏女子有一定文化者相对较多,崔李二族文化水平亦相当,这或许是二族通婚较多的原因之一。

第二,赵郡李氏与一些河北家族间的婚姻多持续数代,仅就目前可知材料来看,赵郡李氏连续六代与博陵崔氏结为婚姻,有两代与河间邢氏结为婚姻,有三代与范阳卢氏结为婚姻,有三代与广平宋氏结为婚姻,分别有四代与元魏宗室和高齐宗室结为婚姻。在延续数代的婚姻中,以表兄妹间的婚姻为多,甚至出现少数异辈婚。在现可知约99例婚姻中,辈分可考者约58例,其中异辈婚约9例,约占辈分可考婚姻的16%,一般以差一辈为多,这种婚姻行为当是为了维护世族血统的纯正性,有助于增强相关世族的实力,加固河北世族在北朝政治中的地位。在9例异辈婚中,女比男长一辈的有6例,占异辈婚总数的67%,而且长一辈的女方皆为赵郡李氏女,其中与范阳卢氏1例,与荥阳郑氏1例,与高齐宗室4例。

第三,在99例婚姻中,赵郡李氏娶他族女41例,李氏嫁他族58例。即便在9例异辈婚中,李氏娶他族女也只有1例,而李氏嫁他族女则有8例。总体来看,李氏嫁他族明显多于李氏娶他族女,两者相差约16例,这主要是由赵郡李氏和元魏宗室、高齐宗室的嫁娶比例相差大所造成。与元魏宗室的8例婚姻中,赵郡李氏娶元氏女有2例,而李氏嫁元氏达6例;与高齐宗室的13例婚姻,全为李氏嫁给高齐宗室。很显然元魏宗室和高齐宗室在婚姻中占主导,赵郡李氏与此二族的婚姻具有提高家族政治地位的目的,而此二族亦想通过与赵郡李氏等河北高门世族的通婚,以扩大其在汉族世族中的影响力。实际上,赵郡李氏与宗室之外其他汉族世族婚姻的嫁娶比例基本相差不大。北朝后期,赵郡李氏在主要与河北世族通婚的基础上,家族婚姻面有所拓宽,与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京兆韦氏等河南、河东、关陇地区的世族通婚,这说明赵郡李氏的社会基础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猜你喜欢

崔氏魏书墓志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魏书》和《宋书》“比”字句南北差异研究
《魏书·食货志》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崔氏腹部八法治疗儿童便秘的教学应用
《魏书》的编纂特色与史学价值
赋与唐代墓志
性格命运,皆在六笑一哭中
人性的自我觉醒与救赎
——谈大型古装淮剧《马前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