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使命型政党的治理机制

2019-02-12

关键词:民意政党从严治党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无疑是解读当代中国政治的核心议题。但是,在既有西方主流研究中,不管是“自我调适论”还是“韧性威权论”,之所以缺乏解释力,是因为这些西方主流研究在相当程度将中国共产党“误读”为西方式民主下的“选举型政党”,而没有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种迥异于西方“选举型政党”的“使命型政党”。[注]唐爱军:《“使命型政党”正在奋勇前行》,http:∥theory.gmw.cn/2016-10/22/content_22595260.htm。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有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甫一成立就立志要实现共产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使命。[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3-14页。从国内既有研究来看,研究者在系统比较中西政党差异的基础上强调中国共产党已经建立了“使命—责任体制”的新型政治形态;[注]唐亚林:《使命—责任体制:中国共产党新型政治形态建构论纲 》,《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第1-2页。作为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与肩负着代表与表达两大常规功能的普通政党不同的是,其肩负着整合、分配和引领三大新功能;[注]唐亚林:《从党建国体制到党治国体制再到党兴国体制: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型体制的建构》,《行政论坛》2017年第5期,第14页。使命型政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基础;[注]唐皇凤:《使命型政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基础》,《武汉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第37页。使命型政党高度重视构建与人民的道义性“生死伦理”契约、始终注重思想建党、遵循民主集中制并按这个原则组织和开展活动、不断强化党性修养。[注]李海青:《使命型政党的治党逻辑——十九大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理路》,《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8年第2期,第1页。这丰富了对使命型政党的理论认识,但对其如何成功实现治国理政显然还缺乏研究。本文不惴浅陋,尝试初步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治理机制,期待能丰富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并夯实和完善党的治国理政机制。

一、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话语生产机制

作为以思想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意识形态肩负着整合社会群体价值观念和引导思想舆论功能,决定着社会舆论走向,影响着国家政权稳定乃至社会发展方向。因此,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要使党的领导和建设事业保持生机和活力,必须增强民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但是,意识形态的主体塑造并非是仅仅通过权力来强力压制,而是要将意识形态内容植入意识形态所要驯顺的个体或群体的精神世界。[注]汪行福:《论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理论的唯物化阐释》,《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6-7页。为此,党不仅要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的话语体系和从感性到理性的逻辑体系,而且要把其与广大民众的利益诉求和精神追求结合起来,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用民众熟知的话语内容来解释理论,从而使意识形态话语赢得广泛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最终形成改造社会和世界的物质力量。简而言之,使命型政党必须建立健全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话语生产机制,因为只有适应时代变化、正视时代挑战、表达时代呼声的意识形态才能够成为社会的“水泥”和“黏合剂”。[注]朱继东:《大力加强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党政研究》2015年第2期,第93页。因此,与时俱进地推进意识形态话语创新,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来回应新时代的新命题,是使命型政党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

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话语生产机制使作为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促进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在近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不断调适中推进意识形态话语创新,相继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使命型政党治国理政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行动指南。

早在20世纪30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中创立了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核心的毛泽东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成功构建了以新民主主义为主旨的革命型意识形态话语。[注]郑德荣:《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6期,第172-178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与时俱进地推进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提出并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构建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建设型意识形态话语。[注]黄一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周年》,《求是》2017年第19期,第3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广泛而深刻地总结既有经验和反思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意识形态话语。在接续邓小平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继续创新意识形态话语,为执政党适应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并调适党与社会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注]唐皇凤:《使命型政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基础》,《武汉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第41页。完善了使命型政党治国理政的法理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为应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导致的社会矛盾增多问题,中国共产党围绕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积极推进意识形态话语创新,与时俱进地构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等和谐型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接续了党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本质要求。[注]人民日报评论员:《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人民日报》2012年7月31日,第1版。2012年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与时俱进推动意识形态话语创新,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成功构建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新发展理念、人民当家做主、全面依法治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为核心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伟大复兴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大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创新型意识形态话语。[注]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学海》2017年第6期,第8页。

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话语生产机制,使使命型政党能始终根据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社会矛盾和发展问题,在把握当代政治生活根本性问题的基础上,从时代生活的要求出发,提炼出符合时代需要的、能够夯实国家权力合法性和正当性基础,并将其内化为大众所认同的社会理想、道德和价值体系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这不仅使党的治国理政的系统性方略更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而且促进了使命型政党一系列的组织建设和治理制度变革,从而增强了民众认同感与传播力、获得了话语权与领导权,提升了使命型政党治国理政的正当性和有效性。

二、密切联系群众的民意吸纳机制

密切联系群众的民意吸纳机制是使命型政党能够倾听民声、回应民意、汇聚民智,从而真正代表民意、赢得民心的基石,也是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挑战和考验,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前提条件。[注]刘伟:《中国共产党民意汲取模式演进与发展的历史回溯》,《理论导刊》2012年第9期,第18页。对于一个有志于长期执政的使命型政党而言,必须将国家发展的宏观目标与民众具体的价值偏好与利益诉求有机结合,在充分汲取、科学筛选和有效整合广泛民意的基础上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持续增进公共福利并充分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塑造持续而有效地获取社会公众的现实需要、利益期望与价值诉求的民意吸纳机制是关键。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党的科学领导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生动体现。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都高度重视群众路线,并依此不但取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而且还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因此,党的发展历程表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使命型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民意吸纳,其核心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逐渐发展出了一系列全面、持续和高效吸纳民意的工作机制,最终实现了各项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实践表明,正是有了这种密切联系群众的民意吸纳机制,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关口能够科学而准确地判定形势,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实现革命和建设目标。具体而言,包括:一是网络化的基层组织机制。作为联通党和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神经中枢,党所建立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化基层组织以解决民众需求为导向,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搭建民意直通车提供便捷条件,运用网络党建和网上民意收集处理平台提升“民意指数”,通过建立群众工作站和基层协商民主平台主动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搜集民意,[注]Wen-Hsuan Tsai,“A Unique Pattern of Policy making in China's Authoritarian Regime The CCP's Neican /Pishi Model”,Asian Survey,2015,55(6):1093-1115.促进了党组织与群众双向互动交流,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不断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二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就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其作为吸纳民意的制度化渠道。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来自于各个行业、各民族、各地区、各阶层,具有广泛代表性。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运作,党和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并充分回应民众诉求。近年来,各级地方人大通过信息公开、完善选民制度、开展“民意恳谈会”和“社情民意站”等不断创新民意汇聚机制,不断增强了人大吸纳民意的功能。[注]吴太胜、陈睿:《民意表达与地方政府的公共决策》,《行政管理改革》2013年第5期,第41页。三是信访制度。信访制度发轫于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路线演进的自然结果,具有冲突化解和社会动员功能。[注]冯仕政:《国家政权建设与新中国信访制度的形成及演变》,《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第32-33页。在当下,信访制度定位已经从最初的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反映民意与检举揭发的“秘书”角色,转变为以民众利益表达、权利救济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为主的机制角色,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始终是信访工作的根本宗旨和任务。[注]肖唐镖:《信访政治的变迁及其改革》,《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第1期,第133页。四是政治协商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一种拓展性的社会利益表达渠道,广泛涵盖的利益代表性使其能够有效地反映社会各方面利益、愿望和诉求,不但型塑了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行的重要民意吸纳机制,而且有助于社会矛盾和问题能够在现有的体制框架内得到妥善化解。政治协商制度以实现公共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均衡发展为基本目标,[注]王岩、魏崇辉:《协商治理的中国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7期,第34页。能够联系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以及少数民族等,广泛地吸纳各阶层民意,促进多元主体的有序政治参与,既是党和政府广集民智、实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注]《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344页。又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05页。作为使命型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民意吸纳机制,政治协商制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既可以保障多数人利益,也可以使少数人诉求得到体现。[注]齐卫平:《政治协商制度蕴藏着巨大的生长空间》,《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第31页。五是网络民意吸纳机制。互联网具有高效、及时、传播范围广等特点,越来越成为民众表达意见的重要场域。为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面对复杂的网络舆论与网络生态,党员领导干部网络媒介素养的不断提高,网络民意吸纳机制等的建立完善,正在成为新时代党实践网上群众路线、做实网络问政理政的必修课。当前看来,互联网开启生成的网上群众路线,已经成为党夯实执政资源的重要新渠道,成为互联互通密切联系群众的新载体。六是基层协商民主机制。基层协商民主机制作为直接关涉公众权益而吸纳民意的主要形式,为各利益主体尤其是普通民众提供一个对话、磋商、交流、沟通的平台,让公民能够通过对话、讨论和沟通等形式,直接参与基层事务决策,并在讨论协商基础上形成共识,以公共理性为基础促进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如中共杭州市委建立的包括公开征求市民意见以开阔政府工作思路的民意征询机制、重大政务决策直接邀请市民参与意见表达机制、重大工程民众直接参与项目评判机制、利益相关人为主体的权益纠纷协商解决机制、政府工作直接邀请民众评议的机制,[注]房宁、周少来:《民主民生共促和谐发展的制度之路——杭州市“以民主促民生”战略的民主治理意义》,《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5期,第86-88页。初步探索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以民主促民生”的民意吸纳机制。

显然,密切联系群众的民意吸纳机制使党能始终不忘为了人民、代表人民、造福人民这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初心,不仅能使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夯实使命型政党治国理政的最大政治优势,而且能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党能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而不断把造福于民的事业推向前进。

三、以党领政的执政创新机制

近代中国日益深重的危机导致“在社会各种制度和组织正在解体的时期,只有用政治团体的权力深入社会每个角落,去重建各种组织与制度,去解决社会领域中的问题,才能一面重建国家,一面重建社会”。[注]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0页。于是,中国走上以党建国之路。这使得当代中国政治区别于西方政治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拥有合法的创制性地位,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制度设计者和实践领导者角色。“以党建国”决定了党政之间呈现出高度重合的相互依存状态,表现出“两位一体”特征,具体而言就是执政党通过政府来实现其国家治理目标,政府则通过对国家治理行为来不断巩固执政党地位,成为执政党理念和价值的具体执行者。[注]刘杰:《党政关系的历史变迁与国家治理逻辑的变革》,《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第4页。

以党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运用强大的国家政权力量彻底改造了中国社会、重构了国家经济基础、巩固了党领导的新政权,从而形成了党和国家高度融为一体的“以党建政”体制。20世纪50年代,革命战争年代党整合所有可能的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资源以及“以党建政”后形成的党政之间共生共融新型结构自然演变为“以党治政”体制。“以党治政”使政党组织国家化,党组织实际行使了直接管理公共事务的政府职能。这一方面导致党在国家治理过程中扮演着决策者和执行者的双重角色,党内各级领导机构国家化、行政化、官僚化,党的有效领导被削弱;另一方面导致政府功能和职责均由各级党组织代替的以党代政使政府实质性作用被虚化。因此,“以党治政”体制在实现高效率治理国家的同时,其不适应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逐步凸现。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工作重心开始向经济建设转移,必须通过改革“以党治政”来“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7页。使党从直接管理国家事务中分离出来,还政于国家政权机关,实现党的领导职能与国家政权机关管理职能分开,使国家政权机关更有效率。[注]陈红太:《从党政关系的历史变迁看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阶段特征》,《浙江学刊》2006年第3期,第83页。至此,围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一基石性原则,与时俱进推进执政机制创新就成为改革开放时代的主旋律。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从一个领导人民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革命党逐渐转型成为领导人民长期掌握国家政权的执政党,并成长为在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背景下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执政机制创新进入新阶段。从党的十六大开始,提出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原则创新执政机制,使党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规范化。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以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执政创新思路。党的十八大与党的十九大先后提出“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执政创新思路。

至此,中国共产党建构了一个以自身为核心和中轴的“以党领政”新体制:第一,执政党全面进入国家系统并居于核心领导地位,履行着重要的政治和行政功能,但执政党在进入国家结构的同时,又保留了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第二,在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原则基础上,“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两大原则在“全民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中相互协调,同步推进执政党建设与国家政权建设。具体而言,这种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轴心辐射”模式要求各级国家机关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原则基础上统筹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同时依照法律法规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第三,共产党执政能充分保障人民享有依法“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利,实现党领导人民对国家的有效治理。在“以党领政”体制下,密切联系群众的民意吸纳机制使党既能保障和不断扩大公众的权利和利益,又能有效凝聚公众的共同意志,集中行使国家权力,团结最广大民众共同奋斗。最终,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在“以党领政”体制中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

这种中国特色的“以党领政”体制优势在于:其一,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功能能够弥补官僚制运作之缺失,实现运转高效与有效治理的有机结合。在“以党领政”体制中,党可以“整体性治理”有效突破官僚制下“条块分割”结构性壁垒导致的“碎片化治理”,从而高效率地实现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和跨越式治理去有效化解那些重大、紧迫和整体性的治理事务。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各级党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从众多治理事务中遴选出若干重要治理事务作为党委中心工作,并以目标责任形式下发给下级党政部门。在此基础上,为了完成中心工作,通过党的组织体系对政府部门进行改造和重组,充分调动和有效整合党政部门资源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在以党领政下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新型治理格局中,党政社之间统分结合,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其二,以党领政是实现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协作的政治基础。众所周知,现行宪法下的人大与“一府两院”之间虽然分工和职责不同,但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不是相互掣肘和唱对台戏。[注]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3月1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08年第3期,第443页。人大监督“一府两院”的目的不是为反对而反对,不是为提意见而提意见,而是为了督促“一府两院”依法履行职权,一起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使法律能够落到实处。一方面,人大从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场出发监督“一府两院”,有助于“一府两院”及时纠正履行职权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另一发面,人大与“一府两院”在党的领导下既分工又协作,提高了国家机关运行的效率和效益。

新时代“以党领政”的执政创新在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原则基础上,坚持依规治党、依法执政以实现依法治国,善于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依法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91-92页。这种“以党领政 ”的执政创新机制既强调发挥国家政权机关各自的作用,同时也发挥了党在各方面的领导作用,这样既避免了“以党代政”干预一切,使得党能够有精力加强自身建设,同时也坚持了社会主义国家自身的政治特色和制度优势,巩固和加强了党的长期执政地位。

四、全面从严治党的权力监督机制

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权为民所赋”必然要求“执政为民”“利为民所谋”。但权力是把双刃剑,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的权力能令行禁止、造福于民,反之如果有权就可以任性,权力滥用就可能滋生腐败,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换言之,“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来保障“为人民用好权”。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加强权力监督来实现从严治党。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非常强调严明的纪律约束。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辟了以制度约束党员干部思想和行为的新路径。改革开放新时期,江泽民同志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论断。进入到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法规不断强化制度治党。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具体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不断完善权力监督机制。具体而言,“全面从严治党”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在内容上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各个方面;二是在主体上,全面从严治党不但强调责任主体,同时也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严格要求;三是在执行力度上,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原则。[注]金民卿:《坚持和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宝贵经验》,《光明日报》2018年2月2日,第5版。总之,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从严治党始终在使命型政党治理中占据突出位置,是保障革命获得胜利和建设取得成就的关键条件。[注]汪仕凯:《先锋队政党的治理逻辑: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透视》,《政治学研究》2017年第1期,第27页。

之所以要强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一方面,是使命型政党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作为领导党和执政党,如果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管党不力、治党不严等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中国共产党迟早会失去先进性、纯洁性并最终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地被历史淘汰。而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要考虑当下的事情、现实的问题,而且要实现长远的历史使命和目标蓝图,如果没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中国共产党就无法为国家、民族和人民承担着更大的历史责任。只有全面从严治党,使命型政党才能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谱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崭新篇章。另一方面,是使命型政党应对外部挑战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日益突出地面临着在全球化、市场化和网络化背景下长期执政带来的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严峻挑战。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以及改革开放逐步进入“深水区”,党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党的执政能力受到力量转移、时空压缩、结构调整、社会分化、安全困境、命运决断等各种挑战。只有全面从严治党并解决使命型政党治国理政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提高党驾驭全局、化解矛盾、应对风险、推动发展的能力,才能重新赢得人民的信赖并经受各种考验和战胜各种挑战。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是要以制度之笼加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注]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88页。具体而言,包括:(1)严明党的纪律并狠抓作风建设。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始终强调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组织作风建设,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廉政纪律,力图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2)高压惩治腐败以建设廉洁政治。由于腐败到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党中央高度重视打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环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充分发挥网络反腐作用、加强反腐败国际合作、实现全国一盘棋巡视全覆盖,查处了大批严重的腐败贪污案件,使反腐败斗争获得了压倒性胜利。(3)强化“一把手”监督。为了突破“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一把手”监督困境,全面从严治党在强化党组织的全面监督作用、强化党员的民主监督作用、强化纪委的专责监督作用基础上,不断健全党内监督良性运转机制、完善“一把手”监督合力机制、建立健全全过程监督机制,推进“一把手”监督工作规范化和程序化。(4)规范权力运行并完善权力监督制约。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在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党内巡视制度、党内问责制度并不断强化党内监督制度,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努力实现将权力关进“制度之笼”。(5)构建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在全面从严治党使高压反腐逐步成为政治新常态之时,为了实现使权力拥有者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廉洁政治建设目标,党日益重视“强化制约、合理分解权力、科学配置权力,以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注]中纪委、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年,第128页。为此,进入新世纪以来,使命型政党治理不断改革和创新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一方面,持续完善权力结构。为了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使命型政党持续探索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另一方面,深化权力运行法治化与民主化改革。党通过不断完善人民民主制度、全面推进法治国家建设,推行地方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深化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和结果,健全不当用权问责机制,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的权力结构和制约有效、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注]车景华、夏从亚:《构建科学的权力结构与运行机制》,《理论与现代化》2016年第4期,第58页。

正是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上,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政治生态得以净化、忠诚干净担当的价值导向得以确立,人民群众对党的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成效满意度不断提升;[注]李志勇:《“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的全景展现》,《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11月7日,第1版。伴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注]朱基钗:《“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8-12/14/c_137674713.htm。从根本上扭转了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从严治党不力状况,校正了党和国家前进的航向。[注]李俊伟:《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今日中国》2017年第11期,第45-46页。

五、结 语

作为一个迥异于西方“选举型政党”的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在自觉回应时代大潮、自觉担当时代责任中成功开辟了一条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中国特色革命和建设道路。使命型政党的上述四大治理机制,则进一步解锁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引领中国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成功密码。在这其中,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话语生产机制,使党善于在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中成功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密切联系群众的民意吸纳机制,使党能“不忘初心”地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承诺;以党领政的执政创新机制,使党始终能在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为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合理有效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的权力监督机制,使党能自觉地及时警惕、及早防范、有效化解各种风险。读史以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近百年使命型政党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昭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中国共产党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等历史使命,必须进一步完善前述使命型政党的四大治理机制。

猜你喜欢

民意政党从严治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彭真关于从严治党的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从严治党的经典之作:《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
建议究竟代表多少民意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汇聚民情 畅达民意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