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穆天子传》的阳纡之山位于晋西北河曲考

2019-02-12李炳海

关键词:河曲井陉河伯

李炳海

(曲阜师范大学 孔子文化研究院,山东 曲阜 273165)

周穆王西行是丝绸之路开辟之前的重要历史事件,是中土与西北边远地区交往的良好开端。对周穆王的此次西行,《穆天子传》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这部书不但是现存最早的古代出土文献,同时也是研究中土与西北边远地区交往的宝贵资料。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是从阳纡之山所在的河宗氏之邦西渡黄河,然后进入所谓的西膜,即西北边远地区。阳纡之山在周穆王西行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对这个名物进行深入的探索,也就成为研究《穆天子传》名物的关键环节。而研究阳纡之山的重点和难点,是它所处的具体地理方位。

一 以銒山为基点确认阳纡之山的空间方位

周穆王此次出行,经过的第一座大山是銒山。《穆天子传》卷一有如下记载:

戊寅,天子北征,乃绝漳水。庚辰,至于□,觞天子于盘石之上。天子乃奏广乐,载立不舍,至于銒山之下。癸未,雨雪,天子猎于銒山之西阿,于是得绝銒山之队,北循虖沱之阳。

郭璞注:“銒山,今在常山石邑县。銒音邢。阿,山坡也。队,谓谷中险阻道也。”[1]3周穆王北行渡过漳水之后,到达有盘石的某地,然后进入銒山,在那里进行狩猎。郭璞把銒山的地理位置认定为西晋的常山郡石邑县,在今河北石家庄南,位于井陉和栾城之间,那里的西北就是井陉关所在之处,又名土门关,故址在今河北井陉北的井陉山上。井陉县西有故关,系井陉的东西交通要道。

《穆天子传》记载的銒山,指的应是井陉山,这是按照郭璞注推断而得出的结论。一山而二名,两个名称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呢?先看銒字,《说文解字·金部》:“銒,似鍾而长颈。”段玉裁注:“鍾者,酒器,见下,此以相联为文矣。用此知古酒鍾有颈,盖大其下,小其上也。”[2]703鍾本指一种酒器,底部大而顶部小,鍾颈细长。銒山,顾名思义,应是取象于这种酒器的形态而得名,山体呈细长之状。銒山又名井陉,井字取其下陷、深邃之义。再看陉字,《说文解字·阜部》:“陉,山绝坎也。从阜,巠声。”段玉裁注:

陉者,领也,《孟子》作径,云“山径之蹊”。赵注:“山径,山领也。”扬子《法言》作“山之蹊”,皆即陉字。凡巠声之字,皆训直而长者。[2]734

井陉之称缀以陉字,取其直而长之义,这与銒字表示细而长之义是一致的。銒山、井陉,这两个名称的含义基本相同,《穆天子传》记载的銒山,应该就是井陉山。

銒山,亦即井陉山,是古代著名的关口和交通要道。《吕氏春秋·有始览》提到中土九塞,其中包括井陉。高诱注:“井陉在常山,通太原关口是也。”[3]131井陉是太行山区的交通要道,向东进入华北平原,向西通向今山西一带。周穆王在銒山狩猎之后,“得绝銒山之队”,他穿越銒山险要的通道,显然是西行。銒山是周穆王此次出行的拐点,即由北进变为西行。

《穆天子传》卷一记载,周穆王经过銒山之后,“北征于犬戎”,到达犬戎部落所居区域。“甲午,天子西征,乃绝隃之关隥。”郭璞注:“隥,阪也。疑此谓北陵西隃。西隃,雁门山也。”[1]3郭璞的推测是正确的。周穆王从犬戎之地向西越过雁门山,然后一路西行,最终到达阳纡之山:“戊申,天子西征,鹜行至于阳纡之山。”郭璞注:“鹜,犹驰也。”[1]3从地理位置判断,西部与雁门山相对应的黄河区段,应是在今山西河曲一带。周穆王在到达阳纡之山以前,曾经“西钓于河”“祭于河宗”“饮于河水之阿”,他应先到达南北流向的黄河岸边,从那里前往阳纡之山。所谓的河水之阿,顾实先生的解释如下:“阿,曲隅也。山水通称曰阿,则表示黄河之曲流或隅处,皆可曰阿也。”[4]17-18所作的解释是正确的,河水之阿,指的是黄河曲流处,而河曲区段的黄河,正是多次拐弯曲流,河曲之名由此而来,阳纡之山就在这个区域。

《穆天子传》提供的内证表明,阳纡之山在今山西河曲一带,与东部的雁门山遥遥相对。位于今河北境内的井陉山,亦即銒山,为确定阳纡之山的地理方位提供了可靠的参照对象。

二 依大禹治水推断阳纡之山的地理位置

先秦两汉文献对大禹治水多有记载,从中可以推断阳纡之山的地理位置。《淮南子·修务训》记载:“是故禹之为水,以身解于阳盱之河。”高诱注:“为治水解祷,以身为质。解,读解除之解。”[5]632相传大禹在阳纡之山进行祈祷,甘愿献出自身生命以解除洪水。按照古代惯例,这种祈祷应是在治水工程开始之前进行,文中所说的“阳盱之河”,也就是阳纡之河,即流经阳纡之山的黄河区段,这是大禹治水的起点。

《吕氏春秋·爱类》篇有如下记载:

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禹于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干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

高诱注:“昔龙门、吕梁未通,河水稸集,其深乃出于孟门山之上。大溢逆流,无有涯畔也。”[3]1477这里提到上古黄河堵塞的地点有龙门、吕梁、孟门,大禹治水就是疏通这几处的河道。除此之外,《尸子》《淮南子·本经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

相传大禹治水的地点有龙门、吕梁。龙门的地点比较确定,在今山西河津与陕西韩城之间。关于吕梁,《水经注》卷三有如下记载:

河水左合一水,出善无县故城西南八十里。其水西流历于吕梁之山而为吕梁洪。其山岩层岫衍,涧曲塞深,巨石崇竦,壁立千仞。河流激荡,涛涌波襄,雷渀电洩,震天动地。昔吕梁未辟,河出孟门之上,盖大禹所辟以通河也。司马彪曰:吕梁在离石县西。今于县西历山寻河,并无过垣,至是乃为河之巨险,即吕梁矣,在离石北以东可二百有馀里矣。[6]48-49

郦道元对流经吕梁的黄河区段的地理形势作了描写,认为这就是大禹治水的吕梁,并且指出了它的具体方位。清人阎若璩针对《水经注》的记载提出质疑:

离石,明之石州,改名永宁州。必求其地以实之,永宁州东北则今静乐县,岢岚之地,西去黄河约二百里,无所谓河流也。土人欲以当河曲县西南二十五里天桥峡,亦有禹凿之迹。天将阴雨,激浪如雷,声闻数十里,几相似矣,而无所谓千仞巨石。[7]1320

郦道元对于传说中大禹治水所疏通的吕梁作了充分的描述,并援引司马彪的说法,断定吕梁是在离石,即今山西静乐一带。阎若璩对郦道元给出的结论予以否定,认为离石西距黄河二百馀里,大禹治水所疏通的吕梁不可能在离石。阎若璩提出自己的推测,认为大禹所疏通的吕梁可能是在今山西河曲地区,当地居民认为河曲县西南的天桥峡,就是大禹疏通吕梁之处,那里还留有遗迹。如前所述,《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大禹治水“以身解于阳盱之河”,是在阳纡之山的黄河区段进行祈祷。《穆天子传》提供的内证表明,所谓的阳纡之山位于今山西河曲一带。由此看来,阳纡之山即吕梁,是大禹治水工程的启动地。阳纡、吕梁,是一山而二名,那么,这两个名称的含义是否存在关联呢?

阳纡之山,这个名称冠以阳字。阳字有时指前边、外面。《周礼·春官·卜师》:“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诏相之。”郑玄注:“阴,后弇也。阳,前弇也。”[8]804弇,指相袭、相合。这里明确地把前部称为阳,后部称为阴。《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9]15外为阳,所谓的阳纡之山,位于南北流向的黄河东侧,这在《穆天子传》中有明确的记载。河曲地区位于河套的东部外侧,阳纡之山就在河曲地区,故它的名称冠以阳字。再看纡字,《说文解字·糸部》:“纡,诎也。”段玉裁注:“诎者,诘诎也,今人用屈曲字,古人用诘诎,亦单用诎字。”[2]646纡字指的是曲折、弯曲。所谓的阳纡之山,指位于黄河东部外侧迂回曲折的山。今山西河曲地区的黄河岸段,南北方向总体上呈现为弧形,而弧形下部从西到东南的岸段,中间又出现两个向北凸出的区段,确实是迂回曲折到极点。而河道的这种迂回曲折,是由岸边的山势造成的,水随着山势而趋曲就弯。阳纡之山的名称,所表示的正是黄河东侧山势迂回曲折的形态,带有鲜明的地域特点。

再看吕梁这个名称。《说文解字·吕部》:“吕,脊骨也,象形。”段玉裁注:

吕象颗颗相承,中象其系联也。沈氏彤《释骨》曰:“项大椎之下二十一椎,通曰脊骨,曰脊椎,曰膂骨。或以上七节曰背骨,第八节以下乃曰膂骨。”[2]343

吕字本指人的脊骨,共计二十一个骨节相联。吕梁作为山名冠以吕字,取其联绵不断之义。《说文解字·木部》:“梁,水桥也。从木、水,刅声。”段玉裁注:“梁之字用木跨水,则今之桥也。……水阔者必木与木相接,一其际也。”[2]267籀文的梁字是搭建在广阔水面上的长桥之象,是多个木头彼此相连接,也有连绵之义。山名称为吕梁,凸现的是山体的连绵延伸,这与“阳纡”之称有相通之处,纡指迂回曲折,也是连绵之象。吕梁是专称,这个名称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连绵不绝,山体彼此相连;二是取其山体的纵向走势。吕字本指人的脊骨,在人体后背上下相贯。吕梁位于南北流向的黄河东岸,呈现的也是南北走向的体势。而阳纡则是特指位于黄河外侧而又迂回曲折的山脉,与吕梁之称的意义指向稍异。

通过梳理大禹治水的相关文献,阳纡之山和吕梁这两个名称可以实现对接。大禹治水所疏通的吕梁,指的就是阳纡之山;而《穆天子传》提供的内证表明,阳纡之山位于今山西河曲地区。而这个地方的黄河区段的地理形势,与阳纡、吕梁所表示的意义相契,还可从《水经注》卷三所作的描写得到验证。

三 从相关的河伯神话审视阳纡之山的地理方位

《穆天子传》卷一有如下记载:

戊申,天子西征,鹜行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

郭璞注:“无夷,冯夷也。《山海经》云冰夷。”[1]3从《穆天子传》的记载可知,阳纡之山是传说中河伯所居之处,又是河宗氏的领地。顾实先生称:“古者山川之神,皆有司祭之封。河宗氏者,盖即封以司河宗之祭政者。”[4]25河宗氏指的是主持祭祀黄河的人,阳纡之山是传说中河神所居之处,因此有河宗氏这个主持祭祀的部落首领。檀萃称:“河宗者,犹六宗之宗,祭名也。其裔主河之祭,国在河源。”[10]25宗字确实指进行祭祀,《周礼·地官》有大宗伯、小宗伯,还有内宗、外宗,都是掌管祭祀的官职,各有分工。由此看来,阳纡之山在当时之所以成为名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传说中的河神居住在那里,有专门人员主持对河神的祭祀。如果进一步加以追问,为什么阳纡之山所在的黄河区段,被先民说成是河神的居住地呢?郭璞对“河伯无夷”作注提到《山海经》,其中《海内北经》的下述记载确实能提供问题的答案:

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阳纡之山,河出其中。

郭璞对此所作的解释如下:

冰夷,冯夷也。《淮南》云:“冯夷得道,以潜大川。”即河伯也。《穆天子传》所谓“河伯无夷”者,《竹书》作冯夷,字或作冰也。[11]369

河伯或称冯夷,或称无夷、冰夷。《海内北经》的上述记载,在对河伯冰夷进行描述之后,紧接着就提到阳纡之山,可见传说中的河伯所居之处就在阳纡之山。黄河从阳纡之山经过,仿佛是从那里发源,因此称“阳纡之山,河出其中”。阳纡之山是黄河的水源之一,所以有时称为河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它视为黄河的近源。

传说中的河伯居住在从极之渊,“从极之渊深三百仞”。为什么河伯所居的水域称为从极之渊?或称:

当以中极为本字,从极者,假用字也。……黄河者,中国之国河也。尤以当今河套在中央之极,故有“中极之渊”……[4]25

这是认为“从极之渊”当为“中极之渊”,“从”是“中”的假借字,“忠”与“中”通假。所持理由是河伯所在的河套地区位于华夏版图的中心地带,是从地理方位切入进行论证。从《海内北经》上述记载考察,“从极之渊”这个名称,是用“从极”二字渲染水域的深度大到极点。从通纵,指纵向,这种用法在先秦文献中经常可以见到。《诗经·齐风·南山》:“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程俊英先生注:“衡从,即横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12]175《楚辞·招魂》:“豺狼从目,往来侁侁些。”五臣注:“从,竖也。”[13]201这两处句子都是把“从”字作为“纵”加以运用,指的是纵向。传说河伯居住在从极之渊,也就是纵极之渊,即纵向深度达到极点的水域,后面提到的“深三百仞”,与从极二字相呼应。在古代先民的想象中,河神居住在极深的水域中,因此,把河伯冯夷的所在之处称为“从极之渊”。从通纵,故又称忠极之渊。纵、忠读音相近,故出现异称。传说的河伯所居之处位于黄河流经阳纡之山的区段,即今山西河曲一带。这里河道屈曲,拐弯之处颇多。通常情况下,河流屈曲之处的深度,往往大于直流的区段。阳纡之山所在黄河区段水的深度很大,先民因此把那里认定为河伯居住的水域。并且成为祭祀黄河之神的首选之处。《穆天子传》中“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河宗氏之所处”三个名称所指的空间方位相重合,其原因就在于河曲一带具有特殊的地理形势。

传说大禹治水首先从阳纡之山开始,而那里又是黄河之神所居之处,由此又出现如下传说:

禹理洪水,观于河,见白面长人鱼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图而还于渊中。[14]120

这里所说的河精,指的是河伯、河神。先民最常见的水族动物是鱼类,因此想象中的黄河之神是半人半鱼的形状。这则传说是以大禹治水始于阳纡之山为背景,因为传说的河伯居住在那里,因此生成了河神向大禹授河图,协助他治水的情节。

四 有关阳纡旧注的梳理辨析

阳纡作为一个重要的地理名称,在先秦两汉文献中多次出现,对此所作的注释也是歧义颇多。

《周礼·职方氏》记载:“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其泽薮曰杨纡,其川漳,其浸汾潞。”郑玄注:“霍山在彘阳,杨纡所未闻,漳出长子,汾出汾阳,潞出归德。”[15]863这里提到几个地名,均在今山西境内。至于称为杨纡的泽薮只能大略知道位于晋地,具体方位无法确定。《淮南子·地形训》列举中土九薮,其中提到秦之阳纡,高诱注:“阳纡盖在冯翊池阳,一名具圃。”[5]131这里所说的“池阳”指的是今陕西泾阳。《淮南子·修务训》提到大禹为了治水“以身解于阳盱之河”,高诱注:“阳盱河盖在秦地。”[5]632

先秦两汉文献记载的阳纡,或在晋地,或在秦地。由此而来,后来学者对阳纡所作的解释,也就基本沿袭这个路数。《逸周书·职方解》提到冀州“其泽薮曰杨纡”,陈逢衡在罗列先秦两汉文献有关阳纡的相关记载之后称:“其地在周初属冀,在春秋战国属秦,自当分别观之。”[16]990至于阳纡之山的具体方位,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对于阳纡之山具体方位的讨论,近代以来围绕《穆天子传》进行注释过程中趋于深入,顾实先生有如下论述:

阳纡之山,当今绥远乌拉特旗北岸诸山之名。……今河套北岸诸山,显分南北二列。其在西北黄河故道外之翁金朔龙山迤东诸山为北列,皆阳纡之山也。[4]21-22

这是把阳纡之山认定为今内蒙古的阴山山脉,位于河套以北。王贻梁先生援引小川琢治、顾实、顾颉刚、赵俪生等学者对阳纡之山具体方位所作的认定,最终得出如下结论,卷四云:

自宗周瀍水以西北至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明阳纡之山仍在河宗之邦,亦即河套地区。小川、顾实说为今内蒙古阴山,是。顾颉刚、赵俪生说为大青山,则更具体。[10]36

这是把阳纡之山的具体方位锁定在河套地区,并且认定阳纡之山指的就是今内蒙古境内的阴山,具体指大青山。

把阳纡之山的具体方位锁定在河套地区,较之以往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可是,把阳纡之山说成是阴山、大青山,《穆天子传》有关周穆王西渡黄河的记载就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该书卷一记载,周穆王西渡黄河之前,在阳纡之山附近的燕然之山祭祀黄河:“天子授河宗璧,河宗伯夭受璧,西向沉璧于河。”[1]4河,指黄河,如果阳纡之山指的是阴山、大青山,位于黄河之北,那么,伯夭祭祀黄河应该是南向,而不是西向。为了解决这种矛盾,翟云升先生提出设位说:

古者有事于山川而非常祭则为位,河源出昆仑在西,位与相值,故伯夭西向而沉璧也。[10]49

伯夭是在黄河岸边祭祀河神,而不是在远方进行望祭。望祭需要设置神灵的牌位,而直接面对黄河、面对河神,根本没有设置牌位的必要,古代文献也见不到这方面的记载,因此,祭河设位的说法难以成立。《穆天子传》卷一记载,伯夭祭祀黄河之后,“乙丑,天子西济于河。”[1]5周穆王是从阳纡之山附近西渡黄河,阳纡之山显然是在南北流向的黄河东岸。如果阳纡之山指的是阴山、大青山,它们位于黄河以北,那么周穆王从那里应该是南渡黄河,而不可能“西济于河”。

近代几位著名学者把阳纡之山的地理方位认定为阴山,是以这个名称冠以阳字为依据。顾实先生称:

若中国人居于漠南,则山南曰阳,正是阳光发舒之所,故谓之曰阳纡,曰阳华。纡为纡回舒长,华为光华发外也。[4]23

山之南为阳,这是阳字常见的意义,顾先生正是以此为依据,断定阳纡之山属于阴山系列,他又写道:“阳纡之山,当今绥远乌拉特旗北岸诸山之总名。”[4]21水之北为阳,顾先生以此为据断定阳纡之山在黄河北岸。王贻梁先生称:“古人以其在河之北而名阳山,后则以其遮阴阳光而名阴山。”[10]36这里秉持的还是山南水北为阳的理念,认为阳纡之山指的是阴山。

山南水北为阳,这是阳字的常见意义。阳字还有一种特殊用法,指的是外边、外侧。如果能够注意到阳字的这种特殊含义,并且结合《穆天子传》提供的内证,那么,对阳纡之山具体方位的推断,最后得出的结论必然是在今山西河曲一带,而不可能是河套以北的阴山、大青山。把阳纡之山的地里方位锁定在河套地区,是这桩学案在近代以来历史性的推进,遗憾的是未能充分利用《穆天子传》提供的内证而得出精确的结论,可谓失之交臂。

猜你喜欢

河曲井陉河伯
“河伯”形象的文化精神透视
河曲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井陉拉花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河北民间舞蹈井陉拉花在高校推广与传承的策略研究
河曲民歌合唱电子伴奏的研究
新时期河曲民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浅谈
水与战争之三 井陉之战
小述《秦边纪略》中“小河套”
井陉西元墓地发掘简报
人神传说之河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