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河曲民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浅谈

2017-01-28刘治国

北方音乐 2017年9期
关键词:民歌文化遗产艺术

刘治国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

新时期河曲民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浅谈

刘治国

(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 034000 )

河曲民歌作为我国民歌艺术中最为灿烂夺目的一种,在河曲乃至山西、全国都有着大量拥趸。当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河曲民歌在传承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基于此,首先探讨了河曲民歌文化遗产,进而就如何保护和开发河曲民歌文化遗产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以搜集整理为前提、以市场运作为途径、以创新开发为关键等。

新时期;河曲民歌;文化遗产;保护开发

河曲,位于晋西北,为晋、陕、蒙三省交界地,素有陕东重镇的美誉。河曲作为古代边陲地带,民风质朴戆直,独特的走西口文化孕育了享誉国内外的河曲民歌文化。在河曲,民歌几乎人人会唱、家家能演,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完全融入到了一起。河曲民歌数量众多,建国初收集整理的民歌就有4000余首,其中《走西口》等更是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因此之故,2006年河曲民歌、二人台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当然,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运相似,河曲民歌也面临着传承困境,如何做好新时期河曲民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指的我们认真的思索。

一、河曲民歌文化遗产漫谈

河曲民歌,也称作山曲,是典型的山歌体裁,其诞生的确切时间已不可考,但在山曲基础上形成的二人台表演模式,距今已有300余年,河曲民歌的历史则更为久远。河曲民歌作为晋西北乃至晋、陕、蒙三省交界处流行的民歌艺术,有着非常独特的艺术韵味和审美内涵,千百年来,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河曲人,河曲也因之被授予了“民歌之乡”的雅称。河曲民歌情感质朴,语言具有很强的修饰性,尤其喜用叠词、双关等修辞手法,毛腿腿、白脸脸等词汇在河曲民歌中随处可见。河曲民歌具有民歌自由、活泼的一般性特征,在词曲结构上多采用上、下句结构,上句描写景物,下句抒发情感,颇有《诗经》中比兴的色彩,听来既真挚动人,又不失韵味。河曲民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举凡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经历均可入歌,其中以走西口为题材的作品尤其多,这和河曲百姓走西口时“打短工,拉长工”的独特生活方式有着密切关联。河曲民歌是河曲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生活劳作中所创作的精神文化作品,独特的艺术价值以及历史文化价值使河曲民歌成了当之无愧的文化遗传,传承、保护、发展好河曲民歌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二、河曲民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

(一)以搜集整理为前提

保护与传承是文化遗产工作中最为核心的两点内容,保护是传承的基础,而传承又是保护的延续。对河曲民歌文化遗产而言,落实好民歌的搜集整理工作是其保护开发的基点所在。尽管上世纪50年代,中央音乐学院已经组织采集过河曲山曲民歌,但受人力、物力、财力等的限制,搜集的民歌数量虽多,并不全面,很多民歌现在仅有乡镇、农村地区的老艺人还会演唱,他们一旦去世,不少民歌就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对此,河曲政府需要加大民歌搜集、整理工作,县电视台、报社要组织人员尽一切努力走访老艺人,听他们演唱河曲民歌,同时记谱整理,现场录音,让民歌艺术不至于走向人走艺失的局面。当前,人类已经迈入网络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在民歌保护与传承中也有着非常独特的作用。相关人员要做好民歌的信息化、网络化工作,这不仅是保护民歌的重要途径,也是最大限度地传递民歌的根本保障。

(二)以市场运作为途径

市场化是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这一点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共识。就河曲民歌的保护与开发而言,市场化能够让河曲民歌面对更为广阔的观众群体,而市场运作得到的资金又能投入到民歌的保护与传承中,形成良性循环。同以民歌传承为例,桂林打造了《印象刘三姐》的文化产品,使之成为与漓江交相辉映的城市品牌,既拉动了旅游增长,有保护了民歌艺术。对此,河曲县要结合自身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人文历史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开展河曲民歌的市场运作,比如鼓励民间资本成立相应的河曲民歌文化产业公司,生产、制造与河曲民歌相关的文化艺术产品。同时,忻州市、河曲县两级文化单位要组织专业剧团开展节目表演,使河曲民歌,尤其是二人台走向舞台化、剧场化,以门票收入反哺文化遗产的传承等。当然,在市场运作的时候要有“底线”,确保文化品格的不丢失是河曲民歌市场化的根本要求。

(三)以创新开发为关键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就话不仅对人适用,对文化也是如此。河曲民歌作为河曲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文化娱乐方式,有着广阔的受众基础,之所以在今天面临着保护难题,一方面和西方文化、日韩文化的入侵有着重要关联,另一方面也和河曲民歌自身创新有限紧密相关。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一味地坚守原先的词曲,很容易导致扞格不入的情形。因此,河曲民歌需要在保持原有质朴风格的同时,根据时代发展的方向与趋势,不断地创新题材,更多到来描绘现代河曲人民的生活,这样才能更具感染力。除了内容需要创新以外,河曲民歌的表演方式,诸如舞台化妆、唱腔、肢体动作等也有着很大的创新空间,艺术家们需要秉持不断创新、不断优化的理念,才能实现河曲民歌传承发展的伟大目标。

三、结语

河曲民歌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人文价值以及艺术风姿。当前,河曲民歌在保护与开发中面临着一些问题,河曲政府以及相关的文化艺术单位,需要从搜集整理、市场运作以及创新等多个角度出发落实好河曲民歌的保护、开发工作,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1]吕勇.河曲民歌的魅力-以《大红公鸡毛腿腿》及三首河曲民歌的流传[J].中国音乐,2012(02):136-137.

[2]李茂锐.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民歌的发展与传承[J].艺术教育,2015(08):157.

[3]刘建忠.以河曲民歌、二人台为例谈振兴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J].黄河之声,2009(17):90-91.

[4]彭栓红.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刍议——以河曲、左权原生态民歌保护为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02):137-140.

J607

A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 “河曲民歌改编合唱的产业化探索”(项目编号:CH-13105)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民歌文化遗产艺术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纸的艺术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活态文化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