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应用脐静脉置管术护理效果分析
2019-02-10沙勤,邬薇
沙 勤,邬 薇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11)
随着新生儿重症医学的日益发展和进步,新生儿病房收治的病情危重的新生儿逐渐增多。危重患儿病情变化快,对危重患儿进行及时抢救显得尤为重要。新生儿出生后早期由于喂养不耐受,往往需要进行肠外静脉营养治疗。危重新生儿的抢救与治疗需要建立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脐静脉置管术操作简单,可避免多次静脉穿刺,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81例新生儿。81例新生儿中有例49男患儿、32例女患儿,平均胎龄为(34.2±3.3)周,平均出生体重为(1258.2±56.5)g。
1.2 方法
(1)新生儿出生时均保留脐带近端(2 cm~3 cm),保证呼吸稳定后再实施脐静脉置管术。如果新生儿脐带出现局部感染或者下肢出现血运障碍等不进行脐静脉置管术。脐静脉置管术置管前需向家长说明具体方法和优势,告知脐静脉置管术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提前做好远红外辐射台预热工作和皮温监测工作,准备好心电监护仪、脐静脉导管、脐静脉置管包以及呼吸器等物品;取患儿仰卧位,做好保暖工作,密切监测患儿的基础生命体征,固定好患儿的上肢以及下肢;抽取肝素盐水(10 mL)冲洗脐静脉导管,充分暴露脐静脉,使用碘伏消毒脐部周围皮肤;置管前根据患儿体重计算出置管长度,使用手术刀切断过长的脐带,保留残端(1 cm),充分暴露脐静脉,插入导管时与腹部内脐静脉保持一条直线,回抽血后,在脐带切面做一荷包缝合;置管后常规拍摄胸腹片,确定具体的导管尖端位置。置管过程中需严密观察患儿的基础病情,注意面色以及呼吸有无发生变化。
(2)穿刺成功后将患儿放入暖箱,再在暖箱上悬挂脐静脉置管警示标志,提示护理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或导管意外滑脱等并发症发生。严格控制静脉输液注射泵的输液速度,预防肺水肿。输液配置过程中注意药物配伍禁忌,预防药物结晶导管堵塞。保持管道通畅,避免压迫管道。为患儿进行换尿布以及测量体重时需动作轻柔,更换输液管时需注意拧紧接头。
(3)在脐部皮肤护理过程中,由于患儿皮肤角质层发育不够成熟,所以皮肤极易受损。在脐静脉置管后采用水胶体敷料保护脐部皮肤。在揭除贴膜时,需先湿润贴膜周围,继而有效防治皮肤受损。护理工作人员需严密观察患儿脐带残端是否出现渗血状况以及腹部皮肤的具体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3 观察指标
分析新生儿的置管成功率、平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资料分析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81例新生儿置管成功率为97.5%(79/81)、平均留置时间为(8.2±2.3)d(其中高位62例、低位1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7%(3/81,2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例管道滑脱)。
3 讨 论
(1)由于危重新生儿会出现诸多并发症,在入院后因为血压过低导致静脉不充盈,继而无法成功留置静脉留置针[2]。除此之外,反复静脉穿刺会导致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现以下几种不良情况:其一,体温不恒定;其二,剧烈哭闹;其三,影响患儿体重增长[3]。
(2)因为危重新生儿刚出生,所以皮肤水肿且血管通透性高。由于危重新生儿需要输注静脉营养液,而外周静脉输注极易发生静脉炎,导致皮肤坏死。脐静脉置管不会影响到患儿的活动度且固定方便,因此可显著减轻危重患儿的反复穿刺,最终降低皮肤坏死发生率[3]。
(3)危重新生儿的抢救与治疗需要建立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脐静脉置管保证危重新生儿的应急抢救治疗。本文研究结果显示81例新生儿置管成功率为97.5%(79/81)、平均留置时间为(8.2±2.3)d(其中高位62例、低位1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7%(3/81,2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例管道滑脱)。脐静脉置管置管成功率高,可有效保护外周血管,便于后期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降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
(4)鉴于新生儿脐静脉置管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操作时需严格按照要求维护好导管。关于脐静脉导管滑脱,护理工作中在导管的缝合固定上可以加以调整改进,在交接班时严格交接,以避免导管滑脱。在本次研究中低位为19例,占脐静脉置管总数的23.5%,可在送管环节加强研究,从而提高高位置管率。
综上所述,新生儿脐静脉置管作为危重新生儿抢救与治疗有效又安全的血管通路,值得临床推广。关于相关并发症,护理工作人员可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促进脐静脉置管的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