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固定资产投资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19-02-06余刚吴炜
余刚 吴炜
摘 要:固定资产投资对需求拉动和供给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苏州固定资产投资和上海、深圳、无锡、常州相比增速较慢,面临缺乏动力的新挑战。因此,短期应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重大项目高效高速发展。中长期来看,政府应引导改善投资与市场环境,加快软环境和营商环境建设。“抓项目”与“抓环境”并举,正确认识稳中有变的经济走向,做到“稳投资”,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平稳发展。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缺动力;抓项目;转环境
中图分类号:F4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9)12-0074-03
“六稳”是当前应对经济有变的重要战略举措,具有重要意义。其中,“稳投资”要求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来扩大内需,扩大基建,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从短期看,固定资产投资具有乘数效应,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从长期看,固定资产投资是“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的路径,对优化供给结构具有关键性作用。稳定投资规模和实现质量提升,既需重视各种挑战,也需积极把握市场与政策机会,“抓项目”和“抓环境”并举,积极谋划动力提升策略,增强对资金的吸引力。
一、 苏州固定资产投资面临的挑战:缺动力
近年来,受土地资源稀缺、环保标准提升、主导产业投资放缓、新技术产业化不足等影响,苏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放缓趋势。统计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苏州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296亿元,同比下降1.1%,与2018年第一季度数据相比,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收窄6.7个百分点。尽管2018年6月苏州工业技改(31.9%)、新建项目(29.1%)和新开工项目(41.1%)投资环比增速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见表1),数据不乏亮点,但总体而言,挑战颇大。
2016年以来统计口径趋严,对固定资产投资额产生一定缩减作用。但即使扣除这一影响,也不影响对当前苏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呈现疲弱态势的判断。2016~2018年1~4月累计投资额同比增速分别为3.90%、-1.50%和-7.10%, 4月新增环比增速分别为-12.01%、-20.5%和-50.2%,均呈下滑趋势。尽管环比数据回落可能受季节性和偶然性因素影响,但幅度之大还需细究。从横向数据看,2018年4月,全国、江苏省、上海市、深圳市、无锡市、常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7%、4.9%、8.0%、18.9%、4.6%和7.5%,明显高于苏州。
从结构数据看,苏州内在投资需求明显不足。2018年1~4月,除投资额相对偏小的黑色金属冶炼液压加工业(注:投资额占制造业比重不足千分之八)外,其他五大支柱产业投资增速均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4月工业技改、新建项目、本年新开、亿元项目和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已连续3年同比增长为负。环保硬约束和能耗目标强化已经对传统产业和新材料投资扩张构成了较大的约束,而2018年光伏补贴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调整,也将对苏州新兴产业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从地区比较看,随着周边、中部地区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的提升,苏州面临传统优势加速消失的挑战,也制约了投资资源的集聚,甚至加速流出。2017年,苏州工业投资额和增长率在长三角26个城市中分别排名第8位和第25位。不仅低于无锡和常州,同合肥、芜湖、扬州、泰州、盐城和南通等地区也均存在较大差距。明仁城规设计院对2013年1月~2017年6月间全国1.1亿家企业间投融资大数据信息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苏州资本流入排名第八,居宁杭之后。受基数规模影响,这种趋势有其必然性,符合边际递减规律。但深圳却恰恰相反,2015~2017年深圳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为3298.31亿元、4078.16亿元、5147.3亿元,这种高速增长趋势的形成和深圳新技术产业化拉动投资内生增长密切相关。数据表明,苏州既面临传统优势相对下降的挑战,也面临新优势培育竞争压力增大的挑战。此外,雄安新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战略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都将为苏州发展带来新机会,但也会对苏州城市竞争优势产生新的挑战,需要苏州做出新的空间战略思考。
二、 苏州固定资产投资动力提升的短期策略:抓项目
1. 短期看,“抓项目”应以加快建设重大项目为动力提升的突破点,大项目是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动力的关键
以深圳为例,2017年,49个省重点建设项目和349个市重大建设项目分别投资663.0亿元、1788.7亿元,合计占全市投资总额的47.63%,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相反,重点项目投资支撑不足是制约苏州固定资产投资企稳回升的重要因素。以工业项目为例,2018年4月末,苏州在建亿元以上新建项目仅92个,总投资50亿元以上在建项目从7个减少到1个。此外,随着苏州中心、奥体中心的建成和城市轨道交通审批放缓,基础建设和民生重大项目立项数量持续增长也面临一定压力。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吴江区经验值得关注。2018年1~4月,吴江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和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速均明显高于全市。其中,重大项目和房地产投资回暖发挥了积极作用。2018年1~4月,吴江区省级、市级和区级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分别为48亿元、132亿元和601亿元,房地产项目计划投资同比增长263.87%,完成投资约100亿元占服务业投资的近八成。吴江区相对靓丽的统计数据是战略和管理创新两方面举措有效叠加的结果。
战略层面,苏州市把握机遇,撤市建区,有效增强了吴江区同中心城区的协同能力,通过深度分析大消费和大创新驱动发展时代新特点,以及城市群建设红利周期的新机遇,趁势而上,加快基础建设大项目立项,满足了苏州城市功能升级的需要,为吴江区房地产和其他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为提升苏州固定资产投资动力提供了战略指导。管理创新方面,吴江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项目管理技术。2017年3月,吴江区启动了重点项目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综合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强化了产业引导、项目储备、用地预审、精准服务、督促督办和效益评价各环节的信息整合,构建了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全流程一体化的管理服务聚能环。吴江区借助该系统努力實现数据跑起来,信息传递更快;压力传下去,服务效率更高;打造聚能环,管理质量更优。
2. “抓项目”应以抢抓政策市场机遇为动力提升的有效手段
在当前去杠杆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主题的背景下,政府和国企主导的基础建设投资将面临更多的约束。但是,新时代市场和政策也孕育了新的投资机会。市场方面,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苏州面临由大招商向大消费、大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挑战与机遇。在大招商时代形成的中心城区同下辖区市之间内在经济联系不紧密,板块之间产业与城市建设重复度高、高竞争性强的特点,都无法满足大消费和大创新引领发展趋势的需要。在新时代,苏州应着眼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协同需要,以及内需驱动动力培育的需要,重新从战略格局有序推进苏州市大市一体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规划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释放投资潜力。政策方面,在城乡一体化红利逐渐趋弱的背景下,发达地区城市群建设是新时代的新红利,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建设是未来新的任务和机遇。当前,苏州还需积极聚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同区域城市之间的资源聚合协同能力培育,提升苏州城市发展新动力。
3. “抓项目”应以项目管理创新为动力提升的有效方法
政府应积极推广吴江信息管理技术在项目管理领域的运用,提升项目管理的精准性和效率。此外,贵州省2016年开发的“项目云”管理技术也值得借鉴关注。除项目生命周期以外的信息,“项目云”还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管理、挖掘、关联、分析、预测,为运行研判和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在吴江重点项目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苏州市可以考虑借鉴贵州“项目云”创新经验,建立苏州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数据管理信息系统,为科学管理与决策提供精准和预测依据。
4. “抓项目”应以加强招商队伍建设、提升招商队伍新知识和新技术为动力提升的重点工作
在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的深圳,招商工作方面亦有诸多可借鉴之处。例如,制定《招大商、招优商、招好商行动方案(2018~2020)》对招商工作进行系统筹划,加强目标考核和落实指导。再以深圳南山区在苏州的一次普通的培训为例,也颇具启发意义。该次培训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主题明确,聚焦生命健康产业,师资邀请全国权威和苏州本地专家相结合,讨论十分认真;二是学员由招商人员和骨干企业管理层人员共同组班,通过共同学习加强信息沟通,增进互相理解;三是学习招商两不误,在苏州学习期间积极举办了深圳南山区生命健康产业宣讲会。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深圳学员好学谦逊自信勤问,表现出了不同于国内大多数地区培训干部的进取精神。
三、 苏州固定资产投资动力提升的中长期策略:抓环境
1. “抓环境”应以民营经济为动力提升的重要投资主体
近年来,随着简政放权政策的深化和市场创新创业机会的增多,苏州市民营经济保持了高度的活跃度。2017年,民营经济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增长27.4%和47.5%,注册资本金分别增长51.7%和61%,实现了数量和资金规模双增长。民营经济也已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主体。2018年1~4月,苏州全市民间投资总量占比已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分之二,同比增长6.7%,比全市高13.8%。从产业结构来看,民间投资分别占全市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新兴产业投资和第三产业投资的56.76%、51.78%、47.96%、54.44%和71.04%,同比增速降幅低于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新兴产业投资的4.2%、6.3%、27.4%和15.4%,高于全市第三产业投资的15.2%,已成为苏州各产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关键力量。
尽管苏州市1~4月民间投资领先全社会投资,但也需常怀忧患意识。从纵向比较看,2016年以来各年同期数据分别为11.2%、7.8%和6.7%,民间投资同比增长呈现放缓趋势。从横向比较来看,2018年全国民间投资同比增速为8.4%,高于苏州水平。2018年一季度江苏省和深圳市民间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0.3%和21.2%,而同期苏州增速为5.9%。此外,深圳市民间投资规模以上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其高成长性机制也值得苏州深入研究。2017年,深圳市新增209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19家限额以上批发企业、286家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1697家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构成了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增长极。
从投资主体近三年4月同期数据比较来看,苏州市国有投资已连续3年同比负增长,外资投资也已连续2年同比负增长,且降幅逐年增大。而民间投资却保持平稳增长,特别是私营个体投资增长势头良好,2018年1~4月累计同比增长28.3%,遥遥领先其他投资主体增速。在国有投资和外资投资重回高增长可能性较小的背景下,苏州民营经济发展和投资都保持快速成长,苏州市应顺应趋势,抢抓政策机会,进一步启动民间投资,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力培育经济内生增长力。为了推动民间投资活跃,苏州需在不懈全力“抓项目”的同时,以创新担当精神加大“抓环境”的力度,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首先,营商环境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经济思想为指导,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其次,要以加快软环境和公共服务竞争力提升为营商环境建设的重点领域,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营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的大格局、高标准,全力快速建设苏州城市新亮点、新优势。
2. “抓环境”应以深化改革和简政放权为动力提升的着力点
江苏省委就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多次强调各地要率先对标找差、率先革故鼎新,引领思想解放。同样,苏州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也要学习先进城市好的经验,如学习上海高度担当的使命感和以革命性流程再造为显著特征的实干创新精神。2017年12月,上海市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决心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提出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建设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城市之一,表现出了极大的格局观和高度担当的使命感。在短短三个月之内,上海市开办企业、登记财产、获得电力、办理施工许可、跨境贸易、纳税等六个方面的流程再造工作就取得突破性进展,办理时间平均缩短了一半以上,手续环节减少了近40%。其中,在2018年2月出台的《进一步深化本市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实施办法》中,针对“部门多、环节多、要求多、时间长”等问题,采取“流程再造、分类审批、提前介入、告知承诺、多评合一、多图联审、同步审批、限时办结”等举措,实现“一事不两跑、一事不两批”。通过改革,投资项目审批效率大幅提高,从所有项目审批时间105个工作日,缩短为最短15个工作日,最长48个工作日。而在苏州,即便是重大项目,按照工业项目审批“3550”快车道也大约需要2个月时间,明显大于上海(注:北京市通过再造審批流程,社会投资建设项目办理时限也已由原来的109个工作日压缩至45个工作日以内)。
3. “抓环境”应以加快投融资体制创新和优化营商环境为动力提升的关键
在2017年多部委对PPP工作清理规范时期,深圳不同于全国多地的观望犹豫,相继出台了《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实施方案》《深圳市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实施细则》和《创新PPP模式引导重点区域开发建设策划及研究》,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实施流程、资金保障、监管服务、PPP模式、项目运作机制创新,拓展民营资本发展空间,优化民营企业发展营商环境。在全国为深圳市场化程度高点赞之时,深圳政府绝非无为而治,而是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充分发挥了“店小二”的服务态度和“店老板”的主动担当。例如,为了降低营商环境的硬成本,深圳推进企业参与南方电网区域内跨省自主购电并直接结算,实现工商业用电成本下降10%;开展房屋租赁管理立法,按片区对厂房、写字楼、出租屋的租金进行引导,促进租赁房屋租期和租金稳定,必要时进行租金管制。为了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改善投资和市场环境,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4. “抓环境”应以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动力提升的核心
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抓环境”是迫切之举,苏州需要有上海的发展格局、革命性流程再造的擔当和深圳敏锐务实的精神,以企业为核心,也来一场定任务、定目标、定时间的革命性流程再造,有效降低市场运行成本,加快提升行政审批的效率、贸易投资的便利性、服务管理的规范性、法治体系的完善性,营造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有效运行机制。苏州市还需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截至2018年8月,中国基础建设投资同比增长速度不足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目前各地都在加速铁路、轨道交通、机场、特高压等领域的项目审批速度。苏州市也应当重视并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供给侧结构优化,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平稳发展。
5. “抓环境”应以建立、健全高效的投资机制为动力提升的保障
2018年以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的若干意见》《厦门市促进工业有效投资增长若干意见》《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有效投资增长的实施意见》等相继出台,各地普遍对投资给予了高度重视,苏州应予以高度关注。培育提高投资质量的持续动力,从长期来看,苏州还需久久为功,以系统有机发展思维为指导,扎扎实实补上“链”与“生态”方面的短板。目前,苏州科技资源、产业总值和城市公共服务均达到了较高规模水平,实现在量的基础上质的突破,亟须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融合的“任督二脉”,提升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培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驱动投资的内生动力,建设高效的投资机制。
参考文献:
[1]苏州市统计局.2018苏州统计月报(1-6期)[EB/OL].http://www.sztjj.gov.cn/SztjjGzw/UploadFile.
[2]合肥市统计局.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市主要经济指标(2016)[EB/OL].http://tjj.hefei.gov.cn/8688/8689/2017nj/.
[3]深圳市统计局.2018苏州统计月报(1-6期)[EB/OL].http://www.sztj.gov.cn/xxgk/zfxxgkml/tjsj/tjyb/.
[4]王世文.关于加快沪苏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研究:以交通互联互通为视角[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2019(2).
作者简介:
余刚,中国人民银行吴江支行课题组成员;
吴炜,中国人民银行吴江支行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