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鲜活”课堂教学方法之探究
2019-02-06温雄
温雄
【摘要】对数学这门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而言,想要确保课堂教学始终处于高效化状态,就需要实现数学课堂的鲜活性,让学生在鲜活的氛围中快乐、自由的学习、思考与发展.本文笔者对初中数学课堂鲜活的优势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鲜活课堂教学方法,期望能为广大一线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鲜活;课堂;教学方法
走入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一阵枯燥乏味之风扑面而来,没有任何的生机而言,试问在如此没有乐趣与鲜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如何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又如何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探究呢?因此,在新课改及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将之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具有鲜活性的教学模式及方式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数学课程,逐渐感受到数学课程学习的价值,发自内心的喜欢上初中数学课程.
一、初中数学课堂鲜活性的优势分析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鲜活性能为学生的顺利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并且能使教师有意识地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使之以生活化的状态进行呈现,不仅有益于学生的知识理解,还能够使学生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之中.比如,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知识产生熟悉感,可以将学生从小就熟悉的儿歌融入教学中,比“一只蛤蟆一张嘴”,学生就跟着唱,演变到n只蛤蟆n张嘴.此种简单性、生活性与熟悉性的游戏能使学生顺利掌握用数字来表示字母的方式,比教师反反复复的讲解要有效果的多.并且此过程中学生会有意识地配合教师,在鲜活的游戏中不断体验与感受,此种以知识为基础的师生关系,可以确保师生进行更好的沟通、交流、理解与相互尊重,能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鲜活力,并不是简单的,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要能够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这是保持初中数学课堂鲜活力的重要基础,当然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具有数学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对语文、政治等各课程的知识进行学习,同时,还需要具有不断探究,创新教学的意识.课堂教学中要主动发挥好自身的引导、指导、组织等辅助教学作用,对学生进行合理启发与帮助,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促使教与学获得共同性的发展.
二、初中数学“鲜活”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想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首先,需要做好情趣导入工作,數学课程中的知识点既然具有抽象性色彩,那么就需要教师借助情趣导入来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比如,在学习“直线、射线、线段”相关内容时,可以设计情趣导入:“借助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图片,请观察人行横道线、音乐指挥棒有何共同特点?激光器发射的激光、手电筒射出的光线有何特点?笔直的铁轨呢?它们分别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呢?”此情趣疑问过后,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的浓厚,能将原本学生非常难以理解的直线、射线、线段进行形象化的展示,为后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其次,要善于丰富教学活动,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比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相关内容时,为了使学生轻松理解此概念,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象棋的棋盘,将象棋的坐落组成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将位于x轴和y轴的象棋拿起来,将两个象棋之间的距离作为单位长度,让学生将每个象棋的坐标说出来.此种有趣的教学活动能瞬间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整节课的教学完毕之后,教师需要恰到好处的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明确此节课都学到了什么,又需要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因此,素质教育背景下不应该再将所有的教学注意力都放于课堂讲解中,而是也要注重课堂导入与课尾总结方面,并要精心设计,有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鲜活力与教学效率.
(二)善用生活化教学策略
首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需要始终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需要有意识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化的内容进行完美结合,让学生不断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比如,在学习“相似图形”相关内容时,能够发现教材中的图片都比较无趣,学生似乎对之并不感兴趣,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可以用雾凇、桂林山水、云南石林、泰山日出等有趣的图片来进行教学,既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数学知识,又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从而提升其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其次,在讲解教学重难点知识时,可以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习.
三、总 结
毋庸置疑,鲜活课堂教学方法是目前广大初中数学教师都在追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教与学实情进行鲜活课堂设计,确保教与学能获得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玉梅.给学生一个空间 还课堂一个惊喜——浅议如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0(28):236-237.
[2]张福兵,王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