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探究
2019-01-19王琦高远
王琦 高远
摘 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社会思潮涌动和大学生心理尚不成熟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影响,导致心理问题频发。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2-005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随着新媒体普及,大学生群体受到国内外和网络文化等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相较于其他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压力更严重[1]。
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教师配备不足。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为辅导员兼职。辅导员工作中还需承担学生日常管理、科研任务等,而且与“00后”学生思维难以融合,缺乏对“00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了解,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所缺失[2]。
1.2 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沟通方式老化
部分高校资金投入不足,心理咨询机构的软硬件设施过于老化。传统的心理咨询方式难以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求,而很多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设备难以引进。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心较强,传统的预约式咨询方式难以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需求[3]。多种原因导致学校心理咨询部门在学生中口碑较差,影响心理问题学生与学校心理咨询机构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1.3 家校共育执行不到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校园生活更不适应,产生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一些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家长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和关心,认为孩子入学后应由学校完全承担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尤其是经济困难家庭中,父母大多外出务工,生活压力较大,缺乏与子女的沟通联系,导致学生有话不知跟谁说、有事不知谁能给解决[4]。
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态,防微杜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1 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对互联网的需求巨大,高校可以利用线上咨询平台、网络课程、微信公众号、QQ公众号、微博、抖音短视频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互联网+”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自立自强学生典型和国家、学校的相关资助体系,解决经济原因导致的心理压力。建立线上平台,解决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口难言”的问题,在方便学生咨询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心理问题学生的隐私。
2.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心理咨询服务
将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学校资助服务体系的重点工作,投入足够的经费升级心理咨询机构的软硬件。将单一的心理咨询室升级成多功能咨询室,如心理沙盘室、音乐治疗、绘画治疗、就业创业指导室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尊心强,有问题后不主动联系辅导员或心理咨询部门。要解决这一问题,需建立更为完善的心理咨询方式,例如开通网络(线上咨询)、匿名信箱咨询等方式。
2.3 加大对高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培训
高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应定期参加培训,加强理论学习。通过问题学生案例分析、经济困难学生群体针对性帮扶措施、校外拓展课程等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业务能力,建立合理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老师和校级心理咨询部门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应将心理咨询相关工作作为入职培训重点。可以执行老带新模式,让一名有长期学生工作经验的辅导员老师长期帮助一名新入职的辅导员老师,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2.4 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部分高校缺乏对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高校应结合院校类型及特色,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特别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通过研究,分析出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根据研究结果,针对性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心理问题解决措施。
2.5 家校共育,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完善的家校共育制度,实现家校共育,共同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部分高校家校共育机制执行不到位,学生入学后摆脱了家长束缚,而家长忙于工作,缺乏对孩子的关心。
学校应与家长进行紧密沟通,建立QQ群、微信群等沟通渠道,向家长普及学校资助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一是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国家和学校政策。二是可以缓解部分经济困难家庭家长的心理压力,从而缓解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心理压力。
2.6 将资助工作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
第二课堂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时,可以将学生资助工作与第二课堂结合,例如开展“双困生”培训、自强自立之星评选、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事迹宣讲会等。在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国家资助体系,引导学生通过个人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2.7 发挥学生骨干力量,协助完成心理健康教育
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班级干部、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等学生骨干的作用。发动学生骨干深入到所处班级、寝室,随时关注身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现问题后,及时向辅导员、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反馈。发动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宣讲其优秀事迹,发挥朋辈教育作用,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3 结束语
新经济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与时俱进。高校应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引进新設备、新理念。要结合高校自身特色,整合资源,合理设计相关第二课堂活动,运营新媒体平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形成合力,共同确保大学生在校期间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郝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3):143-144.
[2]周娟.关于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5):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