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9-01-19钟翠黄臻齐
钟翠 黄臻齐
摘 要:运用SWOT分析法,对梅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进行简要分析,并根据其劣势和威胁提出加快梅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
关键词:梅州市;新型职业农民;SWOT分析;对策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2-0011-02 中国图书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确立了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1]。
梅州市是农业大市,农业在经济生产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升级,要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势在必行。运用SWOT分析法,对梅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出加快梅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
1 优势分析(Strengths)
1.1 农业产业特色鲜明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粤、赣、闽3省交界处,背靠内陆,毗邻沿海,地处亚热带季风区,耕地面积16.3万hm2,宜果山地25.3万hm2,农业资源和生态景观丰富多样。近年来,梅州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值不断增加。2018年,梅州农业总产值314.7亿元,同比增长4.45%;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5 173元,同比增长7.7%。对梅州这样一个农业大市来说,解决好“三农”问题是需要坚持不懈、奋力书写的一篇大文章。目前,梅州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加强产业引导,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经济。在广东省农业品牌发展报告(2018年)中,梅州柚、嘉应茶、平远橙、蕉岭富硒稻米均上了“粤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其中,梅州柚位居百强之首,品牌价值227.5亿元。
1.2 政府部门大力支持
梅州政府为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壮大新型职业经营主体,在2015年就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及管理办法》和《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奖励办法》,鼓励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者提高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管理技能,致力于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此外,梅州市政府从2018年开始与涉农高校及电商机构一同开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让农民有机会进入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型休闲农场交流学习和实训操作等[2]。
2 劣势分析(Weakness)
2.1 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偏低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梅州市乡村人口共计327.29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82.23万人,其中农业人员仅占78.96万人,不到总人口的1/3。从数据可以看出,梅州农村劳动力资源短缺。通过走访发现,有些乡村在“农忙”时节甚至出现“用工荒”的现象。此外,农村劳动力人口老龄化程度偏高,留守人员老弱病残者居多。很多农民由于年龄渐长,劳动能力下降,学习和运用农业现代化知识的能力相对欠缺。大部分农民从事的农业生产多为自给自足,缺乏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等科学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意愿。
2.2 农民从业积极性不高
农业生产相对其他工作来说较为艰辛,加上梅州市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不高,很多农作物还是靠传统方式生产,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农民收入不稳定。据统计,2018年梅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 38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 173元,可见与城镇居民仍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农民的社会地位虽有所提升,但社会各界对这一职业的认同感普遍较低,导致农民缺乏从业积极性。
3 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3.1 政策机遇极具优势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7年农业部出台《“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中央连续7年强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梅州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发展空间也更为广阔,亟需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的加入。
3.2 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前景良好
“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农民”不再是被赋予的身份,而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职业。新型职业农民将把农业作为固定乃至终身从事的一份工作,也就是农业的继承人。新时代背景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解决“谁来种地”,更是解决“怎样种地”的现实选择。梅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将在梅州现代农业农村发展中发挥主导力量,不仅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培训来提高自身技能,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经营现状,还能给身边村民起到模范作用,让更多农民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
3.3 农村网络基礎设施较健全
据统计,对照“宽带中国”示范城市申报创建要求,梅州市农村家庭4 Mbps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98.5%(超出8.5个百分点),到2020年目标值是100%。梅州市为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持续完善农村宽带基础设施,完成了200个行政村试点的开通和建设工作,确保广大农民装得起、用得上网络。
4 威胁分析(Threats)
4.1 农业复合型人才缺乏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关键在于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当前梅州市“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正面临着人才紧缺的问题,尤其是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的农业复合型人才。梅州市近年来加紧与各农业高校的合作,通过制定激励政策和举办招聘会的方式积极引进农业人才,以期推动梅州农业产业的发展,但人才储备还远远达不到市场需求。一方面,目前大部分农业专业只有农业高校和职校开设,且开办时间较短,研究还不深入,缺乏明确的就业方向,导致学生对农业专业的关注度较低。另一方面,已经培育出来的一部分农业人才不愿从事农业工作,很多人转入其他行业,人才进一步流失。
4.2 培育制度尚不健全
梅州市在培育对象的摸底与建档方面,仅限于18~60周岁种植业、养殖业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户,这将导致一部分学习意愿强烈、生产经验丰富但条件不达标的农户无法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中,无法通过培训提高自身能力,扩大经营规模。在退出机制方面,退出条件仅为有违法行为或不服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各项管理、不按要求参加培训学习等,对新型职业农民后续的跟踪管理没有制定评判标准,缺乏有效的监督。
4.3 培训资金来源单一
近年,国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愈发重视,梅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费支出也不断增加,还建立了专项资金加以扶持。但单单靠政府投入,不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由于资金单一,投入量有限,培育工作不能系统、全面地开展,很多偏远山区无法享受到政策扶持。
5 加快梅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
5.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梅州市政府要合理规划使用资金,根据各地方农民的实际需求提供配套设施,把钱用到刀刃上,让农民感受到新型职业农民的价值所在,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此外,政府可以设立农业创业基金,吸引大学生、有志青年投入到农村农业中来,开通贷款优惠业务,为农业创业提供资金支持,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带动更多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
5.2 增强“农民”职业的社会认同感
农业乃国之根本,担负着国民的温饱重任,“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亘古不变的道理。然而由于农民从辛苦的农业劳动中获得的收益普遍偏低,以致农民社会地位不高。因此,梅州市政府应该积极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可以开设“农民创业致富”“新时代杰出大学生农民”等栏目宣传农民的成功事迹,重新树立起尊敬农民、重视农业、爱惜粮食的社会观念,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职业自豪感,增强农民的社会认同感。同时,农民转变意识后会主动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热爱农村,奉献农业,找到农村归属感,齐力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5.3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
首先,加快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的相关细则。在准入方面,既要严格把关又要放宽限制,例如符合条件的农民要对其进行深入的走访调查,综合村委、村民意见等多方面考量再确定评定资格。对不符合条件但学习意愿强烈且平时大力为乡村作貢献的农民,要拓宽准入范围,确保选出的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真正需要的人。在退出方面,要实行动态跟踪管理服务,建立定期反馈信息机制,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后的工作动向,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同时严格执行淘汰制度,对存在不实经营、技术不达标的农民要进行警告并促其改正,加强监督,情节严重的取消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并列入黑名单。
其次,优化人员结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职能类型和岗位。
最后,培训部门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需求,征求民意,站在农民的角度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保证教学内容接地气,使培训效果达到最优。
5.4 建立多元化的培育资金投入机制
政府要放宽政策,鼓励高校、企业等多方力量一同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使社会资金、技术和经验能够在平台实现共享,这不仅能降低培训经费,还能使各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解决资金来源单一带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振芳.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措施[J].农家参谋,2019(20):4.
[2]李娉.“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化农业,2019(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