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江苏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提升机制分析
2019-01-19蒋艳芝
蒋艳芝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了全新的时代,我国农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基本条件,促进了市场经济改革与深化,但鉴于我国农业发展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持续不断地投入,实现数量型增长,但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目标,进而影响农业经济效益。因此,创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江苏省农业全要素生产为例,提出了合理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搭建健全的财政支农制度、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控制等不断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的措施,以期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增长。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江苏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机制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22-000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推动各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变化与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内容。需要不断加快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建设,创建完善的制度环境,采取增加要素投入或是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逐步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001—2014年江苏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3.7%,明显高于全国生产率水平,主要通过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推动进步。地区经济发展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直接关系。因此,研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对促进江苏省农业转型的升级,推动当地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江苏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背景
通过对当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由于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对各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部门要按照时代发展进程,尽快适应城市化发展步伐,通过综合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改革体制,促使农业事业持续发展,避免发生经济衰退现象。江苏省农业发展除了会受到自然灾害频发、长期地少人多的影响之外,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用到农药、化肥等,对周围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各行各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愈发激励。农业在持续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给农业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农业本身会面临许多风险,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国内与国外的产品价格出现倒挂现象,农业资源面临超载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将重心放在提升供给体系效率与质量方面,逐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想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要将供给侧结构作为主体,实现动力和效率的双重变革,促使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绿色兴农的投资力度,对构建全新的农业生产体系提供了良好基础,不断提升农业发展的竞争力,促进农业事业快速发展,逐步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促进农业从增产导向变为提质导向[1]。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显然,过去以高产出、高废物与高投入的农业发展模式需要摒除,应当采取有效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机制,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基于新时代背景,以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促使我国实现农业增长动能转换,在提升粮食生产质量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持续、健康、良性发展。为了保证社会大局发展的稳定性,要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稳固基础。
2 全要素生产率定义、增长核算框架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
2.1 全要素生产率定义
全要素生产率在国际上被称为TFP,是通过索洛余值演变而成。其基础目标就是对各个单位的投入与产出情况进行准确衡量。通常情况下,还能将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现状体现出来,体现排除投入增加后的经济增长部分。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内涵就是对生产力进行衡量,了解资源的使用情况,并运用到各个行业与生产组织当中。但投入可以划分为许多不同种类,产品的统计口径也不相同。因此,衡量全要素的生产率也有多元化的方式。与单要素的生产率不同,应当开展生产率增长单方面因素的考察,还要研究影响生产率增长的各方面因素。例如劳动成本与资本支出等必要的要素,还有体制建设与人力资本支出等现代化要素。总之,要想对生产率增长的因素进行全面衡量,就要完善理论分析框架。正因如此,会导致许多经济学家没有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明确界定,而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研究。
2.2 增长核算框架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
由于经典意义上的全要素生产率就是指劳动生产率的概念,属于一个单要素的生产率指标,还有许多与之相似的指标,如资金生产与土地等。但是,在开展生产活动时,相关的生产单位需要适当投入土地、资本与劳动等不同方面的要素。各个方面的要素性质不同,存在互补性与替代性的特点。其中,单要素的生产率指标无法将各个要素的相互关系体现出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如果利用土地或者劳动生产率指标,就可能会得到许多相反的结果。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会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不断改变。在健全增长核算框架的基础上,弥补单要素生产率指标,无法将经济的变化情况凸显出来。利用该核算框架的方式,从具体数量入手,确定实际投入增長率或产出增长率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2],但具体应用实例表明,在很长的时间内,索洛估计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都被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精确测度,对农业全要素概念的理解不够全面。其实,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包括了比科技技术更加广泛的内容,如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专业化的分工、不断提升要素质量。因此,农业全要素增长被当作度量要素,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另外,人力资本和制度变更等都会直观体现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中。所以,建立增长核算框架方式,将各种政策与全要素生产率结合,为江苏省农业增长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3 实现路径
在江苏省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地位突出。据相关研究表明[3],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将我国农业发展的情况凸显出来。与改革开放之前的农业发展情况比较,也能够凸显出农业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不断提升江苏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3.1 合理增加农业科研的投入,促进农业技术不断进步
相关研究资料表明,江苏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就是因为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也表明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经济飞速增长,与科技技术有直接关系。从宏观角度分析,农业科技技术进步,就是通过掌握更先进的生产理念,在整个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摒除传统、老旧的生产技术,并将生产的可能性边界逐渐外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江苏省的农业发展都是将土地产出率作为核心目标,并选择了现代化的高产品种,与现代化的资源相结合。因此,如何将技术优势凸显出来,对提升当地农业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有较大的影响。但就我国农业实际发展过程而言,农业科技还有许多不同的问题,例如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业科研投入资金较少等。
基于新形势背景下,农业应当从资源节约的技术与劳动节约技术入手,加快江苏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脚步。生产者也应当制定明确的目标,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增产转变为提升质量,促进农业核心技术的突破[4]。相关工作人员如果能够顺利解决这个问题,技术进步将会为农业全要素提升注入新的生机。因此,江苏省要想不断提升農业全要素生产率,各个部门与政府就要进行交流与合作,并不断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完善农业科研体制。另外,将江苏科研院所的资源与高校的资源进行整合,以不断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从根本上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3.2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业技术效率提高
首先,农业全要素的生产率不断提升,可以划分为技术进步与效率提升,就目前江苏省农业技术效率指数而言,2010—2018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在3.7%左右,江苏省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效率不断提升,能够对后续的工作进行控制。除了要逐步实现技术持续进步外,还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为后续建设工作作好铺垫。
其次,农业技术效率持续提高,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产活动不断向可能性的边界靠拢。从劳动对象本质上来看,如果要实现扩散或转移,就必须适应自然条件,并以此为依据,合理开展各种经营活动。因此,在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时,务必要将重心放在解决现代化农业技术进步与小农户之间的关系。只有始终坚持农业技术推广的公共性,为搭建完善的农机推广结构奠定基础。在促进社会服务组织与科研教学单位等经营主体的合作,才能够在众多小农户当中进行农业技术推广[5]。基于此,江苏省相关的农业部门与政府要形成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农业科研研发与推广工作,并不断加大农民开展技术指导与培训力度。从提升江苏省农民素质入手,使广大农民能够接受与使用全新的农业技术,为效率的提升作好铺垫,促进经济发展。
3.3 建立健全财政支农制度,不断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要想不断提升江苏省的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就要搭建健全的财政支农制度,增加支农支出。只有适当加大农业科研技术的投入,坚持科技兴农,才能够提升江苏省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此过程中,定期开展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并依托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断提升农业技术的效率。但是,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无论是财政支农还是农业财政制度,在不同区域也各不相同,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必须立足差异化,因地制宜地构建财政制度,财政支出的使用全过程应全程透明化。因此,通过增加财政支农收入的方式,对提升江苏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6]。对于苏北地区与苏中地区来说,应通过不断完善财政支农制度的方式,有效提升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此过程中,还要适当开展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主要包括劳动者具有与使用科学的文化知识、职业技术知识与技能,财政投资主要通过教育、培训与健康医疗来进行。改变贫困人口的福利待遇的重要因素不仅是空间,还有耕地与能源,还要不断提升人口质量。如果农民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就能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从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入手,开展文化教育与农村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民提供全面的就业服务,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3.4 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控制,促进制度创新
通过对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收敛性分析,发现在不同的地区,结论存在不同之处。在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明显更高,外贸依存制度、财政支农支出制度等都能起到正面的积极引导作用,能够不断促进江苏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苏中地区的农业基础稳固,人均耕地面积、城镇化率也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着直接关系。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在城镇率与恩格尔系数中。当地经济发展与农业全生产要素有直接关系,当前苏中地区与苏南地区处于斜率为正的阶段,苏北地区则处于斜率为负的阶段。
总的来说,苏中地区与苏南地区可以利用经济发展,逐步提升当地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但是苏北地区需要持续发展,才能够进入到后续的上升阶段。所以,江苏省相关部门在制定基本控制政策时,需要对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与分析,并采取差异化与针对性较强的政策。通过不断促进个体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促进江苏省整体生产能力的提升。
与此同时,江苏省要创新管理制度,并将经济增长的变化体现在农业全要素的生产率当中。由于农业增长是十分复杂的情况,促进高质量发展,才能够为后续管控制度打下稳固基础。农业振兴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管理理念,并对相关的土地制度与一二三产业进行探究。其中包括双层经营机制、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等,逐步深化农村土地机制改革,打造出更适合农业发展的规模[7]。在构建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上,促进新业态与农村新产业的持续发展,构建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8]。
在落实江苏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除了要节约农业资源之外,还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尽可能消除农业生产可能会对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通常情况下,要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为基础,形成绿色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例如,江苏省可以将污染治理的費用纳入到全要素生产率当中,并搭建完善的经济核算框架。就实践的具体情况分析,从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污染治理力度入手,维护生态环境与资源,将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作为核心目标,并对废弃物的资源进行合理使用,进一步扩大轮休耕制度试点。在实施乡村绿化美化性的基础上,促进江苏省农业全生产要素提升机制建设,为打造美丽中国奠定稳固基础。
4 结束语
我国正在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逐渐实现产权制度、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并重,形成促进农业生产率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随着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加快,要正确把控农业发展阶段,识别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源头。在促进动能转换与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上,提升组织协作能力,编制长远的生产计划,并接受新的技术与经验,利用新技术与新成果,积极培育现代化农民,逐步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竹,马天,王轶.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作用因素研究[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9(1):42-51.
[2]严先锋,王辉,黄靖.绿色转型视角下地区农业发展与干预机制研究——基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21):260-267.
[3]申鹏鹏,许源,张允翔,等.旅游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时空探究——以江苏省三大旅游区为例[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3):85-91.
[4]张琛.江苏省农业主产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研究——以苏北苏中32个县(市)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18(4):47-56,91.
[5]曹明霞,高珊.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基于江苏省农业面板数据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9):151-154.
[6]李欠男,李谷成,高雪,等.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距及空间收敛性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7):28-36.
[7]江苏省南京市农业委员会.优化发展环境 提升规范水平 促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江苏省南京市农民合作社发展概述[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8(9):11-13.
[8]方福前,张艳丽.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991—2008年Malmquist指数方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