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小学班级管理中的仪式感

2019-01-11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郑茶英

小学时代 2019年28期
关键词:仪式化儿歌礼仪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郑茶英

仪式感,是指让人们应用礼仪的形式来完成一件事情,使人们意识到完成这件事有与众不同的意义。教师在开展小学班级管理的时候,可以通过强化仪式感来优化班级的管理,提高管理的质量。

一、引导学生了解管理仪式感的文化

教师在应用仪式感来管理班级的时候,如果不能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有仪式感,为什么他们要用这种形式来做这样的事情,那么小学生会觉得自己正在被动地接受管理。为了让学生愿意主动地接受仪式化的管理,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接受仪式化管理背后的缘由、文化。

以学生见到教师以后,要对教师说“老师好”,而教师要对学生回应“同学好”这样的打招呼礼仪为例,有些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们见到老师以后一定要打招呼,更不理解为什么教师要回应学生的招呼。因为学生不了解建立这种仪式感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不愿意遵守这种礼仪。首先,教师可应用多媒体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个礼仪背后的文化,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他们容易理解直观化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直观化的视频来学习管理仪式背后透露的文化。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学生生活的小案例,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学生需要接受这种礼仪管理。比如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视频让学生了解,过去人们并非随随便便便可以求学的,在古老的春秋时代,几乎只有贵族才可以求学、学文化。改变这一现状的是孔子,是孔子提出了平民也有权力接受教育的理念,并且愿意收平民做学生。然而孔子为了让学生了解学习机会的可贵,他也制定了学生在向教师求教以前,要带着“束束脩之礼”而来,即学生要带着肉干等食物来到教师面前,向教师求学,而教师收下了学生的礼物以后,则意味着要承担起教育学生,让他们学习到文化知识的责任。从此以后,为了让人们了解就学机会难能可贵、学习知识之不易,人们开始制定了一套尊师重教的礼仪。教师应用这样深入浅出的小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接受仪式管理的意义。最后,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使学生重视在现阶段接受仪式管理的意义。比如有些学生觉得,即使在孔子时代,人们重视尊师重教的仪式感有意义,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现在已经是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了,人们还需要遵守这么麻烦的礼仪吗?此时教师可让学生看到在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人们非但没有淡化尊师重教的礼仪,而且更加重视它。正因为人们认为教育就要从细节做起,所以发达国家要求学生遇到教师以后,要向教师打招呼,这是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途径。

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时,要让学生了解参与仪式感管理背后的意义、文化。教师只有做到以理服人,学生才会愿意主动地接受仪式化管理。

二、给予学生简单易操作的仪式感指令

当学生了解了他们要参与仪式化管理以后,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他们要如何做到仪式化的管理。当学生认为只要他们认真地参与,就能做好相应的礼仪时,他们才会产生学习成就感;反之,他们便会产生学习挫败感,从而不愿意接受仪式化的管理。

以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在上课以前,要整理好自己的笔盒与课本,等待参与课堂活动的礼仪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应用简短的儿歌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参与仪式感的管理。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唱着“整洁的笔盒顶桌放,书本放在左角上”这样的儿歌。小学生有时会忘记一些仪式感的操作方法,教师可以应用引导学生唱简短、有趣的儿歌帮助学生记忆,使学生了解礼仪的操作方法。其次,教师给出的仪式感指令必须简单、直观,不能过于抽象,比如教师不能告诉小学生,他们要把笔盒整理好,把书本放整齐。这是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特点是他们难以理解抽象的事物,这导致他们难以理解怎样才算把笔盒整理好了,什么叫作书本放整齐了。当学生不知道如何操作礼仪时,他们便不知道如何去做。而教师告诉学生笔盒要顶着课桌的前沿放,紧挨着书本,而书本要对齐课桌左角,这样的指令便简洁、直观、无歧义,学生便立即理解应当如何做了。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指令与动作结合起来理解,比如教师可以应用一边唱儿歌,一边给小学生做示范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儿歌里唱的是什么意思,它下达了一个什么指令。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儿歌中的指令是简单、易操作的,当学生发现仪式管理的指令操作起来十分容易时,便会愿意依教师的示范去做。

教师如果要让学生做好仪式管理,就要依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教育,使小学生在参与仪式管理时获得成就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教师只有开展这样的教育活动,才能让仪管理的教育高效化。

三、应用赏罚制度引导学生重视管理仪式感的意义

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学习了仪式以后,很快便会掌握仪式的操作,并且做得又快又好;有些学生的性格较为懒散,对自己的管理要求不严格,他们有时没有认真参与仪式管理。如果教师不建立一套合理的赏罚制度,认真参与仪式管理的学生会觉得自己认真学习得不到激励,而觉得自己未受认可;没有认真参与仪式管理的学生,也会因为自己没有受到处罚,从而忽视了参与仪式管理的意义。因此为了让学生都重视参与仪式管理的意义,教师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赏罚制度。

以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学生在学校里必须衣着整洁这一仪式管理制度为例,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制度的标准。在开展仪式管理教育时,如果教师制定赏罚的标准,学生会觉得他们是接受管理的客体,而不是管理的主体,从而会消极地对待管理。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制定仪式管理标准。比如有些学生会提出,衣着整洁的标准是什么?穿破衣服来学校算不算衣着不整洁?对于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学生来说,他们认为不穿破旧的衣服是一件容易达到的事,他们觉得可以把这条规定纳入到标准内;而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他们可能会穿他人赠送的旧衣、旧裤,于是他们不能确保自己穿的衣服、裤子不是破旧的,于是不同意将这一规定列入标准内。当学生产生了管理分歧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辩论、探讨,最后共同得到结论。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一个相互监督的制度,让学生能够以相互监督的方式来进行管理,为赏罚提供依据,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可以制定一个同桌之间相互监督的制度,或是一个小组的成员轮流监督的制度来优化管理,使每一名学生参与仪式管理的情况能被记录下来。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定期接受考核,依考核的结果接受赏罚。比如对于一直认真遵守仪式管理,并且参与质量极高的学生,可以接受班级颁发的奖品;可以把参与仪式管理的结果作为能否成为班干部的考核依据。教师应用这种物质奖励与机会奖励的管理方法,可以让学生重视参与仪式管理,端正学生的管理态度;反之,对于没有做好仪式管理的学生,则要接受做清洁的处罚,或者要通过为班级做其他的贡献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教师要通过建立一套合理的奖罚制度,让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地参与仪式管理,并且能够端正起管理的态度。如果学生长期、持续地接受这样的管理,最终便会养成良好的仪式行为习惯。

总之,在开展班级管理时,教师要让学生拥有仪式化的行为。教师通过开展仪式化的班级管理,可以让学生从态度上重视仪式管理、从行为上了解如何参与管理、养成接受班级管理的习惯。教师要重视仪式化管理的班级活动开展的情况。

猜你喜欢

仪式化儿歌礼仪
仪式化传播对传播路径的科学建构
睡觉儿歌
筷子礼仪
浅谈如何从少先队活动中促进队员习惯的养成
小学名著阅读教学活动策略研究
礼仪篇(下)
论作为仪式化行为的春晚“农村外地人”形象
儿歌绝唱
七月的儿歌
念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