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经典 传承非遗
——社团拓展吟诵教学磨课有感

2019-01-11浙江省东阳市歌山镇上蒋小学陈跃明

小学时代 2019年28期
关键词:试教平仄古诗文

浙江省东阳市歌山镇上蒋小学 陈跃明

汉语的诗词文赋,很大一部分是诗人、作者以吟诵的方式创作而成的,所以体会诗词文赋精神内涵和韵味的最佳途径就是吟诵。吟诵,既是人们对诗词文赋传统的诵读方式,也是我们学习时高效的教学方法。它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社会作用和文化价值极高。

吟诵也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公认的中国文化独特魅力之一,它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身为中华儿女,传承非遗自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值得欣慰的是,如今的校园里经典吟诵已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上学期,我们学校拓展课就有吟诵社团,报名的学生还不少呢。作为一门既经典又时尚的课程,吟诵课该如何定位把关呢?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于是,学校开展了一次经典诵读的教学展示。

说心里话,对本人而言,吟诵与自己相距甚远。我曾经一度认为那是文学大咖们所拥有的技能。学校社团的开展,让我与吟诵有了初见,那是甜中带酸的初见。孕育一堂课,它从无到有,又由整归零,那份酸与甜一直在我心里交叉缠绵。我们都知道,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它是课之根本。下面我结合《早发白帝城》一诗的吟诵磨课历程,着重从目标的设定这个角度谈谈我的感悟和受到的启发。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千古名诗。全诗共有四行两句。前两行描写了早晨李白辞别了朝霞缭绕的白帝城,一路顺沿长江而下,一日之间就可以到达千里之遥的江陵。后两行写了长江两岸的猿声还在耳边回响,轻快的小舟已经驶过了万重山。整首诗显得轻快灵动,生动地传达了诗人乘船从白帝城返回江陵时的急切、喜悦心情。

一、鉴赏,吟诵——目标定位

吟诵的第一载体是古诗文。提到吟诵,我们的脑海里就会出现诗人摸着胡须,摇头晃脑的模样。可见,吟诵与古诗文的鉴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校Z老师在认真解读教材后,便对《早发白帝城》制定了她第一稿的教学目标:

1.借助作者写作背景,了解古诗含义,体会作者心情,感受诗歌之美。

2.了解平仄规律,认识平仄符号,并能借助符号吟诵。

3.感受吟诵魅力,植根吟诵情怀。

古诗文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因为相对其他教学内容,古诗文缺少一种基础和氛围。除了课堂上的教学,平时学生对古诗文接触不会太多。而我们面对的是低段的社团吟诵,组员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报名而组成的。且不管这些孩子的语文素养究竟如何,仅从年级上来说,有一年级的也有二年级的,参差不齐。所以,古诗文的吟诵教学就显得更难了。课开始,Z教师由李白创作诗歌的背景引入,让学生了解作者当时喜悦、迫切的心情。然后老师抓住“心情线”引领学生理解整首诗的含义。Z老师用了整整30分钟才完成目标1的教学。仅这一块内容的教学就已经给听课的老师一种紧锣密鼓的感受了。如此下来,给目标2、3留下的空间就相当局促了。后面Z老师只能蜻蜓点水式一带而过。第一次试教就是这样在学生半懵半懂中度过了。

课后,磨课团队人人脸上阴云密布,这堂课的目标定位究竟是什么?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这究竟是古诗文鉴赏课还是吟诵课?……一系列问题在我们的脑海里闯出。可想而知,学生对平仄的理解是不到位的,更别提吟诵了。课堂四十分钟,时间是很有限的。我们明白熊掌和鱼不可兼得,吟诵才是这节课的主要目标。任何活动设计都应该紧紧围绕“吟诵”这一目标,并为之服务。其他的目标在本节课就应舍弃。

二、技能,乐趣——如影相随

经过磨课团队的反复思考,大家给本节课重新目标定位。Z老师再一次梳理了教材。为了更好地完成吟诵目标,Z老师对第一设计进行了大刀阔斧地砍砍砍,经过修改,出炉了第二稿目标:

1.了解平仄规律,认识平仄符号,并能借助符号吟诵。

2.了解短中长平分布规律,了解平长仄,初步尝试用符号给古诗标号。

3.感受吟诵魅力,植根吟诵情怀。

这次试教,Z老师带领学生先了解古诗文的平仄规律,认识平仄符号,然后引领学生根据符号进行吟诵教学。一堂课干货满满,学生如同接受了一场“头脑风暴”。整堂课下来“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学生真的是手忙脚乱,目不暇接,左右为难。可最终的课堂反馈却是学生的一知半解。

磨课组再次陷入困境,寻找分析导致这样课堂效率的根本原因。经过分析、思考,得出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平仄时的条理不够清晰。同时,另一个问题也来了。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这样的目标是不是太难了?于是,大家分头合作,从各个年级入手,测试结果如下:高年级15分钟完成教学目标;中年级30分钟完成教学目标。那么低年级学生如果在教师正确合理的引导下去完成目标,应该问题不大。看来,问题不在目标定位上。可为什么效果不理想呢?第二个问题接踵而来,这么多“干货”的课,难道是学生不感兴趣吗?为了吟诵而吟诵是以生为本吗?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马上动手调整第三稿教学目标:(1)经历吟诵过程,认识平仄符号,探究平仄规律,并能借助符号吟诵。(2)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吟诵魅力,植根吟诵情怀。

这次试教,是让学生认真听Z老师的吟诵,辨别每个字之间的停顿。然后,师生一起约定吟诵符号:平“横”仄“竖”,并试着让学生自己一边听诗歌一边标吟诵符号。在自主探究中认识吟诵符号后,Z老师再组织学生通过多次反复地听辨、观察,得出平仄规律——平长仄短。这次的试教明显地比前几次顺畅了。老师教得不那么累了,学生学得也轻松多了。可见,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宽松、快乐、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只有学生自己亲自经历过,收获的知识才是最扎实的,纯技能的教学只会事倍功半。

三、吟诵,鉴赏——相得益彰

经过多稿教学目标的设定及试教,我们渐渐感觉吟诵已经不再是这次教学展示的拦路虎了。有一句话叫“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孩子们通过一堂课的吟诵后真的不需要教师的引导就能理解诗意了吗?或许在几年后,孩子们会顿悟,但是基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似乎有点拔高要求。我们吟诵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不正是为古诗文鉴赏服务的吗?如果缺少鉴赏,古诗文吟诵还“完美”吗?此时的焦点又回到了古诗文鉴赏中,究竟需不需要鉴赏?

经过磨课组的一再思考,最终觉得古诗文教学不能没有鉴赏。于是,第四稿教学目标又诞生了:

1.在故事情景中学习吟诵,认识平仄符号,通过研究平仄符号,探究平仄规律,并能借助符号自己吟诵。

2.在吟诵中体会故事含义,了解作者情感,并通过吟诵表达作者情感。

3.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吟诵魅力,植根吟诵情怀。

这次试教,Z老师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了解吟诵符号,并在吟诵中体会诗歌内涵,感受作者的快乐、急切的心情。

几次试教,一波三折,或许旁观者一眼就能看穿问题的本质。可对磨课组的老师们来说,却是在经历了一场轮回后,方才接近吟诵一步。这不真应了古人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了吗?

四、把脉,点评——拨云开雾

在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磨课过程后,学校请来了市教研员L老师为此次的吟诵教学问诊把脉。听了Z老师的课后,教研员的一番话让在云雾中的我们豁然开朗。L老师说:“吟诵课不应该单单是枯燥的方法教学,而应该成为学生吟诵经典的手段。在学生学完诗歌后利用吟诵的方法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哦!原来如此!有了专家的点拨,磨课组快马加鞭重组第五稿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视频,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借助故事体会诗人的心情,在吟诵中表达作者情感,感受诗人的心境。

基于教研员理念的点拨,我们再一次进行了试教。尽管课堂的表现并不完美,甚至有很多的遗憾。但我们坚信:有遗憾的课才是促进我们快速成长的动力。让我们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在“感悟经典,传承非遗”的路上越走越敞亮!

猜你喜欢

试教平仄古诗文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Radiomics of rectal cancer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 and overall survival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诵读经典古诗文的策略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一堂好课,需要反复“打磨”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试教,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