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2019-01-11福建省福州市福清洪宽中学吕雪梅

中学政史地 2019年18期
关键词:史料高中历史历史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洪宽中学 吕雪梅

历史是不可逆转的,而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和认识历史的桥梁,离开了史料就无法发现历史本质和历史规律。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傅斯年也曾说:“史学便是史料学。”因此,通过对史料的收集、整理和辨析,提炼出史料中蕴含的观点,是进行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所以,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

一、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必要性

1.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是普通高中历史课标的要求。

历史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更突出了人文素养。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的真实态度和方法,是其他四个方面素养养成的必要途径。因此,作为一线高中历史教师要重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真正地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达到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熟练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历史辩证思维能力的目的。

2.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是高考改革的要求。

考查五大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高考命题的方向和重心。综合分析几年来的高考历史全国卷I,试卷选用的史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有历史文献、观点评论、统计图表甚至海报等多种形式,综观选择题、小论文、材料题,几乎每道题都是材料。试卷立意既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强调能力素养的展现。例如,2011年全国卷I的第24—28以及30、31、32、34题,2012年全国卷I的第24—35题,2013年全国卷I的第24、30、31题,2014年全国卷I的第25、27、29、31—34题,2015年全国卷I的第24、31、32、33题等,都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实证的素养。由此可见,历史学科素养立意的命题改革趋向愈加明显,对学生辨析史料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素养的考查比重不断加大。这就需要广大高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史料实证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养成“一分史料说一分话”的良好学风。

3.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学情的需要。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并不十分重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教师上课时一般只告诉学生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历史事件的背景是什么、经过如何、结果及意义(影响)怎样,整节历史课学生主动参与程度不高,课堂气氛比较呆板、沉闷。即使教师在教学中有时也选用了一些史料让学生阅读,或要求学生阅读教材里选用的史料,但大部分学生在阅读后没有深入思考,没有设身处地地从选用材料的历史情境角度进行认真辨析、深入思考和准确解答。这反映出学生特别是农村高中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并进一步得出结论的意识还没有形成。而这种意识的缺失,客观上将直接影响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实践

1.选好史料,夯实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史料就无从实证。依据不同,史料的分类大不相同。根据可靠性原则,史料被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比如名人信件、出土文物、档案材料等是第一手史料。而根据第一手史料进行的研究或解释属于第二手史料。根据史料的不同存在形式,可将史料分为实物史料及文献史料两大类。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将史料分为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所谓有意史料是作者为了左右时人或后人的试听而形成的,如回忆录、新闻报道等。无意史料是在无主观意图的情况下形成的史料,如内部档案、私人信件等。学生收集史料的途径或方法大致有:查阅书籍报刊、收集历史图片、观看纪录片、上网搜索、探访当事人、询问老师等。

囿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让学生对已有的史料进行选择、甄别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必须在上课前尽力围绕探究的问题为学生选取可信度高的史料,实践“实证”的方法。

(1)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史料。

历史教材中的很多历史遗迹、考古文物的图片都是第一手史料,还有很多文献等第二手史料,这些都是学生认识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都是我们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有价值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好这部分现成史料,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理解史料。

(2)要充分收集教科书外的史料。

史料浩如烟海,高中历史教材中虽然有很多图文并茂的史料,但是由于篇幅所限,与重难点内容相关的材料还非常欠缺,导致学生觉得较难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教材重难点精选和提炼一些史料进行教学,更加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历史。

(3)要充分联系鲜活生动的时事材料。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是不可逆转的,也是不可能重现的,无法给学生带来直观、鲜活的体验。因此,历史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收集时事资料作为实证的依据,引导学生着眼当下,关注现实,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连接起双向互促的纽带,以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身边的情境,深化他们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增强史料实证的时代性。

2.用好史料,提升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成效。

(1)研读史料,理解史学问题,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关键。

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教材中的知识和观点,教师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引导他们对材料进行辨析和探究,通过对不同维度、不同视角的史料的解读,加深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理解、把握,更准确清楚地还原历史的真相,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理性认识,这是实证的题中之意。例如,笔者在讲授高中历史选修4(人民版)中的《千秋功过秦始皇》时,关于如何评价秦始皇,展示以下材料并提出问题。

汉代贾谊的评价: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

唐代李白的《古风》(其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明末思想家李贽这样评价秦始皇:始皇帝,千古一帝也。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你更赞同哪一种对秦始皇的评价?为什么?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的客观规律是什么?

材料中既有肯定的一面,也有否定的声音。这里主要考查学生能否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高自己的历史认知。为什么对于同一个事件会有不同的评价?那是因为立场、出发点、角度等不同。评价历史人物也需要实证精神,不能根据自身的喜好来评价。应该遵循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历史的潮流,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等。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问题多角度、全方面、深刻的解释。这也是史料实证素养的体现所在。

(2)运用史料,论证历史观点,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收集史料、阅读史料、分析史料是为了得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生成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述,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这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最终目标。

例如,教学高中历史必修1(人民版)中的《伟大的抗日战争》时,为了论证中国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中国从局部抗战到全民族抗战的所有图片、地图、文字资料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很轻松地得出全民族抗战指的是包括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所有爱好和平的中国人参加的抗战,并且是以国共两党合作抗战为主导的。为了让学生理解抗战的伟大意义,尤其是理解教材的最后一句“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个结论,笔者又引导学生阅读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表”以及其他相关史料。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分析、合作探究,最后得出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得最早,结束得最晚,而且牵制了大量的侵华日军;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中国军民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努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笔者通过充分利用教材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教材的重难点,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精神,使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并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总之,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靠老师在观念上更新,在专业上提升,在教学中渗透,用活用好课内课外、古今中外的丰富史料。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史料高中历史历史
谈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史料二则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