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英语沉浸式主题接力教研的研究与实践

2019-01-11厉天宝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备课组规程名师

◎ 厉天宝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改革深化推进过程中倡导的许多先进教育理念难以在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落地。其原因何在?实际上,理念落地的根本是通过教师对照先进理念,反思自己的理念差距,反观自己的既定行动,思考行动改进的方向与切入口,并实施有设计的改进行动。但现实中,教师身在其中,缺少对高位理念的准确解读,缺乏对自己既有理念的定位,更缺少对先进理念落地的方法选择与创新,导致行动改进艰难而低效。那么,如何打通从专家理念到教师实践的通道?如何有效地将优质展示课转换为优质家常课?我们认为借力名师(教研员或一线优秀教师),依托教学规程,采用“沉浸式主题接力教研”可以破解这一难题。

二、概念的界定

所谓“高中英语沉浸式主题接力教研”,是指首先由名师针对教师的教学困惑或疑难问题确定主题(这里指高中英语按技能单元分类授课的10种课型),并与选定学校备课组教师一起备课、磨课,再进行教学展示;然后由前期参与集体备课磨课的一名教师在名师的指导下模仿试教(备课、磨课、上课、评课);接下来由该教师负责指导其他学校的一名教师就同样的主题试教(备课、磨课、上课、评课);最后由这两位教师负责指导第三所学校的一名教师开展教学实践(备课、磨课、上课、评课),并通过教研活动形成辐射效应。

“高中英语沉浸式主题接力教研”的核心特征是:①实用性,即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与教师日常的工作密切相关,让教师觉得有用;②实践性,即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教师参与活动的亲历过程,让教师觉得能用;③个性化,即学习效果符合不同教师的个体特征和需求,让教师觉得好用。实践证明,这种教研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上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理念与实践的落差问题。

三、实施路径

“高中英语沉浸式主题接力教研”分为四个阶段,操作流程如下(以听说课为例)。

(一)第一阶段:下沉示范

1. 确定主题

听说课教学在许多高中学校的英语教学中一直是个空白,这也是导致学生学成“哑巴英语”的一个重要原因。新的高考改革制度已明确要考查学生的听说能力,听说教学成为常态是大势所趋,所以教研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指向核心素养的听说课教学”(My USA听说教学规程由名师提供)。同时确定一所普通中学高一备课组为目标团队,因为普通中学听说课的顺利实施在后期听说教学规程的推广过程中更具说服力。

2. 理念认同

教师通过备课组讨论,认同教学规程的理念,并将其有效转化为教学行为。在教师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名师帮助梳理My USA听说课教学规程,即My Understanding,通过学习理解类活动,让学生感知、梳理、概括、整合语篇中典型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My Story,通过应用实践类活动,让学生描述、内化、应用所学语言知识讲述自己的故事;My Attitude,通过迁移创新类活动,让学生分析、判断并应用所学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名师解答教师困惑,排除教师忧虑,树立教师信心。预设评估证据,比如学生参与度、学生语言输出的量和质等。

3. 示范实证

名师借班试上,教师现场观摩,课后研讨质疑,寻找实证数据(如活动设置、学生反应、目标达成度等)。名师借班展示,全体教师观摩,课后实证评估(如学生互动频率、话语长度和切合度、师生关系、意义协商等)。

活动结束时确定第二阶段接力教师人选,该校高一备课组内教研质疑者和年轻教师优先入选(实现我行你也行的活动目标)。

(二)第二阶段:浸润实践

1. 模仿备课

教师A参照听说教学规程和名师上课的课件独立完成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征求备课组意见后调整初稿。通过微信等形式获取名师意见和建议,修改初稿,形成试讲稿。

2. 打磨调整

教师A试教,名师和备课组教师观摩,课后赏析评估(得与失及其原因),比较与第一阶段实践的异同,嫁接更新。教师A综合研讨意见修订试讲稿,关注学生在各环节中的表现,聚焦学生的语言实践和思维发展。

3. 实践评估

教师A展示,全体教师观摩,课后实证评估,关注学生梳理整合知识、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的过程和实效;搜集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这一阶段,教师A尝试了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同时教师A将新生成的课件发给参加活动的教师,倡导模仿实践,可融入个性化元素;研讨现场确定第三阶段展示人选(教师自愿报名或学校教研组请缨,注意顾及学校层次,比如示范性或非示范性)和教师A的指导任务(备课、磨课与点评)。

(三)第三阶段:接力升级

1. 指导备课

教师B选定教学内容,参照教学规程和教师A的课件独立备课(其间可问询备课组教师),随时与教师A沟通(如都无法解决,再问询名师),完成初稿。教师B综合教师A和备课组意见修订初稿,结合学生情况打磨细节,特别是主题语境和问题设计,形成试讲稿。

2. 尝试磨课

教师B试上,教师A、名师和备课组教师观摩,课后研讨(教师A为主要发言者),关注问题及应对策略,比较与第二阶段展示的异同,探究个性化(教师和学校)施教的最佳方案。

3. 升级展示

教师B展示,全体教师观摩,课后实证评估(教师A点评),论证教学规程的可行性(可视化、可复制、易操作),交流尝试意愿以及操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现场确定第四阶段展示教师(随机、任意性)和指导任务(备课、磨课与点评)。

至此,教师A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给他人的学习方式取得了最好的学习成效。教师B进行了在新的、不同的、现实的情境中有效地使用知识的尝试。

(四)第四阶段:辐射推广

1. 集思广益

教师C参照教学规程和教师B的课件独立备课,遇到问题及时与教师A和B沟通,经备课组评议后形成初稿。

2. 更新尝试

教师C试上,教师A、教师B、名师和备课组教师观摩,课后研讨(教师A和教师B为主讲者),关注备课(所需时间)、上课(师生的兴奋度)和评价(课前、课中、课后;多元评价)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 观摩研讨

教师C展示,全体教师观摩,课后研讨(教师A和教师B点评),关注教学规程的实用性(可否家常化)、实效性(学生学习兴趣是否提升,课堂是否轻松活泼)和实践性(尝试意愿和变化期望)。开展教研交流,展示教师介绍心得和收获(包括论文),其他教师互动质疑,名师倡议全体教师积极实践,个性化操作,客观评估。倡导校本研修,积累教学素材,及时修订,形成个性化课堂教学和校本课程,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自信。

四、教研成效和进一步思考

“高中英语沉浸式主题接力教研”实现了授之以渔的教研效果,即Give a man a fi 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him to fi sh, and you feed him for a life. 其意思是:给他一条鱼,养活他一天;教他捕鱼术,养活他一生。

(1)在“沉浸式主题接力教研”中,一线教师优化了教学的核心技能,即优化了备课、上课、磨课、评课和课例撰写等教学技能,在创造性的使用教学规程的过程中实现了个性化教学,是做中学和教中学。

(2)在“沉浸式主题接力教研”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了实处。依托活动、借力规程、注重评价的整合式教学过程已然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文化意识的建构过程,思维品质的提升过程,学习能力的形成过程。

(3)“沉浸式主题接力教研”有力地促进了校本教研的开展,同一学校内教师以备课组或教研组内部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为名师,开展沉浸式主题接力教研,经过一轮实践,可以大幅度提升学校该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课堂教学

()()的顺利转型;同时,对学校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践也提供了具有实践价值的方法和经验。

(4)“沉浸式主题接力教研”有效地促成并催化了跨校教研。有益于校际教师教学的改进和提高,有益于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发展。不同学校的教师在接力教研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指导,共同实践,教学水平得以共同提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教研生态。

总之,“沉浸式主题接力教研”产生的教研贯通效应是:融先进理念于教学规程,助教师教学顺利转型,促学生核心素养有效形成。教研成果能够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教学效益,促进学科良性发展,惠及广大的教师和学生。

猜你喜欢

备课组规程名师
基于规程法的雷击跳闸率计算
《四川省工伤认定工作规程(试行)》出台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关于备课组建设的思考
关于备课组建设的思考
新课程下,关于学习型备课组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