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目标的作业设计
2019-01-12黄自敏
◎ 陈 赣 黄自敏
一、基于学习目标进行作业设计的必要性
(一)课程视域研究的自然延伸
作业是学生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是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手段。从课程视域关注作业,将课程、教学、作业和评价统合起来进行思考,基于学习目标进行作业设计,有利于促进教-学-评一致性。
(二)直击作业问题的决然行动
目前作业的多样性、选择性、结构性和解释性普遍不够理想,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
(1)设计缺乏针对性。教师对教材习题和各类作业参考资料没有选择,采取广撒网的策略,随意性很大。往往采用“拿来主义”机械照搬现成的习题册、教辅资料,没有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合理的筛选和科学的改编,忽视了“对症下药”。
(2)难度缺乏层次性。教师普遍秉持“照顾大部分”的宗旨,采取“齐步走”“一刀切”的方式统一布置作业,忽视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导致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动力不足的现象。
(3)内容缺乏实用性。作业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不注重实践和运用,形式单调、机械的作业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形式缺乏趣味性。教师过分注重书面练习,一些形式单一、机械重复的作业,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5)模式缺乏合作性。作业设计多局限于学生个人与书本之间封闭式的、单向的交流上,缺少生生之间的合作,不利于学生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布置作业时不听取学生的意见,选择的比例也较低。
(三)促进学生发展的现实任务
促进学生的成长是设计作业的目的。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必须要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特别是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提高作业品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提高学生素养。
二、基于学习目标进行作业设计的内涵
学习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水平标准。学习目标在方向上对学与教的活动设计起指导作用,是作业实施和评价的依据。
作业指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独立(或同伴合作)从事的学习活动,包括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两种。课内作业指教师在课上布置,学生当堂完成的各种练习以及各种学习活动;课外作业指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包括对即将学习内容的预习、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拓展和探究学习等活动。作业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业是教师诊断和促进学习的评估手段和依据,不单单是一般意义上的练习题目,更是与学生真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任务。通过作业养成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喜悦和收获体验。
作业设计指教师依据学习目标,为了解学情,巩固与拓展学生学习,所进行的作业研制活动。作业设计主要包括选编题目、改编题目和原创题目三种类型。至于一般的照搬教参、教辅,无选择地布置作业,不在“作业设计”之列。
三、基于学习目标的作业设计框架
(一)总体框架
将作业设计放在“课程、教学与评价”的宏观视域加以考察,基于学习目标的作业设计总体框架(见图1)应该包括:
图1 基于学习目标的作业设计框架
(1)作业设计的目标:① 依据学习内容,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基本要求、考试手册、单元教学设计指南等;② 依据学情分析,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学习难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预测、学生的个人背景、学生生活经历等。
(2)作业设计的类型:① 依据完成时间包括课时作业、单元作业、学期作业、学年作业;② 依据学习类型包括预习作业、练习作业、复习作业;③ 依据作业在课程中的功能包括基础型作业、拓展型作业和探究型作业;④ 依据任务要求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⑤ 依据任务分工分为独立完成和合作完成等。
(3)作业编制的途径:① 按照编制程度,分为选编、改编和创编三种;② 按照编制人员分为独自编制、师师合作编制、师生合作编制和家校合作编制。
(4)作业设计的评价:作业设计评价过程包括确定作业基本属性、开发作业设计评价量表、根据作业评价改进作业设计等。
(二)基于学习目标的作业设计维度
通过访谈一般教师和骨干教师,笔者发现普通教师的作业设计常规流程与骨干教师的设计流程有很大不同。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出基于学习目标进行作业设计关注的维度(见表1)。
表1 基于学习目标的作业设计维度
四、基于学习目标的作业设计路径分析
基于学习目标的作业设计的基本路径包括确定作业目标、明确作业设计的参照要素,进行选编、改编和创编作业,评价设计的作业,最后改进作业。
(一)确定作业设计的达成目标
作业设计的目标一般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加以拟定,主要指向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通过多种学习活动,包括听课、练习、讨论、作业、展示、实验等达成的目标。作业目标与学习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作业目标必然指向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出发点,也是归宿。但学生的作业目标不同于学习目标,作业是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路径之一,也是落实学科素养的基本路径。学习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作业目标之间也一定有相应的关联性,所有作业目标和设计要有整体架构的意识(见图2)。以物理学科“电流 电压”为例,阐述学习目标间的关联及在作业设计中的应用。A学习目标与B学习目标有一定相似性,在达成B学习目标时可以类比A学习目标,因此A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将直接影响B学习目标的达成率,这种关联称为并列关联。要完成B学习目标,必须建立在A学习目标达成的基础上,A学习目标成为B学习目标的前置目标,这样的关联称为逻辑关联。达成B学习目标,可能对A学习目标的达成产生干扰,这是负迁移关联。
图2 基于学习目标的作业设计流程图
(二)提炼作业设计的参照要素
依据作业题目的属性,作业设计者要明确作业设计的参照要素,架构基于学习目标的作业设计的参照标准,包括学习目标匹配度、作业内容、作业结构、作业类型、作业时间、参与人员和作业评价等(见表2)。
表2 作业设计的参照要素
如确定学习目标的同时,要明确作业指向的学习水平。可以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将学习的认知领域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知识”维度分为四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可以按照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进行水平划分。可以依据三维目标,在考虑作业的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考虑作业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同题目的题型可以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实验题、听说题、活动题、合作题等。题目的难度依据学科内容和学生学情,对于题目的难度加以预测。作业难度划分为较低、中等、较高等级。作业设计过程中,不同难度的题目比例合理安排。表3是三年级第一学期基于学习目标的语文寒假作业设计。
表3 语文寒假作业设计
(三)依据参照要素编制作业
1. 选编
基于学习目标,确定作业设计的题源,一般来源于教材、教辅书、练习册、测试卷、各类学本和考卷等,从中精心遴选适合学生的作业题,进行作业编制。如高中生命科学选择终端评价、沪科版配套练习册、《上海市高中生命科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用本)》、流行教辅等质量较高的练习作为题源。“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课时作业设计的题源见表4。
表4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课时作业设计的题源
2. 改编
选编的作业虽然比较简单省力,但由于各校学情不一,有些题目不能适应学生学习需求,针对性不够。要基于学习目标设计作业,应该避免简单、机械的照搬,要给予学生灵活、契合的作业。这就需要有责任心和专业水平高的教师对原有的作业进行改造编写,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改编题目包括改变题型、增设情境、改设条件、增删问题等。
3. 创编
作业设计目前主要是在选编和改编阶段,只有少数教师进行作业的创编。创编作业对于教师素养要求高,一般教师难以达到,需要提升教师的命题能力,这是另一个研究重点。如小学数学“图形变变变”游戏,让学生动脑猜想、动手验证、动口小结,通过动手操作,积累活动经验,对长方形、三角形已经学过的图形进行剪贴变成平行四边形,为后面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做好经验积累。
(四)依据参照标准评价作业设计
一份作业设计完成后,可以从适切性、结构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对作业进行整体权衡和考量,具体内容见表5。
表5 作业设计评价量表
根据“作业设计评价量表”,基于学习目标进行作业设计会发现作业设计的不足,特别是关注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体验。关注设计一些开放性和探究性的作业。如小学数学如何让学生通过复习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能将学习的知识串成网络是当时主要的学习目标。此时学习重点不是在新知的获得,而是在复习方法的指导。基于这个学习目标教师设计较为开放的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利用简易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梳理。
(五)积累和改进作业设计
对于作业设计来说,基于学习目标的作业设计,需要建立在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对应学习目标,形成作业序列,积累作业资源。还包括根据学校情况,改进作业设计,形成校本化作业。如利用在线作业平台,布局题型,规划涵盖的知识点;同时通过在线平台提供的数据分析包括错题归纳、答题得分、答题用时等,在基于证据分析的基础上改进作业设计。
五、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作业设计要切实从学习目标出发,为完成学习目标服务。脱离学习目标,盲目布置作业,将会累了教师,苦了学生。要对所学的知识很好地掌握,必须要有一定的作业量来保证,但是做多少才能有效?才能高效?要做好科学合理的安排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而且这不能完全由量来决定,除了量之多少,更应关注质之高低。如何分层,怎样分层,何时分层,这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难题。作业设计应该以“确定目标—设计练习—实施课堂—评价练习—实施结果”这一条线进行研究,突破作业设计瓶颈,重构作业设计框架,关注学生、链接生活、发展思维,让作业开放灵活、富有情趣、有效高效。作业设计是每位一线教师的日常工作,也是我们一线教师的短板所在。特别是作业设计工作中的命题能力,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关键之关键。因此提高作业设计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