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联合检测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
2019-01-10王晓芳
王晓芳
(丹东市第一医院检验科,辽宁 丹东 118000)
急性胰腺炎为临床常见急腹症,发病较急,患者承受较大痛苦。目前临床关于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多认为与胰蛋白酶及各种胰酶的活化有较大关系。临床数据显示,急性胰腺炎中有4/5患者病情较轻,经积极治疗后无后遗症,其余1/5患者病症严重,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1]。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联合检测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4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轻型胰腺炎33例,重型胰腺炎7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61.31±5.07)岁,发病时间0.5~6 h,平均(3.02±0.26)h;选取同期在我院门诊接受体检的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62.58±5.01)岁,两组研究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采集静脉外周血5 mL,常温放置30 min凝血后,离心得到血清。采用速率法检测脂肪酶、淀粉酶。参考范围:血清脂肪酶23~300 U/L,淀粉酶25~125 U/L。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血清脂肪酶(102.87±13.58)U/L、淀粉酶(449.09±50.38)U/L,轻型胰腺炎分别为(862.12±98.89)U/L、(455.72±104.26)U/L;重型胰腺炎分别为(1360.12±144.39)U/L、(1360.12±144.39)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脂肪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62.3%、60.2%、61.9%;淀粉酶分别为63.5%、64.4%、65.1%;联合检测分别为85.3%、85.3%、85.3%。
3 讨 论
急性胰腺炎是由胆道疾病、酒精、高脂血症等多种原因引起胰酶激活而发生的急性炎症,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等特点,常伴其他器官功能性病变,属于消化科常见急症。资料显示,急性胰腺炎的总体病死率为5%~10%,而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则达到36%~50%[2]。要采取针对性、正确的治疗手段,就必须明确本病发生原因、临床特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指导。急性胰腺炎是由于胰腺自身消化,胰腺中胰酶异常活化,导致胰腺组织坏死而引起的急性炎性反应[3]。目前在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中,诊断主要依赖于医师经验性判断、APACHEN和Ranson评分系统及影像学检查,然而仍然存在一定的误诊率,耽搁患者的及时治疗。近年来,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清脂肪酶、淀粉酶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临床诊断价值逐渐被发现并得到了证实。在发病4~12 h后,血清淀粉酶水平开始上升,并在20~30 h之后达到顶峰,一般其数值为正常值的4~6倍[4],当达到3倍及以上时一般即可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然而其数值的大小并不能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急性胰腺炎时,脂肪酶反流进入血液,多在发病24~72 h内达到顶峰,与血清淀粉酶之间形成互补,但同样无法反映病情准确程度。国内外系列研究证明,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中,血清脂肪酶、淀粉酶单独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较低,然而当联合检测时,诊断准确性、敏感性以及特异性明显提高[5]。本研究结果显示,胰腺炎患者的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重型胰腺炎明显高于轻型胰腺炎,血清脂肪酶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62.3%、60.2%、61.9%;淀粉酶分别为63.5%、64.4%、65.1%,再次证明单独检测的效能较低,而联合检测则可明显提高到85.3%、85.3%、85.3%。
综上所述,在急性胰腺炎的检测中,联合血清脂肪酶、淀粉酶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