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中猜想阅读的尝试

2019-01-08刘彬彬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兴趣小学语文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猜想阅读教学的尝试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大语文”阅读意识,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猜想阅读 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A-0120-02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要加强孩子的语文阅读,才能获得良好的阅读和写作效果。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重塑,而是一味地传授知识,导致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写作能力较弱。猜想不同于幻想,猜想是对新知的大胆猜测和推断的思维过程,教师将猜想合理迁移到小学语文课堂阅读之中,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对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很有帮助。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在小学阶段对阅读有着天然的兴趣,教师合理引导学生激起阅读兴趣,有助于他们爱上阅读。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容易出现“浅尝辄止”和“过犹不及”两种局面。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时应对阅读环境有所创设。如童话故事往往以有趣多变的情节吸引小读者,孩子们会因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变化而牵动神经。如果教师能合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而不是直接从文中寻找答案,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故事,孩子们惊叹于老屋遇到的一系列小动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猜想:这是一座怎样的老屋?老屋遇到了什么事呢?老屋最后会倒下吗?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猜想,得出千奇百怪的想法,紧接着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带着一份好奇心去阅读课文,以验证自己的猜想。正是有了猜想阅读的导入,学生的阅读期望被充分激发,进而对阅读产生一种特别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应善于洞察学生已有的阅读期望,让学生在有特色、有设计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自身的阅读期望,学生阅读兴趣持续提升,他们对于新知学习才会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学习效果不断得以改善。

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但猜想绝不是毫无根据的胡蒙瞎猜,即使是异想天开的大胆猜想,也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理性、逻辑、事实的基础上。教师要给学生的猜想以支持,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尊重学生的猜想,不对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绪冷眼相待,不讽刺打击,而要以满腔的热情给予支持。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课堂中不乏情景交融类的课文,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感受魅力。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课文《白鹭》中,作者描绘了三幅唯美的画面:清田独钓图、清晨望哨图、黄昏低飞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较难理解文本内容,要直接感悟散文诗的美就更加困难了。因此,笔者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跳出散文诗的框架,大胆想象白鹭在野外自由活动的画面,师:“白鹭在清水田里做什么呢?”生:“在捕鱼。”师:“白鹭站在树顶上想什么呢?”生:“在想念它的同伴。”师:“白鹭在黄昏中低飞的画面让你想起了什么?”生:“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白鹭的理解不再拘泥于文本,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解读文本。

可见,给足孩子们想象的空间,充分信任其想象力,课堂上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而猜想阅读正是契合了这一需求。学生的阅读更有目的性,在想象基础上产生理解,更有着孩子们自己思考的成分,想象更加深刻。

三、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传统意义的阅读强调思维共通之处,学生的个性化意识容易淡化,甚至影响其思维判断能力。只有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让学生产生独有的表达欲望,为读写结合夯实基础。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设计中融入更多猜想的成分,以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文本内容为切入点,挖掘读写结合的着力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模仿、想象与创作,这也是提升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猜想阅读不能满足于追求学生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其创造性思维,或是填补文本留白之处,或在浅尝辄止之处扩充延伸,或在余音绕梁之时故事新编……

语言表达的形式很多,如补写就能让学生乐在其中。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短短的一句话一笔带过,比如“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老牛听完牛郎的话是什么反应?它的心里会想什么?仙女们瞒着王母娘娘时是怎么计划的呢?这些都是课文内容中的留白部分,能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们思考的角度不一,就会提出许多有趣、新颖的猜想,他们的回答让教师倍感惊讶,这样的效果正是教师所期望的。

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只有思维清晰的学生,才能进行准确的语言表达,但由于课堂重视语言表达而轻视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样不利于學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当前的语文课堂,学生主体地位明显,但是教师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代劳”行为,即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追求目标的达成与公知,缺乏带领学生一起思考的现象比较严重,长此以往自然是有害无益的。猜想阅读克服了这一弊端,学生要不断地思考才能跟得上阅读节奏。笔者曾有幸聆听著名教育专家屈华老师现场执教的《军犬黑子》一课,学生在屈华老师的引领下,能够大胆地猜想黑子的心理变化,更重要的是能结合文本说出自己的依据,之后屈华老师引领学生再回到文本,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猜想和军犬黑子的结局作对比,思考其异同。这样的思维训练充分提升了学生的能力,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自然更加透彻。由于课堂上每名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同,屈华老师充分根据学生不同的理解程度进行引导,学生锻炼了思维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丰富眼界与提高认知,充分发挥猜想阅读的作用,其思维能力才能不断完善与提高。

五、拓展学生的“大语文”阅读意识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绝不能拘泥于教科书,而是将书本作为引子,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同一类型文本。教师在引领学生掌握教科书内容的同时,如何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猜想阅读正是与之完美契合。以孩子们喜欢的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盗火》为例,教师提问:“除了普罗米修斯你还知道西方有哪些天神?”“他为什么要盗火?”“赫拉克勒斯救下普罗米修斯之后发生了什么?”学生在课外书中寻找答案,更重要的是谈一谈自己对中国与希腊神话不同之处的看法。当课文内容满足不了孩子们的认知需求时,他们普遍带着一份好奇心去阅读《希腊神话》,会为自己丰富知识面而高兴,也渴望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外阅读不是漫无目的,而应当建立在课内阅读基础之上,并且辅以教师正确的指导方向,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融入其中。

总之,猜想不是凭空幻想,只有教师熟练地控制课堂,并将猜想阅读灵活植入相应的教学环节,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提供创作的空间。此外,猜想阅读不是万能公式,不能以偏概全覆盖所有课堂教学,教师要将其与课堂需要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充分锻炼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喜妹.当阅读和写话邂逅于绘本——绘本“读写联动”,提高低段学生写话能力的探索[J].语文知识,2016(16)

[2]王青龙.如何提高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J].现代阅读,2013(1)

[3]刘林.猜想——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J].中国校外教育,2008(12)

[4]欧阳红月.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7)

作者简介:刘彬彬(1995— ),江苏淮安人,中小学二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杨 春)

猜你喜欢

兴趣小学语文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巧用游戏构建快乐体育课堂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