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君子”文化浸润下的城中村小学“1+X”德育课程探究

2019-01-08宁永红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德育课程文化

【摘要】本文论述城中村小学德育课程模式的构建,介绍南宁市秀厢小学基于“兰君子”校园文化,制订德育课程目标,构建“1+X”德育课程模式的实践。

【关键词】德育课程 城中村小学 “兰君子”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A-0008-0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批乡镇居民涌入城市务工,他们大多选择居住在城乡接合部地带,即“都市里的村庄”——城中村。为此,城中村学校需要接收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当前,家庭教育缺失、方法手段缺乏、“重智轻德”等因素导致城中村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何提升城中村学校的德育质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南宁市秀厢小学属于典型的城中村学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学生总人数65%以上。学校外部环境尚未形成“大德育”体系,学生父母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往往认为德育工作就应该是学校的事情,是班主任或思想品德教师的事情,“重智轻德”现象严重,缺乏“全员”德育的意识。2013年以来,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目标,结合学校办学的历史、宗旨、理念及地域、文化、生源等状况,打造了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兰君子”校园文化品牌。兰花是一种以香著称的中国传统名花,它独具四清:神清、气清、色清、韵清,以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为人所知。同时,它象征知识分子的气质,民族的内敛风华,“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与学校的环境、生源状况极其吻合。为此,学校提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融入“兰君子”文化的德育课程目标,构建了城中村小学“1+X”德育课程模式,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1+X”德育课程模式建设的外延实践——以兰为核心,营造“秀雅馨香”的文化氛围

环境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构建一种会“说话”的环境,才能达到“陶情冶性、规范言行”的教育目的。因此,学校以兰为核心,营造“秀雅馨香”的文化氛围。

(一)以兰育“秀”——“秀美的校园”

兰花汲取天地之精华,是灵性秀美之物;兰的灵动与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活泼天性如出一辙。为此,学校以兰的卓越品质为核心,确立“培德育秀,和谐共生”的办学愿景,“正心雅行,秀外慧中”的育人理念,精心提炼“三风一训”、学校精神、宣传口号;以兰为主要元素设计校标LOGO、吉祥物、校歌、校旗、校章;以孔子《家语》中的兰诗为校诗,发挥兰花潜移默化的熏陶引领作用,积极建设富有特色的精神文化,涵养师生的气质。

(二)以兰育“雅”——“雅致的校园”

“芝兰之室香弥远”,学校抓住兰花淡泊高雅、美好贤德的品性,以兰香塑校貌,花圃里、老树上、围墙边,校园中到处可见兰花。进入学校,“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的楹联和“兰韵飘香”主题雕塑映入眼帘。学校以此寄望师生树立远大志向,为学生的幸福童年奠基。“兰香阁”中各种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兰花瓶寄望师生出入平安。放学等候区的“怡兰吧”里,一架古琴、几张方桌、桌案上的笔墨纸砚、一层层书柜,让在此等候家长的学生成为一道优雅的风景线。“兰香叠瀑”文化连廊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倡导的“兰德”相结合,成为品德教育的绝佳场所,在这里,学生抬头可赏香兰朵朵,低头可听流水潺潺。兰花养植基地的“怡兰轩”内,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从花株上提取兰花的芽、根等进行组培,体验兰花从瓶苗、小苗、大苗到开花的过程,感受科学技术的奥秘。

(三)以兰育“馨”——温馨的校园

“幽谷出幽兰,秋来花畹畹”,学校以“兰”为抓手,让丰富的兰文化符号进入校园,营造温馨的人文环境。所有的办公室、功能室均以兰命名,如聚兰阁、慧兰坊;在舞台边、操场旁布置大量的兰诗、兰画;建设品兰廊、茗兰廊,用教师、学生、家长的优秀作品装点楼道,让全体师生在参与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受到兰文化的熏陶。同时,将“琴棋书画”“笔墨纸砚”“四书五经”“梅兰竹菊”等丰富元素分布于各楼层,使学生时刻能感受到中华经典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二、“1+X”德育课程模式建设的内涵实践——以兰为载体,构建“智慧馨香”的文化课程

学校分级、分类、分层、分段开发基于“兰君子”文化的“1+X”德育课程体系,为学校实现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指明了方向。

(一)“必修+选修”融合的“1+X”德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课程模式的基础,学校结合特色校本课程,打造基于“兰君子”文化的“1+X”德育课程模式。“1”指必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发挥国家课程的权威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德育基础素养。“X”指选修课程——学校自主研发的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实践活动课程、社团课程等,发挥其它载体、活动、平台的德育功能,实现德育在学校的全覆盖、多途径和常态化。例如,实践活动课程“走进兰花的世界”,通过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开展“识兰、知兰、喜兰、尚兰、学兰、如兰”的序列化、阶段性的教育,以兰会友、以兰正气、以兰言志、以兰怡情、以兰雅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延展基础,利用每周四下午开放“兰乡雅韵自主课程超市”,开设书法、国画、剪纸、兰韵国学等特色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学习,为学生搭建学习文人四雅、文房四宝、文人四艺、宫商角徵羽等的平台。同时,创编《兰韵·国学》《古诗链记》《口语秀秀》《硬笔书法》等校本教材,助力课程的实施。

(二)“课内+课外”融通的教学模式,“线下+线上”结合的教学方法

德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课堂只是教学的一部分,实際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作为德育的内容。学校挖掘校外人文资源,组织开展一系列的“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研究、探索及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德育主体性,经过学生自我体验、熏陶、影响、感染,达到德育目标内容的落实,使学生获得思想品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互动,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充分挖掘并合理配置社区德育资源,使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向多渠道、全方位、主体化转化,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立交桥”,把学校德育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提高学校德育的质量和效益。例如,学校组织学生进社区开展“幽兰芬芳沁人心——走进社区”“幽兰芬芳沁人心——爱心互助”等体验活动。同时,与社区因地制宜地建立“兰乡”教育基地,开辟社区“兰乡”教育宣传窗,让学生参与宣传窗的内容编写、维护工作,使学生从小树立起主人翁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三)“核心+全面”融汇的“1+X”德育课程评价方式

強调“1”——学生德育学业评价,关注“X”——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实现“1+X”新德育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多级化和多层化。在学校德育课程评价体系中,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和表现性评价,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行为表现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规定,制订具体的评价标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激励,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分层评价学生,如设立进步奖、优秀奖、杰出奖等;多方位评价学生,如评选文明天使、阅读大王、创新能手、孝心榜样、运动大咖等;多主体评价学生,如实行班主任、家长、同学、科任老师、社区相关人员评价相结合;多方式评价学生,如投以赞许的目光、发信息告知家长、发放兰花卡、颁发证书、奖励礼品等;即时评价学生,如发现学生闪光点后,及时把握最好的机会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

三、“1+X”德育课程模式建设的活动延伸——以兰为抓手,开展“兰香雅韵”的实践活动

为增强“1+X”德育课程模式的实际功效,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特色实践活动,寓教于乐、融教于趣、化教于心,促使师生心怀慧智、外显雅正、敢担当、懂取舍。

智慧馨香,做“君子”教育:学校以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为依托,弘扬中华民族文人气节,开展“手植兰草”“手写兰馨”“手绘兰馨”“手剪兰馨”“幽兰芬芳沁人心”“兰乡好声音”“兰花艺术节”“兰乡之旅”“我与兰花在一起”“我为兰花添风采”等特色系列活动。

文化传承,做“节日”教育:学校以传统节日为基点,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开展“千人写福”庆新春、“千人打月饼”共赏中秋、“粽情粽意,龙舟寄情”过端午等传统节庆活动。

弦歌不辍,做“节点”教育:学校以重大纪念日、法定节日为契机,融入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开展“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弘扬五四精神,青春建功新时代”“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筑梦育人使命”“悦享绿色童年,追逐缤纷梦想”等活动。

持之以恒,做“生态”教育:学校以创建“国际生态学校”为契机,引导学生保护自然,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爱蛙护蛙,我们在行动”“增强环保意识,共建绿色家园”“同创安全校园,共享健康生活”“手拉手创建生态文明,心连心共创健康生活”等活动。

熠熠生辉,做“非遗”教育:学校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契机,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引入在陈村“大酬雷”傩戏文化传承队、广西艺术学院皮鼓舞专家团队,开展“绣球圆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展演活动及皮鼓舞训练表演活动。

携手共育,做“温度”教育:学校以“家长学校”工作为重心,加强家校合作,开展“百名教师进千家”“家校携手扫黑除恶,共建和谐平安校园”等活动。

四、实施“1+X”德育课程模式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探索,学校办学水平得到跨越式提升,为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国际生态学校、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学校、全国“绿色小记者工作站”、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先进单位、南宁市首批文明校园、南宁市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基地、西乡塘区首批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原创舞蹈《绣球圆缘》作为广西优秀节目代表在2019年中国东盟博览会之第三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中展演,获得高度赞扬。先后有梧州市长洲区各小学、马山县各小学、宾阳县各中小学代表等近百所学校、上千人次前来学校参观学习。《中国教育报》《环境教育》《教育观察》《广西教育》等报刊及人民网、广西新闻网、广西电视台、南宁电视台等媒体多次对学校相关活动进行报道。

在小学教育阶段,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它致力于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的培养,体现着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贯穿德、智、体、美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统领着学校教育。它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小学德育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合格公民的起点。南宁市秀厢小学基于“兰君子”文化开展城中村小学“1+X”德育课程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犹如空谷中的幽兰,散发着缕缕幽香,影响着一届又一届花苗,辐射区内外,馥郁深远。

【参考文献】

[1]张传源.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N]. 语言文字报,2019-09-13(5)

[2]庞波.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25)

[3]刘玉芝.时光不语 静待花开——探究德育工作途径之“实践育人”[J].名师在线,2019(25)

作者简介:宁永红(1974— ),女,壮族,广西南宁人,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南宁市秀厢小学校长,曾获全国百佳教育学术研究带头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创新人物、广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立体化课题实验区先进个人、南宁市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

(责编 雷 靖)

猜你喜欢

德育课程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解读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探讨
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中职学生德育课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与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整合实践研究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