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视角下的习题课教学实践
2019-01-07包丽
包丽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经过近四十年的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已经成为特色鲜明、操作简便、效果明显的著名教学方式之一.其核心理念是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在“师生”“生生”互动合作中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从而促成学生学力提升,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发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重要操作规则便是“三学”,即学材再建构、学法三结合、学程重生成.“三学”课堂应用广泛,适用于各种课型,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中一道习题为例,解析“三学”视角下的習题课教学实践.
“平行四边形”是初中几何的重要章节,是在研究三角形、全等三角形、轴对称等基本图形之后的又一相对复杂的图形教学.在这一章节中,几何图形的定义、性质、判定等明显增多,针对书本知识,学生首先要熟练掌握定理,才能灵活运用.同样,本章的书本习题难度也有了明显提高.笔者以为,当一章节新课结束需要安排习题课时,教师应基于课后习题进行“学材再建构”,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一、基于知识点,夯实基础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69页第14题:如下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的中点,∠AEF=90?紫,且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于点F.求证:AE=EF.(提示:取AB的中点G,连接EG.)
这是复习题中的一道高要求题,但题目本身有了提示,所以难度降低了不少,班级绝大部分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的。因此,在课前就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课堂上让学生自主讲解.学生普遍能明白辅助线“取AB中点G,连接EG”的目的是要构造全等三角形,从而证明线段相等.用课本方法解决这道题以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有没有其他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呢?”通过分析,学生能够发现,要构造与△ECF全等的三角形,还可以作如图1所示的辅助线,过点E作BC的垂线,与AC交于点H,得到△AEH.
书本上的提示有时反而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式,限制学生思考的宽度,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努力寻找不同的解题路径。教师要利用好课本资源,为学生夯实基础.
二、学材再建构,变式训练
引导学生设想:原题中点E是BC的中点,如果点E是BC上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变式1 :如图2,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上的任意一点,∠AEF=90?紫,且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于点F.求证:AE=EF.
有了刚才的分析,学生可以独立画图并找到解题路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获得变式,获得新题目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
变式2:如图3,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BC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AEF=90?紫,且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于点F.求证:AE=EF.
解决这个变式问题的方法和前面完全一致,可以在BA上取BG=CE,连接EG;也可以过点E作BC的垂线,与AC的延长线交于点H.
如果点E是CB延长线上一点,其他条件不变,是否仍然有这个结论呢?由此引出变式3.这种情况画图有一定的难度,要引导学生和原题对比,正确地画出图形.
变式3:如图4,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E是边CB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AEF=90?紫,且EF交正方形外角的平分线所在直线于点F.求证:AE=EF.
与原题比较,如果用书上的方法解答,就是在AB的延长线上取点G,使BG=EB,连接EG,证明△AEG≌△EFC(如图5);第二种方法即过E作BC的垂线,与CA延长线交于点H,证明△HAE≌△CFE(如图6).
在课后习题解答基础上,得到三道变式训练题,通过将学材再建构,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交流研究,帮助学生寻找新方法解题的过程,让学生加深对常规方法的理解,最终使学生熟练掌握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学法三结合,掌握方法
教师继续提问:“如果这道题中的正方形变成菱形,可以得到什么样的题目?”
作为一堂常规习题课,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设置足够的讨论辩解环节,习题量不宜过大,因此这些内容可以留作课后思考.课堂上学生解决了正方形中的四个问题,对课后的思考问题会有一定的兴趣.课后以个人学习、小组学习为主,到下一堂课再进行全班学习,将“学法三结合”融入整个数学活动.
变式4:如图7,四边形ABCD是菱形,∠B=60?紫,点E是边BC上的任意一点,∠AEF=60?紫,且EF交CD点F.求证:AE=EF.
这题是以菱形为背景的,如果题目变为“点E是等边△ABC的边上任意一点,∠AEF=60?紫且EF与△ABC外角平分线交于点F”,那么与原题就更相似了.在这里,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对应正方形问题的变式2和变式3,得到菱形背景下的变式5和变式6,如下.
变式5:如图8,四边形ABCD是菱形,∠B=60?紫,点E是边BC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AEF=60?紫,且EF交直线CD于点F.求证:AE=EF.
变式6:如图9,四边形ABCD是菱形,∠B=60?紫,点E是边BC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AEF=60?紫,且EF交直线CD于点F.求证:AE=EF.
在课堂研究的基础上,变式5和变式6都由学生自己叙述题目,自己画图,自主解答.学生会发现,这类问题都是相通的,也就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学程重生成,提升学力
在这堂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进行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达到深度交流,自主建构.在习题课的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下几种现象:一是只注重习题的“量”,而不注重习题的“质”.习题课如果只是由大量解答习题堆积而成,学生没有思考时间,只是被动接受,那么就没法通过充分交流来获得解题经验、解题方法.二是只重视“就题论题”的解题,而不注重“举一反三”的学力提升,由此,学生学不会灵活应用.在这堂习题课的教学中,笔者注重变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鼓励学生自己编题、画图分析,重视学程的生成,从而实现提高学力的目的.
“学材再建构,学法三结合,学程重生成”,这“三学”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学材再建构保证了教学内容的丰富,学法三结合保证了教学形式的多样,“三学”确保教学结构的活泼、教学氛围的民主、教学过程的完整.同时,学材再建构,学法三结合最终指向学程重生成,确保学生学力发展.
“三学”视角下的习题课实践,还有诸多方面需要改进提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比如习题的选择、学材的建构、学法的运用,等等,都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在新形势下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编辑/王一鸣 E-mail:512131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