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教学”与“无为教学”的关系
2019-01-07李向奎
李向奎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做演讲,陶先生抱着一只大公鸡来到讲台上。先生又掏出一把米放到公雞面前,然后按着鸡头让它吃,公鸡不肯吃,先生又掰开鸡嘴,硬往嘴里塞,公鸡拼命反抗,还是不肯吃。先生倒退几步,静静地瞧着公鸡,公鸡站在讲台上竟自己吃起米来。先生再次来到讲台前说:“教育教学也跟喂鸡一样,如果我们强迫学生学习,把知识硬灌输给他们,他们是不愿意接受的,即使接受了,也很快就会把知识还给老师的。如果让学生主动、自由地学习,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先生前两次喂鸡,粗暴强硬,引起公鸡的强烈反抗,是谓“有为”,最后一次喂鸡,他躲到一边,公鸡主动吃起米来,可谓“无为”。先生的演讲是有为教学与无为教学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有如醍醐灌顶,同时也与老子的法道自然思想不谋而合。
其实,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孤立的,“无为”并不是单纯的“不为”,而是“不为”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高级阶段,是老子有感于当时世人做事仅凭主观意愿而过为、胡为和妄为倾向而提出的一种矫正策略,所以,“无为”是以“有为”为依据的,离开了“有为”的“无为”,“无为”就变得虚无而没有意义。因此,教育教学中的“无为”,并不是提倡教师什么也不干的“不为”,而是让教师从教学“主角”的角色里退出来,担当策划人、主持人和配角,处理好有所教和有所不教的关系,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教的延伸,是更好地教。在课堂教学中,教与不教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何时“有为”,何时“无为”?如何处理“有为”与“无为”之间的度?我认为,二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筹划,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北京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吴正宪老师的示范课“求平均数”,就很好地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统一性(师度)与自主性(自度)的辩证关系。教学开始,吴老师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队,由学生自己命名为“先锋队”和“必胜队”。每队派出三名选手,进行拍球比赛,由两名学生在黑板上记分:第二轮比赛吴老师举手请求加入“先锋队”,强行把自己拍球的分数加入了 “先锋队”的总分,然后宣布“先锋队”胜利。此举激起“必胜队”的“强烈抗议”,认为四人组与三人组这样评比不公平!求平均数问题就这样被学生发现并提了出来。吴老师没有直接抛出问题,而是故意制造一起“不公平”事件,使学生自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者无为,学生自悟自度。
通过观察吴正宪老师的课,我们发现通过老师的暗示和指点,让学生自己找到门路,然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寻找和发现自己所感兴趣的东西,开拓未知的领域,这是最好的教学方式。“自度”(无不为)固然高妙,如能“度师”(超为)则是“有为教学”与“无为教学”有机结合、辩证统一所达到的至高境界。
编辑/李莉E-mail:118391679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