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19-01-07刘联
刘 联
(沈阳市辽中区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200)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检验技术也越来越重要,并受到临床高度重视。血液标本检验是用于诊断及检出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若出现标本不合格或错误操作,易对疾病治疗及诊断造成影响[1]。但血液标本在检验中因多种因素感染,致使检验结果出现误差。因此,提高血液标本质量控制,确保血液检验准确性及可靠性尤其重要。本次研究将对临床检验中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对策予以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本院检验科确诊的371例患者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研究。其中男性198例,女性173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6.32±2.58)岁。
1.2 方法:血液标本采集后需立即送至化验室,由专业检验人员对血液标本进行收集和分类处理。将血液标本按照患者信息不相符、标本量少、血凝、标本采集不规范、脂血、疑似标本污染及容器选择错误等不合格原因予以分析,并统计不合格原因及占比,制定相应对策。
2 结 果
全部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中,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有血凝、标本量少、容器选择错误、患者信息不相符、采集不规范、脂血及疑似标本污染等原因。其中血凝107例,占比28.84%、标本量少88例,占比23.72%、容器选择错误58例,占比15.63%、患者信息不相符50例,占比13.48%、采集不规范42例,占比11.32%、脂血20例,占比5.39%及疑似标本污染6例,占比1.62%。
3 讨 论
血液标本检验在临床上尤其重要,医师可根据准确检验数据对患者给予临床诊断及制定合理有效治疗方案,其血液标本检验合格性对于疾病诊断起决定性作用,血液标本质量则对检验结果准确性密切相关,若血液标本因检验不合格,易导致检验结果错误,从而加大临床诊断及治疗难度[2]。因此,要对血液标本检验引起高度重视,以确保检验准确性。
本次研究显示,对本院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结果予以分析得知,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血凝、标本量少、容器选择错误、患者信息不相符、采集不规范、脂血及疑似标本污染等。对其不合格原因分析得知,造成血凝原因主要是由于:①因抽血时间过长,其血液在注射器内以完全形成凝块;②因试管过多,导致注入先后顺序出错,使注射器内血液凝固;③血液注入试管后未采取争取摇匀方法,导致血液标本与抗凝剂未充分混匀;④是抗凝剂已黏附于试管上,无法与血液混匀;⑤血量相对较多,使血量和抗凝剂比例不匹配。标本量少:①是因护士对于检验项目掌握程度不够,导致血量不足,检验结果就出现误差;②缺乏专业知识,因技术及血管选取不当致使血液标本采集不足。容器选择错误:针对于不同检测项目其采血管也具有差异,再加之部分采血人员不了解检验项目,检验清单时未仔细查看,导致标本容器选择出现错误。患者信息不符:因采血人员未能认真核对患者相关信息,致使患者信息不相符。采集不规范、脂血及疑似标本污染等多是因止血带捆绑过紧,且时间相对较长,采集血液是未擦干消毒剂,采血部位拍打时用力过度等因素导致[3]。
针对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等原因,要及时给予有效的对策予以整改,以提高血液检验准确性,确保标本合格性,从而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保障。为此,对不合格原因给予以下对策:一是强化相关医护人员专业理论知识。应定期对相关医务人员发放送检知识手册、血液标本采集手册等,告知医务人员血液样本操作技能、重要性、检测时限及基本规范等。特别是对于新型的检验项目而言,要定期进行知识讲座宣讲,提高医护人员对于血液标本送检、采集的相关知识。二是提高医护人员培训力度,医院应定期对相关采血人员实行技能知识培训,并规范其采血操作,例如采血时间等,及时混匀血压标本,让试管内抗凝剂和血液标本得以充分混匀,但要注意力度,防止因力度过大,导致溶血。此外,及时消毒处理,防止出现样本污染。三是加强临床科室与检验科交流沟通,检验科对于不合格血液标本,要及时与临床科室进行联系,并告知其不合格原因,使其下次采集血液标本时多加注意,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不同科室之间要定期召开会议,针对存在问题及时分析,处理,以有效开展工作[4]。四是严格实验室管理,应对实验室给予严格规章管理制度,例如奖惩制度、考核制度等,定期会议总结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以有效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确保工作质量。
总之,医院定期对医护人员及检测人员实行技能培训,及时有效反馈血液标本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有效确保血液标本检验合格性,提高标本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