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行为”着力于“养成”
2018-12-21赵晓亮
赵晓亮
【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过以兴趣为基点的行为需求引导,以体验为核心的行为情境创设,采取行为养成的教学模式,着眼于行为体验,着力于习惯养成,打造小学道德与法治实效课堂新路径。
【关键词】行为养成;道德与法治;课堂例谈
行为养成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模式。《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实践行为养成,就是要注重学生课堂的行为参与,将认知和行为在教学中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培养和形成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以兴趣为基点的行为需求引导
行为需求是指做出或想做出某一行为的理由或意愿,它是行为养成的目的和先导,而兴趣是激发行为需求的重要因素。通过激发兴趣来引导行为需求,是行为养成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要有童趣的导入。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开始时最集中,如果能够在这一黄金时间段内用有效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能为全链条的行为养成铺就成功的底色。笔者在执教“爱护课桌椅”一课时,就以“小猪佩奇”这一深受儿童喜爱的卡通人物作为本课的主线人物,设计了一个具有童话色彩的趣味导入。学生们见到自己喜爱的卡通人物都异常开心,对于“小猪佩奇”提出的问题——“课桌椅对我们到底有多重要呢?”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种童趣的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们的行为需求,在争先恐后的解答过程中,学生们也意识到了课桌椅的重要性。
其次要有巧妙的过渡。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焰一旦被点燃,教师就要注意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不断添加燃料,不断保持和激发学生的行为需求热度。课堂教学中的过渡也要以自然、巧妙、激发学生兴趣为佳。在“爱护课桌椅”这一课教材中,要求学生大致了解课桌椅的来历。教者将课堂伊始创设的童话情节延续下去,卡通人物“小猪佩奇”再次出场,带领学生们兴致盎然地进入了下一环节的学习,不断拓展学生行为需求。学生们通过观察和讨论,由衷地发出了感叹:“小小课桌椅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啊,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它们!”
二、以体验为核心的行为情境创设
学生的感悟往往是伴随着学生自己情感的调动和所参与的教学活动而存在的,真实的情境体验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所以,笔者在执教“爱护课桌椅”一课时,从学生一日在校生活中选取了三个时间段,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直接在情境中体验、反应、交流。
第一个情境是上课时,引导学生说出上课时“不在桌面上乱涂画”“稳稳坐着,不摇晃”“发言时,轻轻站起来”等行为规范,并让学生试着按照刚才所说的要求来体验,由一名学生代表示范其他同学点评,到全班一起体验。
第二个情境是下课了,老师先请学生们将文具轻轻收进文具盒,将桌面清理干净。接着请一名学生体验离开座位走出教室的过程,然后请大家点评这名学生的行为,落实行为细节,比如:将椅子塞进桌肚时,要将椅子轻轻提起,减少椅子腿与地面的摩擦;走路过程中不追逐打闹,不碰撞课桌椅。因为有了之前的观察与指导,学生不仅明白了应该怎样做,也知道了如何做好的方法,所以在之后的小组体验和全班体验时都非常顺利。
第三个情境是值日时,老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由讨论,自由体验。有的小组轮流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小组因观点不和而争论,还有的小组直接开始操作演示……在思维的碰撞和行为的体验之后,学生们逐渐形成了共识,例如:椅子要轻轻叩到桌面上,以免损伤桌椅;同桌二人的椅子要尽量向内侧靠拢,以免被背着书包经过的同学碰撞导致掉落;值日完还要把椅子轻轻放下来,并把桌椅排整齐,为第二天上学做好准备……
模拟真实情境的行为训练,让学生经历了从兴趣、认知到实践的过程,让他们的行为习惯在主动体验中逐渐形成。
三、以常态为关键的行为习惯养成
低年级学生的任何一个良好行为习惯的习得都必须经过长期地、反复地训练。行为养成不能局限于课堂短暂的教学时间,还要利用一切方式往课堂外延伸。一堂成功的课,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理知行,更应该让学生将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常态。怀着这样的理想,笔者在“爱护课桌椅”一课中尝试了以下两种方法:
首先行为强化法。低年级学生善于模仿,良好行为一旦得到认可和赞扬,就会对他们产生示范和导向作用,进而可以逐步使这种良好的习惯得到强化并巩固下来。老师给每位学生制作了一张精美的“星星卡”。得到五角星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是自己的行为得到了认可和赞扬,尤其对于处于集体中的学生们,“星星卡”的存在会形成一种竞争氛围,他们为了能得到更多的五角星,会不断强化自己良好的行为,日积月累,逐渐形成习惯。
其次榜样示范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时,可以为学生树立出好榜样,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榜样的形象、直观的示范行为,明白某种良好行为的具体要求。鼓励学生开展“爱护公物之星”的评选,负责督促全班同学更好地爱护公物。“爱护公物之星”就是集体中的榜样,他将成为其他同学观察、模仿的对象。并且赋予“榜样”一定的权力,可以选出新一任“榜样”。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成为别人的学习榜样。
行是知的目的和歸宿。只有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其性格中“动力定型”“形成自然”,才能认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采取行为养成的教学模式,着眼于行为体验,着力于习惯养成,不失为打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一种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J].中国教育出版社,1993.3
[2]让·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J].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
[3]阎海全.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