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复护理干预对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预后的影响研究

2018-12-13刘永会

当代医学 2018年33期
关键词:脑性肌张力痉挛

刘永会

(沈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辽宁 沈阳 110032)

小儿脑性瘫痪临床较为常见,属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临床表现以智力低下、语言障碍、听力障碍和中枢性运动障碍为主,具体以痉挛型较为常见,患儿多处于伸张反射亢进状态,运动功能受限,大部分患儿会出现姿势异常情况,手脚不灵活且关节活动范围较小,具体表现:膝关节屈曲痉挛、双手无法抓握、上肢后背和头后仰等[1]。针对上述情况,给予患儿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服务可有效缓解其病症,促进其运动功能恢复,其中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康复护理干预对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5年4月~2017年11月,选择本院收治的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患儿72例作为研究对象,参照其病历号奇偶数按照1∶1比例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6例。对照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年龄(1.37±0.72)岁;观察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7个月~4岁,平均年龄(1.87±0.51)岁。本次研究经由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比较研究。

纳入标准:符合《2006年4月国际脑瘫专题研讨会的报告》[2]相关诊断标准;患儿依从性良好,家长对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过敏体质患儿;伴有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患儿[3]。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为:首先强化基础护理工作,保证房间每日通风,定期消毒,利用消毒液擦拭地板,并要求患儿作息规律,且需勤洗澡,并及时更换衣物,由专门看护,避免出现坠床等不良事件;其次做好饮食指导,提倡母乳喂养,若母乳不足,家属应合理添加辅食,选择易消化食物,并增加蛋白质、维生素摄入量,具体以牛奶、瘦肉、蛋类和蔬菜为主,同时护理人员指导家属掌握正确的喂食姿势,患儿需在母亲怀中半卧,保证患儿髋关节充分屈曲,确保喂食顺利进行;最后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详细介绍疾病基本知识,告知其日常护理注意事项,并适当介绍成功案例,增强家属治疗信心,消除其沮丧、不安和焦虑情绪。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抱姿指导,若患儿为下肢瘫痪,引导患儿卧于或者坐于床上,将其两腿分开,家长一只手扶患儿肩部,另一只手托住其臀部,将患儿立于怀中,随后将其两腿分开,进而促进下肢内收肌痉挛缓解。若患儿为屈曲模式痉挛,则患儿背对家长,四肢完全伸展,并保证脊柱处于伸展状态,家长手臂从患侧腋下伸出,沿对角线方向握住患儿上臂,另一只手经由患儿腿间伸出;第二,卧位指导,引导患儿行仰卧位或俯卧位,仰卧位时在患儿胸前放置软枕,并引导其双臂伸向前方,若患儿头部可向前伸出或抬起时,护理人员将软枕去除;第三,坐位指导,家长坐于患儿身旁,扶正其双腿使其保持直腿坐姿势,且双腿自然分开,脊柱自然伸展,可略微向前屈,同时家长可在患儿四周放置多种玩具,引导其将各个方向玩具拿到前方,进而锻炼患儿坐位的平衡能力。此外若患儿具有独坐能力,可引导患儿直坐在凳子上,保证双膝屈曲,其双脚着地,促进患儿双下肢肌肉得到有效放松;第四,自理训练,具体包括摄食、穿衣、洗漱、大小便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密切观察患儿变化,为其准备方便器具,并耐心指导,尽量提高患儿自理能力。

1.3 观察指标 第一,护理效果比较,参考《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4]中相关内容制定评价标准,显效:护理后患儿肌张力明显改善,降低2级;有效:护理后患儿肌张力降低1级;无效:护理后患儿肌张力未改变甚至增加,护理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第二,痉挛程度评分,借鉴Ashworth肌张力分级量表,0~6分评分,分值越高表明肌张力增加幅度越大,运动障碍越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就护理总有效率而言,观察组为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n(%)]Table1 Comparison of nursing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2.2 两组患者Ashworth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Ashwort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护理后两组患者Ashworth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临床较为常见,由多种原因诱发,导致患儿未成熟大脑发育不全,其为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表现以姿势或动作紊乱为主,患儿活动受限,很多患儿伴有智力低下情况,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科学有效的护理工作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促进其病情恢复,提高其肢体活动能力,其中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显著[5]。

表2 两组患者Ashworth评分比较Table2 Comparison ofAshworth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表2 两组患者Ashworth评分比较Table2 Comparison ofAshworth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

本次研究选择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其康复护理干预,研究结果显示:就护理总有效率而言,观察组为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Ashworth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护理后两组患者Ashworth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原因分析如下:痉挛属一种肌肉牵张反射亢进状态,机体骨骼肌被动拉长后,导致出现张力持续性增强情况,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通常认为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有关,导致高位中枢系统调控存在障碍,无法对脊髓牵张反射进行有效调控,进而增加肌肉张力,影响患儿肢体功能[6]。基于此为了缓解患儿临床症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患儿肌张力降低,以此达到良好的恢复效果,针对此种情况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在具体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指导家长掌握科学抱姿,合理疏导患儿肌张力,进而达到缓解痉挛效果,同时护理人员指导患儿行正确卧位,以侧卧位为例,其能够对患儿原始姿势反射进行抑制,对其肌张力进行改善,同时可保持患儿动作的对称性,且患儿在侧卧时其双手自然伸向中位线,便于关节伸展,并促进上肢关节活动[7-8]。并且护理人员指导患儿调整坐位,合理调节下肢位置,促进下肢肌张力缓解,同时引导患儿坐位时捡取周围物体,在最大程度上锻炼了患儿平衡能力,便于机体整体功能恢复[9-10]。此外,在护理过程中引导家属积极参与其中,开展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重点指导患儿进行摄食、穿脱衣物、排便等训练,进而有效纠正患儿异常活动模式,促进其快速恢复。

综上所述,针对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康复护理干预效果理想,减轻患儿偏瘫程度,促进其病情快速恢复,值得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脑性肌张力痉挛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术后肌张力增高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对策
康复训练联合口腔游戏在脑性瘫痪流涎患儿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肌张力障碍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科学家开发出用于筛选肌张力障碍新药的工具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康复与治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18例经基因确诊的DYT1型肌张力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