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螺内酯的合理剂量
2018-12-13曹保江陈静芳
肖 童 刘 媛 郭 燕 曹保江 陈静芳
(河南省胸科医院内分泌老年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8)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疾病,其中由心血管疾病逐渐发展为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比例较大。基础研究证实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过度激活在心衰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阻断这一过程在心衰的预防及治疗中尤为重要〔1〕。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在改善心衰愈后的价值逐渐得到认可,然而针对老年心衰患者这一特殊人群,应用多大剂量的螺内酯比较合适,国内外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探讨老年心衰患者应用螺内酯的合理剂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河南省胸科医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门诊及住院的60岁及以上老年慢性射血分数降低心衰患者1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4例。治疗期间,治疗组有2例急性心衰发作,2例出现肝功能明显异常,2例肾功能明显异常,2例高血钾,1例失访;对照组有3例急性心衰发作,1例出现肝功能明显异常,2例肾功能明显异常,2例高血钾,2例失访,最终治疗组85例,对照组84例。纳入标准:①参照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相关诊断标准〔2〕,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Ⅱ~Ⅳ级;②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 mm;③肾小球滤过率(GFR)>60 ml·min-1·1.73 m-2。排除标准:①急性心衰;②急性冠脉综合征;③肝功能不全(转氨酶大于正常上限3倍或总胆红素大于正常上限1倍);④GFR<60 ml·min-1·1.73 m-2;⑤血钾>5.0 mmol/L;⑥恶性肿瘤或风湿免疫病者。纳入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治疗组口服螺内酯(批号H31021273)20 mg/d;对照组口服螺内酯40 mg/d。除口服螺内酯外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厄贝沙坦(安博维)〕、β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康忻)、地高辛(0.125 mg,1次/d)、利尿剂(呋塞米)等药物,两组均持续治疗12个月。治疗期间每月监测肝肾功能及血钾值,若当日符合排除标准,则于3 d后复查,再次满足排除标准则剔出本次研究;若出现低钾血症则给予补钾治疗。
1.3观察指标 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治疗前后LVEF;检测治疗前后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检测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钾血症、乳房胀痛及结节)。
1.4质量控制 ①所有入组患者于纳入3 d内由两名医师行心脏彩超检查(1人检查,1人复核),治疗期截止3 d内由相同检查者复测心脏彩超;②患者纳入当天或第2天晨起采集空腹静脉血测NT-proBNP,治疗期结束当天或第2天采集空腹静脉血复测NT-proBNP。所有标本测定按说明书严格操作。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
2 结 果
2.1两组治疗前后LVEF、NT-proBNP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LVEF和NT-proBNP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t治疗组=4.032,7.034,P治疗组=0.000、0.000;t对照组=12.193、9.844,P对照组=0.000、0.000);对照组改善程度有好于治疗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5,1.865,P=0.094,0.064)。见表2。
2.2安全性比较 治疗组低钾血症发生率〔36例(42.4%)〕显著高于对照组〔7例(8.3%),χ2=25.75,P=0.000〕,两组乳房胀痛及结节发生率〔2例(2.4%)、3例(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LVEF和NT-proBNP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1)P<0.05
3 讨 论
心衰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通常需要多种药物干预,有时也需要非药物的器械治疗。目前慢性心衰的药物治疗策略已从以往的强心、利尿、扩血管转变为神经内分泌抑制治疗。由于慢性射血分数降低心衰患者醛固酮分泌水平显著升高,导致左心室肥厚同时促使心肌纤维化从而加重心衰〔3〕,同时因为“醛固酮逃逸”现象的存在,单纯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ARB类药物,无法最终降低醛固酮水平,所以直接作用于醛固酮受体这一靶点的ARA类药物就成了必然选择。研究已证实,ARA类药物(螺内酯、依普利酮)能使心衰患者显著获益〔4~6〕,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而且,随着螺内酯剂量的增加,心衰改善程度有更好的趋势,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和样本数量较少,随访时间较短相关。
对于螺内酯使用合理剂量的问题,尚未见国内有高质量大样本研究,因此我国目前的心衰诊治指南根据国际研究数据〔7〕推荐20 mg/d的目标剂量。但慢性心衰治疗中往往需要应用有排钾作用的泮利尿剂呋塞米,应用呋塞米容易造成低钾血症,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增加患者病死率〔8,9〕,所以需要额外口服补钾药物(氯化钾、枸橼酸钾等),在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该类药物有明显的胃肠道刺激作用,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明显降低。螺内酯本身具有保钾作用,联合用药时,若剂量合适,既可发挥其降低醛固酮水平,抗心室重构的作用,又可平衡呋塞米的排钾作用,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低钾血症风险。本研究显示,口服40 mg/d螺内酯能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愈后。另一方面,由于老年患者GFR受年龄因素制约整体偏低,而已有研究发现,GFR<60 ml·min-1·1.73 m-2是患者发生高钾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10〕,因此,若再进一步增加螺内酯剂量(>40 mg/d),则可能更增加高钾血症,抵消其降低醛固酮水平,反而不利于患者愈后。本研究证实口服螺内酯40 mg/d未显著增加肾功能异常和高钾血症的发生率,此剂量安全有效。此外,螺内酯有雌激素样作用,长期大剂量服用易引起乳腺增生,导致乳房胀痛及结节,虽然不是严重的副作用,但同样降低患者服药依从性,易导致治疗中断,影响患者愈后。
综上,对于老年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患者,若无明显肾功能异常,建议常规给予螺内酯40 mg/d口服,可简化治疗方案,减少低钾血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服药的耐受性和依从性,且安全性良好,能进一步改善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