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及胃黏膜癌前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2018-12-12茹淑瑛张福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3期
关键词:皮化生胃脘腺体

杨 静 茹淑瑛 张福文 李 柏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脾胃病科,北京 101121)

慢性萎缩性胃炎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并多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CAG定为胃癌的癌前状态,而胃固有腺体萎缩同时伴有肠上皮化生和 (或)异型增生,被视为是胃癌最为重要的癌前病变之一,已引起国内外医学者的广泛重视和研究。目前,西医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治疗CAG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本研究通过观察CAG中医证型分布与HP感染及胃黏膜癌前病理变化之间关系,进一步阐释CAG的证型分布规律,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一2016年6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就诊的CAG患者170例。170例CAG患者中,男93例,女77例;男女比例约1.2∶1;年龄25~80岁, 平均年龄56.18岁;证型分布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虚弱证(61例,35.9%)、肝胃不和证(43例,25.3%)、胃阴不足证(28例,16.5%)、脾胃湿热证(27例,15.9%)、胃络瘀血证(11例,6.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内镜诊断标准和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均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1]中的诊断标准。

1.2.2 Hp阳性诊断标准 参照2012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旋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2],经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检查、快速尿素酶试验或C呼气试验任意一项为阳性者诊断为Hp阳性。

1.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3]并结合临床实际将证候分为5型。(1) 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肋、嗳气频作、嘈杂泛酸,每因情志而发,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弦;(2)脾胃虚弱证(包括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按喜暖、食后胀闷、痞满、纳呆少食、便溏或腹泻、四肢乏力,舌质淡或淡红,苔薄白或有齿痕,脉沉细;(3)脾胃湿热证:胃院灼热胀痛、脘腹痞闷、渴不欲饮、口苦口臭、尿黄、舌质红,舌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弦或滑;(4)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或隐痛,口干舌燥、纳呆食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脉细或弦;(5)胃络瘀血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拒按、日久不愈、黑便,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诊断。

1.3 排除标准 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严重的造血系统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严重恶性肿瘤、胃癌及胃大部切除手术患者,其他不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无序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有序计数资料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关系 170例CAG患者中Hp感染者116例,感染率为68.2%;各个证型Hp感染情况如表1。经卡方检验,χ2=12.422,P=0.014,提示不同证型间Hp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证型Hp感染阳性率从高到低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

表1 Hp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例(%)]

2.2 中医证型与腺体萎缩程度的关系 不同证型的腺体萎缩程度如表2。经Kruskal-Wallis检验,χ2=17.076,P=0.002,提示各证型间腺体萎缩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在轻度萎缩中,肝胃不和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脾胃虚弱证;在中度萎缩中,各证型所占比例大致相似;在重度萎缩中,胃络瘀血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证型。

表2 证型与腺体萎缩程度的关系 [例(%)]

2.3 中医证型与肠上皮化生、异性增生的关系 170例CAG患者中伴有肠上皮化生者90例,检出率为52.9%;伴有异型增生者36例,其中度异型增生者1例,其余均为轻度异型增生,检出率为21.2%。不同证型间肠化生、异型增生的分布情况如表3~4,经卡方检验,各个证型间存在肠化、异型增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3 中医证型与肠化的相关性分析 (例)

表4 异型增生与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例)

3 讨论

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属于癌前疾病之一。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学者赞同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肠型胃癌的疾病发展模式[4],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对降低胃癌的发病率、死亡率有重大意义。现代医学在CAG癌前病变的防治方面无确切有效的方法,而中医学在治疗CAG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医学中没有CAG这一病名,一般将其归于“胃脘痛”“痞满”“嘈杂”等病证的范畴,认为该病主要与情志失和、饮食不调、外邪犯胃 (包括Hp感染)、药物所伤以及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等多种因素有关,其病位在胃,与脾、肝密切相关[3]。目前多数中医学者认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本病的病机关键。如单兆伟教授[5]认为:CAG的病机特点以脾胃气虚、胃体失养为本,胃络血瘀、湿热郁滞中焦为标。张煜教授[6]指出:CAG是以脾胃虚弱为本,热、湿、瘀为标的本虚标实之疾。本研究中脾胃虚弱证所占比例最大,占35.9%、其次依次为肝胃不和证(25.3%)、胃阴不足证(16.5%)、脾胃湿热证(15.9%)、胃络瘀血证(6.5%)。与多数医家所持观点相符。

幽门螺旋杆菌 (Hp)感染是公认的引起CAG最重要的原因之一。Hp主要通过其毒力因子、诱导和维持胃黏膜的炎性反应,削弱宿主免疫反应,进而参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及胃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7]。根除Hp可消除与Hp相关的慢性胃炎的活动性,使慢性炎性反应程度减轻,防止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进一步发展;可使部分患者的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得到逆转[1]。本研究中,170例CAG患者中Hp感染者116例,感染率为68.2%;其中脾胃湿热证感染率最高,为88.9%,其次肝胃不和证,为74.4%,胃络瘀血证感染率最低,为36.4%。Hp感染在中医学上当属“邪气”范畴[8]。外邪(Hp)客于胃脘,损伤胃膜,致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气机升降失常,水饮停滞于中焦,酿生湿热,故Hp感染最多见于脾胃湿热证。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日久正气亏虚,脾胃虚弱,或阴伤津耗,此时以正虚为主,邪气相对旺盛,故脾胃虚弱及胃阴不足证Hp感染率相对偏低,本研究中胃络瘀血证感染率最低,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9]不同,考虑本研究入组的胃络瘀血证病例数偏少,可能存在一定的数据误差。

CAG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胃黏膜上皮细胞和腺体发生萎缩,数量减少,黏膜基层增厚但黏膜变薄,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萎缩程度按固有腺体减少各1/3来计算,分为轻、中、重度萎缩,其中,中、重度CAG有一定的癌变率[1],本研究显示CAG证型与肠上皮化生、异性增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萎缩程度之间有一定相关性。轻度萎缩以肝胃不和证所占比例最高,为60.5%,而胃络瘀血证CAG患者重度萎缩所占比例高达72.7%,明显高于其他证型。究其原因,肝胃不和证多处于疾病的早期阶段,故病理变化以轻度萎缩为主;而胃络瘀血证多因病程日久,久病入络,脉络瘀阻,致胃失濡养而成,多处于疾病的后期,故病理变化以重度萎缩为多见。很多学者认为血瘀是最重要的病理因素,是疾病发生发展甚至恶变的关键病理环节[3]。因此对于胃络瘀血证CAG患者应给予积极治疗及密切的随访观察。

综上所述,Hp感染及胃黏膜腺体萎缩程度与CAG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关系,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与CAG中医证型之间无显著关系,但亦可能因样本量偏少而影响研究结果,今后仍需进行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将现代医学检测手段与传统中医辨证相结合,寻找CAG中医证型分布与微观检测指标及其他因素的相关性,探索中医病理机制及病理因素的实质,使我们更好地把握疾病的预后及转归,指导本病临床的辨证施治。

猜你喜欢

皮化生胃脘腺体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基于nnU-Net的乳腺DCE-MR图像中乳房和腺体自动分割
春蚕吐丝
宫颈上皮内瘤变累及腺体的研究进展
胃镜下LCI诊断肠上皮化生的应用价值
肠化免疫分型,告诉您胃病怎么办
棉花色素腺体的研究进展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研究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