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8-12-09于颖欣
于颖欣
摘 要:无论是从课程改革的需要,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看,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成为当前教育教学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限制受到越来愈多的教育工作者的诟病。针对此,以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为切入点,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培养策略
创新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从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效果来看,“被动学习”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在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教师考查、学生训练等传统教学习惯依然存在。这样的教学现状对于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显然是不利的。因此,无论是从社会需求,还是教学改革趋势,抑或是从小学生的自身成长来讲,创新都是当前教学中的应有之义。基于此,笔者就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出几点建议。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利于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氛围
自我表现是个体获得认可的基本心理需求,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更加需要通过自我表现展示自我价值。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要求,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缓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压力,将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让创新能力在想象力的助推下不断发展。师生关系是构建课堂环境的主要因素,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呈现出從属关系,即教师掌握着教学的主动权,对教学过程全权安排,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指导,这种自上而下的关系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缺乏平等性,让学生在自我表达中顾虑重重。针对此,在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教师应主动转变教学态度,重新构建平等的、民主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师生在相互尊重的互动沟通中形成利于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展示的教学气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在自我探索、自我体验中获得真正的成长。
二、创造实践操作机会,丰富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手段
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实践探索密不可分,任何创意想象如果缺少了实践的支撑只能停留在空想的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为学生构建实践平台,让创新想法能够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逐渐完善。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动作是引发思考的起点,小学生理性思维尚不完善,其更多的是依赖动手操作,因此,在直观操作中能够形成感性思考,而这些看似片面、凌乱的思考则是创新的开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从思维发展的规律出发,结合小学生自身的特点,为其提供多元化的探索空间,例如在“认识三角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多元化课程素材,让学生初步辨别什么是三角形,什么不是三角形,并结合自身的理解说一说为什么;然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利用教具分别制作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并通过观察、操作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这一特征;最后,从理论知识延伸到实践中来,并通过修书桌腿的过程展示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进而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中,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能力。
三、优化设计教学内容,拓宽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空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良好的空间。在实践中,教师应善于从常见的练习题目中挖掘创新因素,为学生设计开放性题目,让学生的思维不仅局限在抽象的运算关系上,更应该探索更加广阔、多元的视角。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在练习题中增加一些开放性题目的比重。例如,在百分数知识的联系中,教师不仅安排了基础知识的相关题目,更是从生活化教学思路出发,对学生提出“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个单元考试及格率预计能达到( )%”“在节约用水的号召下,你认为学校这个月的用水量占上个月用水量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数学活动中,为学生设计智力开发题目,如从l、2、3、4、5、6中任意选出四个数字,配合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保证最后的结果为24等,让学生在活泼、开放的训练过程中逐渐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将创新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来,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目前在小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依然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教师应该从时代发展、教育改革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多重目标出发,优化教学设计,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构建更加有利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向文会.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8):23.
[2]高海银.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