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研究
——以鄂伦春族为例

2018-12-05李祥垲崔曼迪马雪丽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26期
关键词:鄂伦春鄂伦春族新生

李祥垲,崔曼迪,马雪丽

(哈尔滨商业大学 财政学院,哈尔滨16500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每个国家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都会面临着文化变迁和传统文化的转型,少数民族则面临着民族文化受到冲击与调适的现实问题。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少数民族认同感的提升,有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少数民族尤其是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面临的较为紧迫的工作。本文以人口较少民族——鄂伦春族为研究对象,在对新生村鄂伦春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予以探讨。

一、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所谓遗产,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自然遗产、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等[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方面的工具、物品、工艺品和文化遗址被群体、团体、有时也是个人作为他们的文化遗产。主要分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活动;知识与实践、自然和宇宙;传统手工艺[2]。中国具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且大部分蕴藏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鄂伦春族就是其一。

在国家先后公布的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鄂伦春族有5个,其中,摩苏昆、桦树皮制作传统工艺技术、古伦木沓节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赞达仁、狍皮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外,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有鄂伦春族传统服饰和萨满服饰、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鄂伦春族口弦琴、鄂伦春族桦树皮镶嵌画、鄂伦春族萨满祭祀、鄂伦春族吕日格仁舞、鄂伦春族萨满舞、鄂伦春族剪纸、鄂伦春族刺绣等等。不仅有这些,鄂伦春族还有许多待考察和待评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如民族医药、地理地貌、动植物种群与种类等分类调研。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乡新生村位于小兴安岭的北麓,全村共有146户412人,生活着达斡尔族、蒙古族、满族、汉族等民族,其中鄂伦春族62户144人,是鄂伦春族聚居地之一。新生村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鄂伦春族赞达仁、鄂伦春族“摩苏昆”、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等。

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是由祭祀火神的仪式演变而来的,节日按惯例每年春天举行,人们会带着酒肉举家骑马到预定地点参加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射箭、赛马、摔跤、射击、下棋、讲故事、跳舞、唱歌、玩木牌等,夜晚再拢上篝火由萨满带领大家祭神祭祖,仪式神圣壮观。“赞达仁”是一种山体民歌,包括各类小调,旋律悠扬跌宕、高亢刚健,歌词大量反映了鄂伦春族的狩猎生活、婚姻和爱情。“摩苏昆”则是一种说唱结合表演艺术形式,大多数是由一个人表演的,没有乐器伴奏,内容多是讲述民族英雄故事和自己的苦难。曲调不固定,由说唱歌手自由发挥演奏的。故事有长篇有短篇,长篇要说几天到十天以上,故事、语言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鄂伦春族还形成了具有独特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桦树皮工艺品和桦树皮船。

二、新生村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新生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承方式。

1.民间传承。民间传承是通过民间的人与人之间文化传授、互鉴和学习的一种方式,主要形式有导师传承、家庭家族传承、产业传承、节日传承形式等[3]。以家庭家族为主要形式的民间传承是新生村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孟世兰、关红英、葛长云、莫彩强、吴瑞兰等5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分别从事兽皮技艺、斜仁柱搭建技艺、口弦琴技艺等技艺传承,他们带领的徒弟大多是直系亲属。另外,刺绣、剪纸、狍皮制作等工艺也主要是父子传承、母女传承等家庭家族传承形式。

2.新媒体技术传承。新媒体技术传承主要有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媒体技术为基础的非遗形式创新和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传播应用三个部分。新生民族乡积极学习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对民族语言和原生态歌曲、歌谣进行录制与保存,对民族舞蹈加以拍摄留存,对会说鄂伦春语的老人也进行了录音。而对于传统节日活动也拍摄成了纪录片留下保存。省级传承人吴瑞兰以及莫彩强都把自己所传承的口弦琴技艺和斜仁柱搭建技艺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录制传承了下来。

3.教育传承。新生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学校开设民族文化课程教育,出版校本教材《鄂伦春语》及民族读物《鄂伦春草药》和《鄂伦春山野菜》等;二是依托教育机构开展社会培训,举办了新生乡鄂伦春语文化培训传承班,在培训班内系统传授狍皮制作技艺、口弦琴演奏技艺、鄂伦春族民歌和鄂伦春语等;三是进行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会按期到学校给师生讲授及表演示范民族技艺,同时与见习者进行沟通交流。

4.展览馆式传承。新生村修建了一个可容纳300人以上的文化活动中心,同时还扩建了“岭上人展览馆”,用实物和图片向人们展示鄂伦春族狩猎生活与狩猎文化的变迁过程。展览馆旨在通过收集、研究和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帮助大家认识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形式。展览馆还进行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和民族文化艺术的表演。事实证明,展览馆是传承传统艺术工艺和保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较好形式。

5.生态区传承。生态区传承主要集中在对生态区域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管理的协调发展上。新生村兴建了狍子繁殖和狍皮手工技艺传承基地,对狍皮手工技艺进行传承和发展;对兽骨、桦树皮、刺绣等工艺品加工等鄂伦春民俗工艺品加工及手工技艺进行传承;实施民族文化保护和培训项目,对鄂伦春传统民俗、饮食、狩猎、歌舞、桦树皮、皮毛等文化形式进行保护。在新生村鄂伦春族乡上建立了以鄂伦春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游乐园,让一些孩子和学生从小就了解并能够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三、新生村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探讨

1.关于国家保护扶持问题。国家通过建档备案、录音、录像、资金支持和研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目前,鄂伦春族共有5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和17个省级非遗项目。国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了相关立法保护措施。在财政投入方面也不断加大力度,建设了新生村“岭上人展览馆”和以鄂伦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多种民俗民艺项目。但是国家政府只考虑在物质方面不断加大保护力度,以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了只是国家的事,存在本民族人们自身传承保护意识的缺失。因此,今后国家应加强促进本民族人们自身的文化自觉精神的养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由被动传承转变为主动传承。

2.关于传承人问题。鄂伦春族属于人口较少民族,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总计8 659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决定了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目前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存在严重的传承人减少和传承人老龄化情势。例如,萨满传承已经快没有继承人了,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流利人士都是老年人,从事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也寥寥无几等等。许多民间艺人因为他们年老体衰后继无人,要面临人亡艺毁的危险,而且传承的人群和地域范围有限。二是传承者丧失学习热情,许多年轻人对民族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出现严重断层现象,因此,加强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关于传承方式与传承途径问题。扩大鄂伦春族非遗项目对外交流的范围。增强人口较少数民族文化的话语权,充分发挥跨界民族的地缘优势,加强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同时还要加强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带动整个乡的经济发展。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背景,发展特色旅游和鄂伦春族非物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在教育传承方式上,要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高度个性化、累积的传承性和民族的浓缩性特点。此外,各地应当重视培养既身怀绝技又有高度责任心的民族文化传承者、研究者。只有保护这些掌握鄂伦春族传统技艺和口头传说的人,通过对他们的帮助与支持才能把技艺传给后代使遗产得以存活。

结语

东北少数民族率先实现城镇化发展,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保护的研究却刚刚起步。国家政府和外界针对该地区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和实施的方案、措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要克服以城镇化发展为强势性话语所引发的民族文化保护问题,还要进一步集结多学科优势加以研究,找到一条更具智慧和经验又不失民族地方特色的长效保护机制。

猜你喜欢

鄂伦春鄂伦春族新生
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重获新生 庇佑
亲亲的鄂伦春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鄂伦春:用一杆枪,作春天的诗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族乡乡长张慧: 擦亮鄂伦春文化生态橱窗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新生娃萌萌哒
鄂伦春族民族精神的思想源泉与文化认同
凝望鄂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