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2-12-06刘亚夫
刘亚夫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1 鄂伦春族民族文化概述
在我国东北区域的原始森林中,居住着鄂伦春族的人民,这些人民体现着勇敢强悍的精神品质,日常生活以狩猎为主。在长时间游猎过程中,鄂伦春族的人民打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主要体现在饮食起居方面、歌舞体育、语言服饰,以及工艺制作方面。整体来讲,鄂伦春族的民族文化是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分支,拥有着多方面的内涵[1]。第一点是结合鄂伦春族的文化形态。民族文化主要是鄂伦春族的人民群众在长时间历史阶段适应高寒地理环境的发展需求,对于萨满教文化及现代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而兴起的一种文化形态。第二点是围绕鄂伦春族文化潜质。该民族的文化体现了萨满教艺术的主要特点,将多种物质及非物质形式视作基本媒介,促使鄂伦春族民族地区的文化元素互相融合。第三点是结合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涉及民间艺术及风土人情,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主要是人民在长时间生活过程中构建的文化韵味,彰显了特色的艺术价值,体现了鄂伦春族人民勤劳勇敢与自强不息的精神。
2 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价值
2.1 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创新,诸多地区基本上能够解决温饱问题,鄂伦春族同胞也突破了温饱问题走向经济繁荣[2]。在鄂伦春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背景下,随之产生的便是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鄂伦春族民族文化拥有特殊的舞蹈及歌曲组成元素,相关特色的文化活动,促使鄂伦春族人民和其他民族的人民更为和谐,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
2.2 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可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
对于鄂伦春族的民族文化而言,最为显著的优势是民族文化作为原生态资源的重点体现,民族风情是比较纯朴的,可以全方位象征鄂伦春族人民的简单追求。相关生活环境并不是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鄂伦春族为国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典范[3]。国家要充分支持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保护生态环境与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让国家能够更加长久地发展。
3 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整体而言,少数民族文化的生成及社会自然环境的建设之间存在密切关联,鄂伦春族作为我国最后一个狩猎民族,拥有着特色性的民族文化,本质上是鄂伦春族精神的真实反映。在现代化建设中,鄂伦春族的人民世代繁衍生息情况和自然环境出现了颠覆性变化,可以理解为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自然传承朝着断裂态势方向转变。
3.1 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3.1.1 经济环境的变化促使民族文化得以变迁
鄂伦春族从定居到现在已经有诸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浪潮下,经济体现出跨越式发展的特点,对应的分配机制及经济管理都出现一定改变。在定居之前,该民族人民的生产方式以狩猎为主,生产分配提倡平均主义。经济层面,鄂伦春族的人民自身的商品意识并不强烈。定居之后鄂伦春族的人民脱离了封闭化的经济环境约束,开启了农业发展道路,经济水平逐渐提高[4]。转产和务农让鄂伦春族的人民逐渐淡化了狩猎生产的模式,社会体制的转型使得鄂伦春族人民衣食住行出现了颠覆性改变,让民族文化也出现变迁的趋势。以往的鄂伦春族人民穿着兽皮衣物,目前,兽皮衣物已被羽绒服所取替,同时,兽皮衣物作为一种民族艺术品被保存在博物馆中。以往的鄂伦春族人民以兽肉饮食为主,目前体现出转产务农的特点: 兽肉完全被猪肉取替,野菜被蔬菜取替,桦树皮生活用品被现有的生活器皿所替换。
3.1.2 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
鄂伦春族是游猎民族,作为游猎民族体系的典型代表,其传统文化在狩猎过程中得以产生,在父辈言传身教的过程中完成自然保护与传承[5]。20世纪国家重视大兴安岭及小兴安岭的资源开发,因为技术能力有限,缺少环境保护意识,森林覆盖率随时间流逝逐步降低。以往的狩猎模式使大小兴安岭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面积破坏了动植物资源。为保护动植物资源,1996年鄂伦春族全方位禁止上山狩猎,由此,鄂伦春族完全转变了生活模式,延续千年的生活状态与历史舞台逐步分离,自然而然地影响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1.3 文化保护人数量不足,造成民族文化逐步熊市
以往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需要保护人的代代相传。鄂伦春族拥有着独特的民族语言,以往的民族文化在民族成员中纵向保护与传承。在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中,我国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年轻的鄂伦春族人民陪伴父辈进行狩猎的机会越来越少,以往的民族文化知识被取缔,约束民族文化的传承进展。同时,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鄂伦春族年轻人的心理认同,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转变传统生活状态,不愿意加入传统文化精髓学习,这种现象使鄂伦春族的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陷入困境。
3.2 影响因素
3.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生活模式转变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理念是,大力发展工业与农业。在此状态下,一些少数民族区域的经济得以发展,人们生活模式出现转变。较多的鄂伦春族人民走进城市,探索就业的发展机会,尝试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基于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一些鄂伦春族人民在追求物质财富阶段,开始质疑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义,没有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信心[6]。一些鄂伦春族人民不能感受到自身的民族文化韵味,尚未把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无法发挥民族文化在全球生态平衡建设中的作用。
3.2.2 家庭和学校缺乏民族文化传承的力度
对于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继承,相关家庭并没有进行民族文化的保护教育。鄂伦春族区域的中小学教育战略方针,没有充分体现出民族教育的特征,民族文化传承效率有待提升。基于现代化的教育结构,学校教育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点途径,所以相关人员应执行多元文化教育,全面在国家教育结构中融入少数民族文化,促使少数民族文化与主体民族文化之间占据平等的地位。
3.2.3 政府缺少民族文化的保护机制
我国政府已经树立了一定的认知要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族民族文化,并投入了对应的资金。然而,从某种层面上来看,相关政策方针的出台尚未对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传承带来充分的支持条件,政府应更多地重视经费管理,全方位绩效考核鄂伦春族区域的工作人员,调动工作人员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积极性,推动鄂伦春族文化传承工作顺利进展。
4 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策略
要想民族文化可以长治久安,应该重视鄂伦春族人民凝聚力及自豪感的提升,促进民族向前进展,将民族文化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有效动力。因此,应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持续传承的理念,全面打造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平台,建设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合理方案,避免现代化发展给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多元性。
4.1 树立鄂伦春族人民的文化自觉理念
文化自觉作为文化的反省表现形式,是提高文化生命力的重要信念,需要民族成员深层次分析民族文化的韵味,掌握民族发展与创新的规律,做好民族文化保护与继承的责任。全方位认识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本质,认可与肯定文化自身价值,能够在多元文化结构中调整自己的位置,和其他类型的文化一同创设和谐共处的环境。鄂伦春族当地政府要通过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大力扶持语言文化事业的建设,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给青年人传递民族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涵,使得鄂伦春族的人民可以更为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找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形成民族自信心及归属感,提高鄂伦春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以全方位了解民族文化为前提,顺应民族文化的传承规律,承担传承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政府相关单位可以主动开展文艺活动及体育活动,在鄂伦春族人民的精神世界中渗透民族文化元素,引导鄂伦春族人民形成新型的力量,挖掘民族文化的本质,拥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对鄂伦春族特殊的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4.2 完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机制
基于国家政策指导和鄂伦春族地区政府主动参与的背景,逐步消亡的民族文化可以被充分地保护和传承。结合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理念,新时期下建设少数民族文化设施具有重要意义,相关人员要围绕少数民族的发展需求,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传承,让民族文化更为繁荣。地方政府可以以民族文化繁荣的战略方针为基础,体现自身的主导职能,在地方发展规划中融入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完成民族文化的传承。完善现有的文化传承机制,形成乡镇民族文化站,在村庄科学的创设书屋,逐步提升鄂伦春族人民的文化素养,使每一位鄂伦春族人能够形成民族意识,对民族文化产生更为强烈的认知。在媒体推广中,支持鄂伦春族地区的人民运用新媒体技术及设备,推广民族风情。引进现代化的新型技术,将原生态的鄂伦春族舞蹈及音乐拍摄成电影或电视节目,丰富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文学作品,拓展民族文化的作品空间,吸引大众走进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世界。重视民族文化研究会建设,组建专家队伍拓展鄂伦春族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深度与广度,让鄂伦春族民族文化可以在相关人员的努力下得以保护和传承。此外,政府还要完善生态保护方针,打造完整的自然生态保护圈,促进动植物的正常繁殖,逐步恢复自然环境。按照科学狩猎的原则,与时俱进地监督狩猎活动。
4.3 整合鄂伦春族文化传承方案
民族教育作为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基本途径,现代化的教育机制方针中,创设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联动教育方案,对于鄂伦春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影响到民族未来的建设,关系到民族区域是否可以正常发展,影响着民族区域文化的繁荣。青少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要将鄂伦春民族文化融入青少年的教育中。具体措施为:对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行革新,重新设定教学形式,全面引进适应鄂伦春族学生成长特征的形式,给学生渗透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延伸课程教学内容。在确保师生足够安全的前提下,计划性的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学习,让学生深层次接触鄂伦春族的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使得鄂伦春族的学生能够拥有个性化成长环境。与此同时,在生态环境的作用下,鄂伦春族的语言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所以在教育发展中,应融入双语教学理念,培育优秀的鄂伦春族双语人才。关注少数民族教科书的出版,创设鄂伦春族图书编辑小组,标准化处理民族语言教材。以语言分析及教学创新为基本入手点,保护与传承鄂伦春族语言文化,提高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对专业人员与民族文化传承者进行培养,促使文化传承者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为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继承提供保护屏障,加快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传承速度。政府可以主导创设鄂伦春族艺术学校,设立音乐专业、舞蹈专业、传统手工艺专业等,融入鄂伦春族的民族特色,不断培养鄂伦春族民族地区的高素质人才。除此之外,在继承与保护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政府要增加义务教育阶段的资金支持,让每一位鄂伦春族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教育的渲染和影响。引进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教师,拓展教师队伍规模,通过优惠方针留住高质量的民族地区教师,完善师资力量的建设,通过科学的学校教育,实现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传承。
4.4 健全生态村文化传承体系
鄂伦春族应该把传承民族文化当作生态村建设的本质价值,以在村庄建设中展示传统的民族住宅和民族节庆等形式,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给鄂伦春族地区的经济效益提升奠定基础。把旅游创造的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体系融合起来,构建文化带动经济创新的良性循环体系。挖掘大兴安岭独特的地缘优势,在鄂伦春族区域中创设文化生态村,每一位成员都可以按照传统的生活模式进行生活,构建特色性的旅游产业,给鄂伦春族的青少年成长提供民族文化发展场所,进一步完成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组建民族文化艺术品工坊,鄂伦春族的物质生产来源于狩猎生活,拥有着特殊的袍子皮制品及桦树皮制品,另外还包含骨针制品及骨坠制品。相关手工制作中,图案的呈现包含着质朴的对称美,因此,可以通过手工制造坊的建设,让鄂伦春族制作工艺得以保护和传承,使民族手工艺品可以世世代代相传,一方面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另一方面能够让游客感受到良好的民族风俗。鄂伦春族的政府可以按照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的特征,建设鄂伦春族风情园,建造民族区域的博物馆和纪念馆,全面凸显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特性。还可以创设鄂伦春族民族文化品牌,利用文化品牌促进地区民族文化保护,构建一体化的民族文化品牌,延伸鄂伦春族民族文化在国际范围内的影响力。通过鄂伦春族文化产业的链条,促进经济贸易建设,由相对独特的文化优势向贸易资源优势方向转变。将鄂伦春族篝火节有机转变为旅游节,开展鄂伦春族文化品牌发布会与推广会,尽力打造鄂伦春族优质的民族形象。开展鄂伦春族传统节庆活动,发展文艺活动及体育活动,吸引游客的目光和注意力,在民族风情的演示中,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给来源于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推广鄂伦春族民族文化的整体形象,让鄂伦春族民族文化在世界中可以深层次发展,凸显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动态化优势。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文明的冲击与影响下,鄂伦春族民族文化应该何去何从,逐步发展为人们群体备受重视的问题。鄂伦春族的民族文化不只是作为物质媒介,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对鄂伦春族的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能够使得民族特征永远存在。因此,政府及人民应保护与继承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促使民族文化一直具备活力与生命力。通过树立鄂伦春族人民的文化自觉理念、完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机制、 整合鄂伦春族文化传承方案、健全生态村文化传承体系等措施,全面做好鄂伦春族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项目,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