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结束语设计
2018-11-30杨宁
杨宁
摘 要:课堂结束语是课堂教学的最后总结性的语言,简单而具有概括性,虽然只是三言两语,但形式不是单一的。结束语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升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堂课的教学效果。如能恰当运用,不但能够巩固本堂课所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对课堂结束语的提炼和运用,要准确、到位,一点不敢大意。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束语;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5-010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5.065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供教师应用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学风格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去选择适合教师、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很重要,是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然而一堂课的课堂结束语,在某种程度上也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结束语运用得好,能使所讲的当堂课的知识得到概括、总结、深化甚至升华,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一、归结性结束语
一堂课结束前,为了将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等引起学生的注意,加以梳理、归纳、总结,以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促进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得以巩固强化,可采用归结性结束语。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这一节时可归结为:①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O(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②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根;③当△<0时,一元二次方程没有实数根。这样能使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由零散变为集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加以条理化。
二、思考性结束语
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通过教学内容的了解而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之外,还要通过课堂结束语,设计一些便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梳理所学知识,升华所学知识。 如:在设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结束时,要考虑设置的问题不但让学生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而且对学生的分析、归纳之概括、表达等能力都要有所发展。可给学生留下这样一道思考题“在△ABC中,AC=3厘米,BC=4厘米,AB=5厘米,如果以C为圆心画圆,使AB与圆C相切,则圆C的半径应是多少?
三、悬念性结束语
常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经常设立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产生释疑的冲动,从而在自觉地参与中解决教学难题。同样也可以设置悬念性课堂结束语。这种结束语使学生感到:思前,隐线纤纤,觉余音缭绕;顾后兴趣盎然,欲奋力再攀。如:代数第一册讲“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一节内容时,分母是整数的方程的解法是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掉分母,再利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成1等步骤,得到方程的解。在课堂结束时,可采用下列问题作结束语:“以上是对分母是整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作了探讨,对于分母是小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如何解呢?问题的提出,無疑会给学生以“刺激”,同时也为下一节学习“分母是小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埋下伏笔,达到设“悬”立“疑”,激发兴趣的目的。
四、关联性结束语
任何数学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知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并想方设法使学生弄清这些联系,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在第一章学完之后,常用及时“回头”来联系旧知识,进行回顾、对比,使前后知识融为一体的串联性结束语。如二次三项式、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存在着直接的且极为密切的联系。当讲完二次函数以后,可总结为:“当二次三项式ax2+bx+c=O(a≠0)的值等于零,就是一元二次方程;它的值大于零或小于零就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它的值等于y,便是二次函数。”这样,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系统的“网络”,使学生易学易记,运用灵活。同时,也使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从茫茫题海中解脱出来,达到学生轻松,教师满意的效果。
五、预告性结束语
一般地,在教完一个单元之后,除了总结、复习、测试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复习后,把下一单元要学习的内容给以预告,使学生对上下单元知识联系、知识要点有一个初步了解,好像看电影之前,先了解一下电影介绍。如学习了有理数的分类、相反数、绝对值这个单元后,可预告给学生后面接着学习包括正数、负数和零在内的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运算。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和整体思想。
六、竞赛性结束语
在一节课将结束时,安排几分钟的时间,根据本节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一些小型的竞赛。如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这节内容后,可出这样的竞赛题:计算①-82,②(-8)2,③4×22,④(4×2)2,把全体学生分成四组,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得分最高,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参与,激发兴趣,又能及时反馈、矫正,使学生在竞赛中得到提高、启发和巩固。
七、激励性结束语
一位德国教育学家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优点必须肯定和加以鼓励。这种鼓励不光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还要渗透在平时的作业讲评或试卷分析课中,课堂结束时,教师要以真挚感情、满怀期望和信任的语言鼓励学生、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对差生,更要因人而异,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表扬,使他们感到自己已有进步,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进取心,教师的一句鼓励性的评语,也许会成就一个学生,影响他们的一生。
参考文献:
[1] 何小亚,姚静.中学数学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冯伟贞,何小亚.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精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杨红萍,闫桂琴.中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