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视阈下高校思政教育途径研究
2018-11-30周宁刘建成
周宁 刘建成
摘 要:“微时代”是互联网进步发展的产物,微信、微博、微课等微载体改变了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但其蕴含的多样化文化和碎片化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造成了负面影响。在“微时代”下如何推动高校传统思政教育优势和网络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灵活运用微载体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鲜活起来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关键词:微时代;微载体;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5-001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5.006
“微时代”是伴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而产生的,以实时性、高效性和互动性等特征改变着人们的交流、生活方式。《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1]
一、“微时代”视阈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特点分析
(一)“微时代”新颖化的载体方式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
传统思政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面对面授课、学术报告等方式展开,教育方式单一枯燥。“微时代”的发展让思政教育资源从现实拓展到网络,促进了信息资源共享,获取教育资源的方式和渠道呈现多样化特点,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伴随着微信、微博、微课等“微媒体”平台的发展,抽象的理论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生动具体的形式转化成大学生想学、爱学的信息内容,让教育方法和内容更加灵活多变,与时俱进,实现思政教育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微时代”互动性的传播方式调动了思政受教育主体能动性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掌控着教育资源和课堂流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导致思政教育无法真正入脑入心。“微时代”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将教育内容融入微博、微信,发挥“微媒体”平台传递实时性、传播互动性、内容新颖性等特点,弥补传统“填鸭式”教学单一化缺陷,激发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参与拍摄微电影、发起微宣讲等活动,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大学生不断自我发展完善,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
(三)“微时代”开放性的信息流通增强了思政教育师生沟通交流
“微时代”,传统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有所改变,教师与学生联系互动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而是可以通过“微载体”平台实现实时互动交流。“微时代”信息流通开放性特点,为思政教育工作者贴近大学生生活,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提供了有效的渠道窗口。思政工作者可以根据平台上大学生所呈现的日常生活状况,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洞察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还可以运用“微媒体”作为思政教育切入点,适时展示自我,传播正能量,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巧妙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引导。
二、“微时代”视阈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形式
“微时代”是网络新型媒体创新和发展的产物,它以小见大地诞生出各式各样的“微媒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善用“微载体”巧妙开展思政工作。
(一)多功能化的微信、微博
微信、微博作为“微时代”的典型载体形式,两者均具备关注、评论、转发、共享等功能,可以突破信息时空限制,有利于及时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推送思政课程学习资料,宣传传播网络正能量,最大化缩短了信息传播时间,巩固大学生社会意识形态,引导网络舆情发展。通过创建微信学习群,随时解答大学生课堂难点疑点或开展专题微讲解。同时,主动关注大学生朋友圈,点赞或评论学生动态,积极了解学生思想情感状况,以平等的沟通交流方式拉近师生距离,加强师生互动联系。
(二)主题化的思政微课教学
微课一般时长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它主要以微视频、微电影为表现形式,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随时为大众提供便捷的网络学习,短快精、主题突出是其最典型的特点。其所具备的避轻就重、删繁就简优势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根据思政教学目标,运用微课以其中一个教学关键环节或主题为核心,对微宣讲、微图片等素材进行设计、提炼和加工,使叙述具有趣味性、生动性,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聚合大学生短时注意力,满足大学生个性需求,消除思政教育灌输宣教的消极形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三)多样化的思政微活动
当前大学生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沟通方式也越来越简易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善用短小精练的网络微语言、符号、表情,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深刻的大道理,做到“微言大义”。另一方面要创新思政教育活动载体,开展积极向上的微活动,通过一次微讨论、一个微访谈、一篇微小说、一场微公益等多样化微活动,消除思政教育距离感,让学生从被动参与转化成主动追寻,增加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亲和力,达到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
三、“微時代”视阈下高校思政教育途径研究
(一)运用“微时代”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微能力
当前思政教师虽然已经开始借助微信、微博等开展思政教学工作,但受年龄、专业等因素影响,在灵活运用微媒体,开展信息化教学等方面整体水平不高,媒介素养能力有待提升。
首先,加强思政教师教育理念创新。强化对“微时代”认知,充分认识移动互联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重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加强自我媒介素养和网络道德规范,提高从错综复杂讯息中辨别真伪的能力,趋利避害,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以身作则地深化人格魅力,提升思政教师形象。同时,强化网络理论知识和技巧训练,掌握“微时代”思政教育方法和相应软件运用技能,熟练运用“微载体”技能整合积极、健康的信息,使思政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2]。
再次,适应“微时代”的现实需求和表达方式,积极与学生联系互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微”言“碎”语中准确全面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思政教育话语权感召力,使思政话语更加具有时代性、趣味性。
(二)整合“微载体”优化思政教育内容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运用较多的“微载体”主要集中在微信、微博、微课等,在教学实际运用中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系统完备的运行体系,如何有效权衡思政教育内容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形式创新性是当前难点。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思政教育整體性,注意协调衔接好微信、微课和理论教学内容关系,妥善处理好“微”和“全”之间的联系,既要以灵动、简洁等微特征提高教学活动吸引力,又要诠释好思政教育内容内在的思想性和逻辑性,防止思政教育碎片化情况出现。另一方面,筛选有利信息,寻找合适、有针对性的思政教学资源,设计好主体鲜明、短小精悍、形式生动的教学内容,解读教学重点、难点,通过相互关注朋友圈、设置公众号、创建学习微信群等方式,丰富教学形式,合理运用学生碎片化时间,深化教学效果。另外,要注意把握好微载体使用度的问题,认清微课、微信等只是思政教育辅助手段,可以运用其将内容融入教学整体中,通过“微载体”辅助消化课堂内容,但要防止过犹不及,不可喧宾夺主。
(三)传播微信息强化思政教育舆情引导
大学生具备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社会经验不足、认知局限等特点,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对待问题片面化、偏激化。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微时代”背景下,要强化对大学生舆情正面引导。
首先,有效过滤、甄别微信、微博发布的信息内容,及时处理片面、恶意曲解、诋毁诽谤等不良讯息,通过思政教育公众平台对错误信息进行必要澄清、解释和说明。引导微见解,因势利导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偏激思想和行为[3]。
其次,加强信息公开透明和流通。通过“微载体”深度解析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探索事实真相,避免误传的加深和矛盾的升级,倡导微交流,实现和学生及时有效的良性互动,促进正确舆论导向和运行。
再次,紧扣时代旋律,通过“微载体”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主旋律,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传递正面价值观念和主流思想,引导大学生认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甄别、判断、分析网络信息的能力,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DB/OL].新华网,2017-02-27.
[2] 魏魏.运用“微教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18.
[3] 骆郁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