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实现对数学本质的学习
2018-11-30福建省安溪县感德镇中心小学潘芳茝
福建省安溪县感德镇中心小学 潘芳茝
一直以来,数学教学都被人们冠以刻板、难懂的印象,因为数学知识总是比较抽象化,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很难理解其中的本质,传统意义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教授,很难全面发展,开发学生的思维,导致数学教学往往难度很大成效甚低,学生了解皮毛而不知其深刻要义,这样的学习方法很难培育出具备创新思维的学生。问题导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以往是以老师传授知识提出问题为主,问题导学模式就是要把学生放于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发现矛盾、解决矛盾,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掘创新、拓展思维,从中学习到数学的本质所在,真正掌握知识并拥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那么,该如何去运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方法呢?
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是构成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是学生了解知识、认识知识的敲门砖,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担当起引导的责任,改变以往强行灌输知识的模式,善于引发课堂讨论,让学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在其中指点迷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点。这样的模式比较适合学生去发动脑筋、创新思维,为课堂增加趣味性和灵动性,让学生们能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乐趣,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对比分析,就使得数学教学更易被理解和接受,学生更能探究到数学的本质。
例如:教学《混合运算》时,引导学生通过总结对比加减乘除在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计算方式的结果是否相同,学生通过运算知道了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运算方法。教师通过例题解析出加减乘除不同运算法则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学生很快就能理解运算法则的重要性,这就在根本上实现了教学的根本目的。现实情况下,课程改革是在教学中时常发生的事情,这其中就涉及了教材的更新换代。教师在备课时也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思维方式去加以揣摩,学生就应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
二、创造认知冲突,深化数学思维
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认知要通过两种方式:同化和顺应。同化就是将已有知识融入自己的认知框架中,使其合理化;顺应就是调整和对已有知识进行改造,使其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认知冲突大多就是在顺应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些冲突并非坏处,适当的认知冲突能够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
例如:巩固“图形的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时,教师讲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是相邻两边的乘积,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是底边乘以高再乘以二分之一。学生们展开了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三角形的面积应该和长方形的计算方法一样,这就产生了认知冲突,但教师不必急于说出答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以直角三角形为例,将它的直角两边和长方形同等边长,面积是否能够用相同的计算方法?学生们通过画图等方式逐渐发现了此题中三角形的面积占长方形的二分之一。这样的认知冲突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记住知识的本质原理。
问题导学归根结底就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与教师的相处模式做一种可行性转换。针对现下教学,尤其是数学教学而言,问题导学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数学是一个讲求逻辑思维的学科,只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在一起,衔接的部分一旦断裂开来,就很难去整体把握内涵。学生在讨论问题时,教师加以引导的过程中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探讨下去的信心和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加强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逐渐了解了每一个知识点的核心本质,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也更有动力去探索知识的奥秘,认知上的冲突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去发散思维,培养逻辑能力,也不断提升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优化升级和课程品质。
三、注重整合延展,领悟思想方法
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矛盾和困惑不解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并非不能理解,而是需要教师在其中引导,指点一二,学生理顺思路后进行深入分析、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并引发对新的问题的探讨,这就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学中去独立思考、独立面对、解决问题并能总结分析出其中的内涵。知识的整合延展可以不断衍生出新的问题,引发新的讨论,让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能够主动对数学产生兴趣并去深入了解知识。知识不是从书本上看出来的,而是要通过不断地探究才能不断生成新的问题点,找到问题的核心并加以攻克,进而真正了解到核心要义所在。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如计算家里的面积、计算课桌的面积等,都能让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之中,不仅涉及图形面积的求解,还涉及了商品价格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计算问题都能运用一定的方法去解决。再如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工厂要加工300个汽车零部件,甲每天加工5个,乙每天加工6个,如果甲、乙同时加工,需要几天才能加工完这些零部件?学生列出了两种综合计算公式:300÷5+ 300÷6和300÷(5+6),但两种运算方法哪种正确呢?教师不急于做出评价,而是先让学生自由讨论进行比较,最终学生明白了300÷5+ 300÷6和300÷(5+6)之间不能利用分配律相互转化。教师适当让学生进行延展性讨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断探究问题,教师在学生遇到瓶颈之时予以指导,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们看待事物的创新性和多面性。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发掘创新的能力,引出问题导学模式就是在帮助提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学生也就开发了思维,学习和巩固了所学知识。可以掌握知识并灵活运用知识正是新时代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总之,问题导学是在新形势下对于教学方式提出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水平,也提升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让数学教学更生动,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们有兴趣、有能力去探究其中的本质。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力量,要拥有灵动和创新的思维。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刻板的知识梳理过程难以使得教学环境有所优化,问题导学就是要让知识更灵活、更富有感染力,能够让学生从根本上去接受和感知。教学模式就是针对一定教学目标而形成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伴随时代的更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摸索创新,优化教学,让知识能灵活地被学生们所掌握和运用。
[1]杨芳琴.浅谈问题导学模式下教学效果的实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