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探微
2018-11-28徐敏
徐 敏
(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江苏张家港 215600)
引 言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将视线局限在文本解读中,还要引导学生走向课外,关注更加广阔的世界,实现课内外的有效连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中,教师的课外拓展应该建立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或者为学生丰富文本学习的资料,辅助学生的深度理解,通过有效地拓展延伸,帮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拓展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虽然初中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有所增强,但是在理解一些距离我们生活较远的文本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和对文本情感的把握。在这类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为学生拓展文本创作背景资料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能够让学生准确解读文本的情感和内涵,让学生获得丰富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深刻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故乡》这篇课文时,教师就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概括文本的主题思想。这篇课文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概括中心思想存在一定的困难,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采取了为学生拓展背景资料的方法辅助学生的学习。教师首先为学生明确任务,要求学生在课下利用图书馆或者网络等资源查找资料。这样的设计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积极搜集整理资料,最终形成了这样的资料:“这篇文章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辛亥革命之后,这时已经不再是封建专制制度,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享受自由的权利,国家仍然处于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之下。在这样的统治之下,老百姓不仅不能享受政治权利,甚至连温饱都不能解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者回到了故乡,看见满目
总之,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作为教师要注重变化创新自己的教学策略,摒弃以往灌输讲解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入手,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有效参与,更好地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更好地实现高效数学课堂教学。疮痍的故乡和乡亲们的贫苦生活,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文章。”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主题,就相对变得比较容易了。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面对教学的难点,教师采用的方法是为学生拓展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体会文本的内涵,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在指导学生解读具有一定难度文本的时候,补充背景资料能够让学生对文本的创作环境有更为透彻的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解读文本能够让学生轻松把握文本的主题思想,同时还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
二、拓展故事情节,创新思维
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时候,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学习,让学生获得个性化的体验。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拓展故事情节的方法,让学生发挥想象;也可以续写结局,这样的方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抓住文本中的一句话——“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这样提问:“孔乙己到底是生是死?文本中可以说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那么,对于这样的结尾你是怎样想的?你认为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一下后续的内容。”这样的问题设计很新颖,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大胆想象,结合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景进行合理想象,表达自己的看法,认为孔乙己必死无疑,而且最后肯定是暴尸荒野、凄惨无比。但是还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并没有死,认为在孔乙己最危难的时候遇见了一个贵人,这个贵人不仅救了孔乙己的命,而且还给他钱让他读书,而孔乙己也非常争气,最后考取了功名。可以说学生的想象非常大胆,也说明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有了自己的认识。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故事情节进行拓展,也就是对文本进行“续编”,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不仅深化了学生的认识,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学习,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1]。
三、拓展类似文本,知识迁移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内化,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而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类文的拓展,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在文本解读中学到的技巧。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让学生接触更加丰富的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经典作品《沁园春·雪》的时候,教师就采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创作的时间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夕,毛泽东当时在陕北,看见茫茫大雪覆盖之下的大地心生感慨,创作了这首词。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让学生体会毛泽东的万丈豪情,接受情感的熏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还要求学生分析文本中多样的表现手法,认识到这首词集写景、议论、抒情于一体,可以说是一篇经典佳作。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你还知道毛泽东的什么作品?有哪一部作品和这首诗歌比较相似?请你鉴赏一下,然后将自己的感受写成文章。”学生通过自主搜集,分析了毛泽东的另外一首诗歌——《沁园春·长沙》,利用文本解读的方法进行鉴赏,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没有满足于课内文本的学习,而是引导学生学习课外的类似文本,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内化。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了鉴赏方法。
四、拓展课后学习,升华认知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将拓展的内容延伸到课后,也就是我们的作业布置环节。实际上,课后学习的重要性很多教师都没有关注到。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设计形式新颖多样的作业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拓展活动[2]。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主动参与,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之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作业。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积累文言知识,体会文本内涵。教师发现学生在分析文本时充满了向往之情,很多学生都表示非常喜欢桃花源的生活和景色,希望自己也能生活在桃花源中。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布置了作业:请你在课后利用网络收集自己喜欢的文章,然后将所搜集的文章进行自主阅读,分析其中的感情,然后上传自己的心得。
这样的作业形式新颖独特,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课后的拓展。这样的设计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结 语
总而言之,延伸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拓展教学的有利元素,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课内,走向课外,让拓展延伸的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让学生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丰富知识储备,提升能力,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