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到金
2018-11-28姜东,孙明利
岁月如流,往事悠悠,蓦然回首,三尺讲台已陪伴我度过了28个春秋。这些年来,我在教育园地里始终坚持着教学和积累并举、学识和能力并重。我坚信:只有通过教科研才能提升教师的境界和水平。
积累使我受益还要从1996年说起,那年全省首次实行中学教师通过考试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晋升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课题,而我刚好有一项研究课题,于是,在上班的第六年,也就是28岁时,我幸运地成为全省首批中学高级教师中最年轻的(现为正高级教师),这让我对“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果说最初的研究是出于功利目的的话,那现在我则是完全在享受着研究给我带来的快乐。下面就谈谈我的做法和思考。
一、书籍,成长的伴侣
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忽然想起了几本书。刘国正先生主编的《我和语文教学》是我刚刚走上教师岗位后照进我心灵深处的第一缕阳光。我被几位大师闪光的思想吸引着,如沐春风。他们的教学方法给了我莫大的启发,于是我的课堂中或多或少有了他们的影子,而且我因为教师这一职业获得了幸福感。之后,对我影响较大的书籍是魏书生的书,有关于教学方法的,有关于班主任工作的。应该说,这几本书使我走出了“模仿之路”,开始在教学和管理中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并不断地创新,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做最好的自己。待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之后,我知道应该“破框而出了”,于是我开始阅读《陶行知全集》《苏赫姆林斯基文集》《新教育之梦》等书籍,这些书给予我的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教育的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目前我抽时间阅读的是陈先达的《哲学随想》,这本书提升了我的眼界,使我具备了站在哲学的高度思考教育现象的能力。因此,我上过各种级别的公开课,多次参加省里组织的“送培到县”“送培上门”活动,为德惠、双阳、农安等地义培教师,给省骨干教师作报告;是省首批名师精英奖获得者,长春市名优特送教团成员,长春市语文中心组成员,获得送课下乡优秀奖;三次担任省“特岗教师”评委和东北三省四市优质课评委,被省政府评为特级教师、省“突贡”和拔尖人才。挤时间读书成了我的一种生存方式,读书的确有助于成长。
二、名师,巨人的肩膀
在成长道路上,我首先应该感激的是国凤才和吴景吉两位前辈,他们都是德高望重的老教师,是他们手把手教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老师,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很快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我还要感激我们的教导主任刘洪君老师,他对我们年轻教师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使我们天天像准备公开课那样“随时准备他的检阅”,三年的磨砺使我具备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之后,我就开始仰视名家,我最开始崇拜的是于漪老师,我曾极力模仿她的教学风格,并形成了初起的“我的魅力教学法”;后来,我在教学中又引进了魏书生老师的管理策略;在学习魏书生的热潮过去之后,我开始研究钱梦龙老师和李镇西老师。应该说,这四位大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教育信念与理想等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青年教师一定要利用好“名师”这一资源。
三、见识,提升的契机
1995年,我的一篇论文在全国获奖,那次我见识到了全国各大名家的“身手不凡”。其后,我多次参加了全国语文研讨会,视野开阔了许多,树立了“博采众家之长,酝酿自家之蜜”的意识,并产生了强烈的追求自我进步的渴望。后来,我参加了中央教科所的“语文自学辅导实验”,从此便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走上了科研之路。
四、环境,前进的动力
当得到了多方认可之后,我就处在一个“必须向上”的环境中,如领导的关注、同事的激励、家长的认可,这一切并没有使我感到丝毫的轻松,反而成为我前进路上的巨大的动力。“我是优秀教师,我必须走在前面,事事率先垂范”。就这样,我在课堂上展示着自我,乐此不疲。
促使我进步的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就是我换过三所学校,面对新领导的审视的目光,面对一次次重新洗牌的环境,我不能停下观赏路边的风景。在此,我要衷心感谢给予我帮助的各位领导和老师。
五、热爱,动力的源泉
在参加工作的前五年,我以自我成长为最大热望,现在,我以成为于漪老师那样的优秀教师为目标。怀揣着希望上路,如饥似渴的读书、学习,与学生一起成长,一起进步。此间的快乐,使我永远有希望,有信心。我就像旋转的陀螺,苏日安超负荷运转,但在运转中找到了快乐。应该说职业的幸福感,成功的感觉,满腔的热情和希望是促使我成长的不竭动力。每一次步入课堂,每一次与学生扬帆书海,每一次看到学生的进步,尤其是看到那些调皮的、不爱学习的学生在一天天进步,我心中就涌起无限的幸福。与此同时,各种荣誉也随之而来。我先后获得过各级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被长春市委市政府评为“长春首届名师”,是省市骨干教师、省市科研名师、省学科带头人、中考优秀命题人,个人事迹在《吉林日报》《长春教育》上刊登。
六、需求,不断的变换
如果说专业发展的需求分为五个等级,我在刚刚参加工作的前五年处在需求的最高峰,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渴望。在其后的十多年中,我的专业发展需求处于较强烈阶段,而且感到了提升的辛苦与磨砺的艰难,自我成长的需求已经不占据我的工作主流,逐渐增强的是“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及“校兴我兴,校荣我荣”的荣誉感,而且更加关注自己的影响辐射与带动,希望用自己微弱的光照亮一片天空,与大家一起前行。
七、人格,不谢的花朵
如果在我的成功路上有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我觉得就是“人格”。由于我的坦荡、真诚与热爱,使我在学生中、同事中具有了独特的“人格”,而这给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似乎我无需要花费心思去面对环境,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而且能够用良好的心态坦然面对偶尔的挫折。我喜欢面对问题与挫折,问题是我们的朋友,挫折是成功的垫脚石。良好的心态,使我始终能够在低谷时崛起,这样我便始终处在“激情似火,宁静如水的状态”。
自信心也是我成功的法宝,我始终觉得只要努力总有收获,花朵必定能够开在枝繁叶茂的枝头,只要执着守望,一定能够采摘到最丰美的一朵。因此,我一直在执着追求,不断磨砺,不断思索,从不懈怠和气馁,这使我有了比一般人更多的机会。
八、理论,金色的苹果
当自己的教学已经形成特色之后,便渴望理论的提升,于是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在突击学习之后,便可以站在更高点上反思自己的教学。再次使我观念受到冲击的是一些短期培训活动,众多专家的不同观点蜂拥而至,使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理论,并将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接轨,彻底改变了我重实践轻理论的观念,让我知道了理论是结在实践这棵大树上的金苹果。
在领悟到理论的价值之后,我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学习,书中的闪光思想,时时激活我的思维,使我不断有创作的灵感。我的体验是,学习是愉悦身心,启迪心灵的活动,是精神营养品,会滋养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品位。
九、思考,成功的因素
课堂教学、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等工作说到底是一种脑力劳动,主要靠思考。近日《报刊文摘》上刊登了这样一句话:“我看见水壶开了,高兴得像孩子似的叫起来,马歇尔也看见了,却悄悄地坐下来,造了一部蒸汽机。”这是英国凯恩斯《成功的潜质》中的一句话,它形象地告诉人们,凡人和不平凡人的重要区别是一个不善于思考,一个善于思考。《报刊文摘》还摘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勤奋遭到了斥责》,讲的是现代物理学奠基人卢瑟福的故事。一天深夜,卢瑟福发现一个学生在做实验,便问:“上午干什么了?”“做实验。”“下午呢?”“做实验。”“晚上呢?”“做实验。”卢瑟福斥责道:“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看!勤奋的学生竟然遭到了斥责!对卢瑟福而言,他对思考极为崇拜。看来,科学研究不仅需要勤奋,更需要思考。
爱因斯坦是善于思考的科学大师,他有一句著名的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他26岁时发表了相对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他的成功得益于他有超常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超常的想象力。
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本质是相同的,都需要“思考”。南京鼓楼区教研室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思考是“在宁静中寻找智慧”。他说:“一节好课是思考的结晶。”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我们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尝试着引领教师对教学行为、教育行为、学习行为进行反思,较好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十、科研,再登高境
当走过一段独立探索之后,我有机会承担了重点科研课题《作文评改方法的研究》实验,参加这项实验,一是因为这时候我树立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强烈意识,二是这一实验课题和我的教学探索相吻合,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参加此项实验后,我开始了对教育现象的真思考、真研究,崭新的教学思路也随之不断产生。可以说,科研使我再上层楼登高境,实验使我成长为一个有主见、有策略、懂研究的老师,学生也因此大大受益。课题研究对我而言,涌动的是热情,付出的是真心,收获的是沉甸甸的希望。所以我常说:“课题研究对一个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我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总期望自己能往“专家型”教师方面发展。因此,近五年,我有多篇论文在核心期刊《教学与管理》《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与研究》《当代教育参考》《现代语文》《现代教育科学》等刊物上发表;也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编著、主编了《作文教材》《开放练习》《古文观止注译》等三十多本教辅书;承担了十二项科研课题的研究,被评为长春市教研先进个人。
学海无涯,业无止境。我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