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应具备的四种观念

2018-11-26谷祥坤

现代交际 2018年16期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

谷祥坤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现在已进入新时代,并对国家今后几十年的发展做了前瞻性规划。其中,对高等教育作出了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和建设人才强国的要求。高校作为人才的储备基地,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必须把学生的培养作为根本出发点,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发展规律,树立矛盾观、青年观、服务观和发展观四种观念,提升新时代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 学生事务管理 四种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188-02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已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同时也给高校的学生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高校应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不断强化责任与担当,用全新视角审视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把立德树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矛盾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已进入新时代,现阶段的矛盾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生产力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高等教育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本科教育“体量”已是世界最大,极大地缓解了人民群众“上大学难”的问题,已是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1]但是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我们还有巨大的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各高校在办学环境、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参差不齐,与人民的美好期待相比还有较长距离。

作为人民群众中的一部分,高校大学生更是把高等教育作为实现个人人生目标和美好生活的加油站,对高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希望获得更多高等教育改革红利。而且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纵深推进,高校大学生已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现在的教育“消费者”,希望对高校改革有更多的发言权。相比之下,高等教育改革还没有真正适应市场,改革潜力没有充分释放出来,一些大学生普遍关心问题诸如就业、食宿、校园环境等没有得到切实解决。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2]当下高校在高等教育改革路上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高校直面问题,树立矛盾观,采用矛盾分析法,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学生对美好教育的向往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让学生获得更多教育红利。

二、青年观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青年问题,并在多个场合以深邃的语言对青年工作作出重要论断和指示,逐步形成新时代习近平青年观。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党和国家历来都把他们视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国高校是党委领导下的高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因此,高校应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大学生作为根本出发点,牢记教育使命与担当,以塑造灵魂、塑造生命的信念重视青年问题,关心和爱护其成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他们的人生出彩搭建广阔的舞台。

理想和信念是我们党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法宝和精神动力,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仍然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高校应坚定不移地把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放在他们成长成才的首位,开展各种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服务观

在大学,任何激动人心的理想都应当是从学生出发的。[4]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学生构成了高校必不可少的要素。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的推进,高校大学生已从过去接受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育消费者,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参与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意愿强烈。与此同时,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却没有及时反映学生诉求,经验主义盛行,短期控制行为占主导。以具体事务为主,事前预测不足,事中监管不到位,事后补救不及时,权威家长式的作风和过多的包办代替,无法真正贯彻“以人为本”和提供优质服务。纵观世界一流高校,无不把学生作为办学核心理念,尊重学生主体价值,满足学生多元化服务需求。

(1)思想指导服务。大学生是国家储备的人力资源,他们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是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期,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相互碰撞,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体系受到冲击,新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道德素质低下、精神空虚和历史虚无等现象突出。因此,高校应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和判断,直面这一时代课题,紧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5]

(2)学业指导服务。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的黄金阶段,其主要精力是放在学好课程文化知识、掌握本领、提高学科文化素质等方面上,以便为今后的事业打下牢固基础。对于以育人为本的高校来说,应在大学生发展的关键时间点做好学生的学业指导,做好学业顾问,帮助学生澄清现实,使之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对于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要主动关怀,真诚帮助,真心沟通,精准脱困,使学生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在大学阶段充分发展,为以后顺利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做好铺垫。

四、发展观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时代高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践行学生事务新发展观。

(1)创新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高校在全方位育人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发展基点,这就要求打破常规,树立创新意识,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开展学生事务工作,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责任担当,准确把握学生新特点和新内涵,用新思维、新观点、新方式构筑新思路、新理论,创造性解决学生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2)协调观。协调發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协调发展理论的创造性阐释,强调发展的整体性,用系统思维实现可持续发展。高校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不仅仅是智力知识方面的教育,而是所有部门参与的全方面育人过程,这就要求必须树立整体和系统思维,协调各方面要素,畅通各部门工作体制机制,着重解决学生工作短板,注重学生工作“一站式”服务。筑牢底线思维,强基固本,各部门协调联动发展,一体化建设,形成合力,形成全要素、多部门、高效益的学生工作发展格局。

(3)绿色观。绿色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必然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绿色人才。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高校必须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思维深入到每一个细节,构建绿色课程体系,丰富绿色教育资源,开展各种绿色实践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提高他们的绿色素养。

参考文献:

[1]郝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加快“双一流”建设 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7:1-4.

[2]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出版社,2017-10-18.

[4]陆军恒.大学的十个界面[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新时代高校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