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互融模式下高铁乘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18-11-26邢桂先

现代交际 2018年1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邢桂先

摘要:伴随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高铁乘务专业应运而生。由于该专业发展时间较短,相关院校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输出人才数量、专业技能及素质方面难以满足高铁行业的实际需求。通过对该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校企互融模式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校企优势,共同培养出符合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专业化、高素质乘务人员。

关键词:校企互融 高铁乘务专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U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026-02

中国已全面进入高铁时代,“四纵四横”高铁主骨架基本建成,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已实现高铁联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高铁连片成网。[1]近年来,以高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正在连接世界各个大陆,日益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正在规划建设中的还有欧亚高铁、中亚高铁、泛亚高铁及中俄美加高铁,高速铁路在可达性、交通距离和时间成本等方面存在巨大潜在优势。

一、我国高铁乘务人才需求分析

《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全国铁路网将基本覆盖城区常住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高速铁路网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2]据相关人士统计,高铁人才缺口在未来十年将达到50万人,其中高铁乘务员、乘服员岗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

高铁以其速度快、安全、舒适等优点,已成为1000公里以内短途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客源构成中包含了各种职业、各个年龄阶段的旅客,服务需求呈现明显的多样性,这就要求乘务员不仅要能提供高标准的规范服务,还应能够为乘客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3]此外,高铁运行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突发事件,乘务员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不但要有足够的耐心对旅客进行解释、安抚,还应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应变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等。

二、高铁乘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面对高速铁路快速发展造成的高铁乘务专业人才的紧缺状况,我国各大城市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开设或即将开设高铁乘务专业。据调查,目前开设高铁乘务专业的各类院校普遍开办时间不长,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高铁乘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均实行校企合作模式,但由于实施条件相对短缺,高铁乘务专业未能实现全面校企深度融合,主要表现在:企业教师数量偏少,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仍需加强,校企文化不能有效互融等。此外,部分企业并没有将顶岗实习看作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平台,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4]

(2)课程设置及教材选用不合理。高铁乘务专业从开设到现在仅仅几年时间,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尚存在众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开发缺乏调研基础[5],课程内容偏离高铁乘务行业实际;教材种类较少,教材内容深度与学生能力不相符;缺乏专业教材,如铁路旅客运输服务、铁路旅客运输规章等,对动车组内容涉及较少,大部分是通用教材,缺乏针对性。教与学的矛盾突出,课堂有效性不高。

(3)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到位。大多数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侧重于学生技能训练,为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是高铁乘务作为服务行业,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加强学生服务意识、敬业精神等软素质的培养才是高职院校应予以高度关注的。此外,乘务员需长时间在列车上从事单调重复性的工作,工作强度较大,加之客流量集中,还可能遇到各种突发事件,多种因素叠加使其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6],所以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与心理素质。

(4)师资力量薄弱。当前,高铁乘务专业教师队伍构成中主要有以下三类:其他专业教师经过培训转型而来、联合办学单位教师、高校毕业生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学校面临着教师稳定性不足、专业性不强、师资力量薄弱等方面的劣势,师资水平亟待提高。

三、校企互融模式下高铁乘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较为完善,校企互融为广泛运用的模式之一,该模式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的重要性,这与高铁乘务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相一致。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实施校企互融模式条件相对短缺,所以在学习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还应结合我国国情与学校实际进行重新设定,选择适合高铁乘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以课程设置与岗位技能对接为标准,实现“订单式”培养。为实现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较高综合素质高铁乘务人才的目标,需要深入高铁企业调研,把握人才需求的标准,据此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设置。校企互融模式下,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选择适应企业要求,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教材;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在课程教学中,进一步加强课程实践,促进理论知识向工作能力转化,确保企业人才需求与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

(2)以技能培养为中心,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要实现与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必须以质量求双赢,促进双方利益共发展,其基础保证就是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强化学校教学能力。但从高铁乘务专业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会不够深入,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训操作。校企互融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如服务礼仪、动车模拟舱实训等课程建设相应的实训教学设施,实训环境符合高铁乘务服务模式和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完成高质量、高仿真的实际服务技能训练任务[7],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以职业引导为导向, 设立双重监控机制。为使培养出的高铁乘务人才更加符合铁路企业需求,任课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能做到精讲解、善示范,还能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专业问题。校企互融模式下,高职院校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向学校提供兼职教师,设立“双师”“双评”系统,学校和企业分别从教育化和职业化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評价。学校通过学生实习绩效了解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案;企业根据学生实习表现的专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了解学生的专业优势领域,为毕业后岗位分配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学生才能。

(4)以内化学生职业感知为目的,加强校企文化互融

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就业后对企业适应性不强、面对困难缺乏解决问题能力、缺乏自我发展自我规划的生存技能等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企业了解甚少,缺乏企业文化认知。尤其对于高铁乘务员职业,在大多数学生心中是光鲜亮丽、青春朝气的,但在顶岗实习后,发现该岗位需长时间在列车上从事单调重复性的工作,工作强度大,很多学生因此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对此,学校应在办学过程中,通过主动选择、引进、吸收企业文化的相关元素,充实校园文化结构,做到校企文化融合与创新,培养出更多满足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四、结语

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给高铁乘务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学校和企业均应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企业输送更多优秀的高铁乘务人才,实现高铁乘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敏俊,谌丽等.高铁建设支撑城市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2-02(6).

[2]发改委.关于印发《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7-11/24/content_5242034.htm,2017-11-14.

[3]申爱萍.中国高铁载着“中国梦”一起腾飞[J].驾驶园,2017(9):56-59.

[4]李永强.高铁动车组乘务人员素养提升的路径探析[J].广西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5(2):82-86.

[5]王立斌.T学院国际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6]胡顺利.我国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对策[J].经营与管理,2017(8):42-44.

[7]罗绚丽.湖南高职院校高铁乘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与培养定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8):181-182.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